閱讀371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連續三年虧損東芝斷臂求生 日本製造業輝煌難續?

為了避免因資不抵債而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東芝正加速變賣旗下資產以填補資金漏洞。11月出售完電視業務之後,東芝進而宣布將考慮向第三方出售美國西屋電氣相關資產,並將通過發行新股的方式籌集6000億日元資金。

今年3月,東芝旗下核電子公司美國西屋電氣的破產將這家百年老店幾乎推向絕地。財報顯示,東芝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31日)淨虧損高達9657億日元,約合88億美元,創下日本製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而這已是東芝連續第三年虧損。

押注核電業務失敗,東芝不得不頻繁變賣資產斷臂求生。危機尚未解除,背後是以東芝為代表的日本電子製造企業集體“塌陷”。近年來,夏普、鬆下、索尼、日立等日本電子企業紛紛經曆財務危機而進行“瘦身”,甚至走上“賣身”、造假道路,日本製造企業早已輝煌不再。

變賣資產避免退市

日前,東芝宣布決定向海信集團轉讓旗下子公司東芝視頻解決方案株式會社95%的股權,這筆交易金額暫計為12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5億元,預計在2018年2月28後完成全部轉讓手續。根據協議,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將擁有東芝電視40年品牌授權。

押注核電業務失敗帶來的虧損,使得東芝不得不頻頻變賣資產。不僅僅出售家電業務,今年9月,東芝同意將旗下盈利能力最強的內存芯片業務出售給美國貝恩資本領頭的財團以彌補核電業務帶來的虧空,交易金額約2萬億日元(約180億美元)。

東芝日前公布的2017財年第二財季財報顯示,正是由於其內存芯片業務的強勁表現,其第二財季季度營業利潤增長76%。東芝表示將把本財年對芯片業務的資本投資從原計劃的4000億日元提升到6000億日元。

業內認為,東芝出售芯片存儲業務這一交易仍需要通過各國反壟斷審查,東芝擔心出售所得款項不能在明年3月底之前到位,所以東芝不得不考慮出售電視業務。

東芝中國方麵接受采訪時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正在妥善推進存儲器收購事宜,力爭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此次交易,目前在全球相關的共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提出了反壟斷法審核申請。

12月13日,東芝出售旗下存儲業務一大障礙掃除。東芝宣布,與美國西部數據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和解協議,雙方將自行撤銷此前向日美兩國法院提交的訴訟申請。此前東芝出售存儲器業務之時,西部數據曾參與競購但由於出價不夠未獲成功,西部數據遂以此前雙方達成的聯合生產協議申請司法仲裁,稱東芝與第三方的交易可能損害西部數據利益,並向法院申請針對東芝閃存產品的禁售令。此番雙方和解,東芝表示,未來將與西部數據加強合作,並有望加速存儲業務的出售進程。

與此同時,東芝也在考慮將西屋電氣這個拖累了東芝數年的巨大包袱出售。11月19日,東芝宣布,考慮出售核電子公司美國西屋電氣相關資產,並試圖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更快地獲得融資,決議以通過向第三方分配方式發行新股,發行總額約為6000億日元,並於12月5日繳清款項。

東芝表示,籌集的資金預定用於與西屋電氣的美國核電站建設項目相關的母公司保證金的一次性償還。此外,還能夠解決當前緊迫的問題,即截至2018年3月末,解除7500億日元的債務過重問題。屆時,可以避免公司股票退市。

這一切源於東芝在2006年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核電技術企業西屋電氣公司以擴張核電業務。彼時的東芝正全力押寶核電事業,並通過不斷剝離非核心業務以獲取流動資金為核電業務“輸血”,甚至包括先後賣掉東芝銀座的總部大樓和公司辦公大樓。

然而,2011年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引發了震驚全球的福島核電站爆炸事故,這直接導致了全球範圍內對核電的不信任,歐盟一些國家宣布退出核電領域,東芝的核電業務也遭到重創。

2015年,東芝曝出財務造假醜聞,跨度長達8年(2008~2015年),跨越三代社長,財報粉飾金額高達16億美元以掩蓋核電業務的虧損。東芝股票也因此被東京證券交易所列入“退市觀察名單”。

日本製造業退潮?

如今,東芝在謀求新生。在提供給本報記者的一份有關“東芝未來發展”的資料中,東芝提到,為實現東芝再生,下一步將排除日本海外核電事業的風險,盡快恢複與強化財務基礎,以及強化東芝集團組織運營。其中包括重新考慮西屋公司在東芝集團的定位以及繼續出售持有資產。東芝表示,根據中期規劃,東芝將社會基礎建設、能源、電子元器件、ICT解決方案作為重點業務領域。

“對於東芝來說,目前‘受傷不小’,但應該不至於退市。此次重組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劉軍紅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東芝能借此機會把核電包袱甩掉,對於未來東芝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競爭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處理不夠果斷,則會耽誤一些時間,甚至錯過一些好的機遇。

事實上,東芝僅僅是日本製造企業的一個縮影。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興經濟體的製造業成本優勢明顯上升,過去成為日本製造代名詞的東芝、夏普、索尼等在消費電子和家電領域風光不再,比如夏普被台灣鴻海精密收購,索尼、日立紛紛收縮戰線,而造假醜聞也頻現日本製造企業,早年三洋電機財務造假如今日東芝一般震驚全球;10月日本神戶製鋼被曝長期對產品出廠數據造假對日本製造業形成重創。

“日本企業過去的經營方式非常不適合現在的企業經營環境。日本都是百年老店,投資方式和經營模式卻是千年不變,很難適應當前投資周期縮短、技術周期縮短、市場變化非常快的形勢。”劉軍紅認為,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各種成本上升也導致了日本企業很難守住市場份額,一旦資金周轉不開,日本電子產業幾乎全線崩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毅認為,在高科技製造領域,日本仍然有技術優勢,比如在一些核心零部件方麵的“隱形冠軍”。目前日本企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正是處在轉型的陣痛期,未來日本製造企業發展如何取決於企業對趨勢的判斷,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比如技術能力、人力資本情況、國內國際市場開拓能力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創新,而在這個問題上日本企業也可能麵臨一些分化。

(原標題:連續三年虧損東芝斷臂求生 日本製造業輝煌難續?)

最後更新:2017-12-16 12:35:06

  上一篇:go 浙江推進鳳凰計劃:到2020將有千家公司上市 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下一篇:go 江鈴汽車商轉乘戰略遇阻業績承壓 乘用車難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