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財經資訊
姚餘棟:建議中小銀行將1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並入零售
“建議銀行把1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強製性並入零售處理。”11月18日,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股權融資專業委員會主任姚餘棟在“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2017年年會”上指出。
姚餘棟認為,目前很多銀行說既要做零售,又要做對公,最後沒有什麼特色。國內中小銀行轉型做大零售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如果認不清大的趨勢,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可惜。
姚餘棟指出,中小銀行可以開創“小微零售”先河,具體而言,把1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強製性並入零售處理;100萬到500萬小微貸款可以據銀監會59號文件,銀行自主選擇是並入零售業務還是公司業務;500萬以上小微貸款做對公處理。
100萬以內對公並入零售,嚴控不良
銀監會近期發布的2017年三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三季度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以及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51%、0.60%與 2.95%,農村中小銀行類金融機構不良率顯著高於國有大行、股份製商業銀行。
姚餘棟稱,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相對較高並呈上升態勢。中小銀行需要控製壞賬率整體低於2%,才能使中國的銀行業健康持續發展。而小微企業不良率整個壞賬率高於2%,所以如果做小微基數越大,壞賬越高,隻能靠別的貸款平均攤薄小微企業貸款,才能使其不良率低於2。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問題。
根據銀監會2011年59號文件中提出:“對於運用內部評級法計算資本充足率的商業銀行,允許其將單戶500萬元(含)以下的小企業貸款視同零售貸款處理,對於未使用內部評級法計算資本充足率的商業銀行,對於單戶500萬元(含)以下的小企業貸款在滿足一定標準的前提下,可視為零售貸款,具體的風險權重按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執行。”
姚餘棟提出,銀行要運用好監管政策。目前有些銀行如交通銀行、中信銀行等,已經做到了把500萬以下小企業貸款劃成零售,姚餘棟希望更多銀行將政策充分運用。
具體而言,姚餘棟建議,把1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強製性並入零售處理;100萬到500萬小微貸款可以據銀監會59號文件,銀行自主選擇是並入零售業務還是公司業務;500萬以上小微貸款做對公處理。
他認為,這麼做有兩點好處:首先,減少產生高不良的小微對公基數,姚餘棟預計可以減少10萬億,從而降低中小銀行的壓力。同時,可以使銀行更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具體而言,小微企業本身的融資要求特點為“短”、“急”、“頻”。將小微貸款做對公處理需要做更多細致的調查,而銀行可能由於人力不足,不可批量處理,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跟不上等原因,使得審核期拉長或最終使小微企業無法通過銀行信貸審批的條件要求。但將100萬以劃為零售處理,可以簡化流程,更好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要求。
其次,中小銀行將能再滿足監管要求下減少壞賬,抓住機會向大零售轉型,提高零售占比。姚餘棟表示,將1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強製性劃為零售,跟個人的信用綁定起來,有效避免小微企業主惡意騙貸的想法。
姚餘棟稱,通過上述方式將小微企業與小微企業主個人綁定,有效防範小微企業在規模小階段風險。此外,將小微企業對公業務納入零售是全球的經驗。
姚餘棟認為,中小銀行做零售多,壞賬少,資產回報率就高,淨資產收益率就高,更能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更能服務中小微企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提高零售占比,向大零售轉型
根據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與中國直銷銀行聯盟發布《中國中小銀行發展報告(2017)》,按照當前發展速度,銀行業大零售市場到2022年整體規模約將達到100萬億,中小銀行將麵臨著新增約30萬億規模的大零售市場。中小銀行大零售會再次迎來一輪“黃金發展窗口期”。
報告指出,受補充資本金難度加大的約束,國有大行在零售領域雖有規模優勢,但不會出現“贏者通吃”局麵。“第二波大零售”機會將比第一波規模更加廣闊,錯失這次機會,中小銀行戰略調整窗口也將關閉,銀行業格局也將固定。
姚餘棟指出,目前很多銀行說既要做零售,又要做對公,什麼都做最後沒有什麼特色。國內中小銀行轉型做大零售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姚餘棟認為,可以借鑒國外銀行的先進經驗。例如富國銀行在批發上主要對象是小微企業,零售是包括小微的。富國銀行用信用定價模型借鑒了消費信貸中的零售模型貸款,開創了直接小微當零售模式的先河。
他表示,目前整個銀行業的零售規模約為40萬億,中小銀行占到一半,約20萬億。5年後,整個銀行業零售規模將增加60萬億,中小銀行將麵臨新增30萬億的零售市場規模,這是一個大趨勢。
姚餘棟指出,中小銀行應盡早擺脫戰略焦慮,保持戰略定力,以助貸和直銷為突破口,通過並購互聯網金融公司,充分利用其平台渠道、大數據等優勢,提升大零售服務效率。
(原標題:姚餘棟:建議中小銀行將1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並入零售)
最後更新:2017-11-20 0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