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財經資訊
9月CPI同比漲幅不及2% 食品價格低位還能持續多久?
10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9月CPI及PPI數據。9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6%,環比上漲0.5%,同比漲幅連續8個月低於2%。9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9%,環比上漲1.0%,同比漲幅較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為4月以來新高。PPI與CPI的剪刀差擴大至5.3個百分點。
9月,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繼續分化,那麼,應如何看待當下的通脹形勢?我們仍然強調,盡管CPI持續位於低位,但不應就此忽視對通脹的關注以及需求的好轉。而PPI盡管因基數影響同比漲幅逐步回落,但在全球經濟複蘇對需求端的支持下,其環比將仍然維持正增長,同比漲幅在明年二季度基數效應消失後仍將再度抬升。市場所擔心的二次通縮大概率不會出現。從這一角度看,通脹可能是2018年宏觀經濟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
觀察9月CPI,我們發現,食品和非食品的分化依舊。9月,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4%,與4月一致,同為2017年2月以來的最高點;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漲幅則擴大至2.3%,再創新高;而9月食品價格同比下降1.4%,降幅較8月擴大1.2個百分點。換言之,9月CPI的低位仍是受到食品壓製。
那麼,食品價格的持續低位能持續多久?回顧2002年以來的CPI走勢,我們發現,食品價格同比漲幅的下降周期大致在13—16個月不等,最近的食品價格峰值為2016年3月,從這一角度看,2017年3月食品價格同比4.4%的降幅可能就是本輪食品價格同比的底部。事實上,我們看到,自4月以來,食品價格盡管仍為負增長,但整體處於降幅收窄階段,即使對比曆史上最短的食品價格上升周期,預計食品價格在四季度以及2018年的一季度也將延續上漲。按當前的情況估算,隻要食品價格漲幅超過2%,CPI就極易上到2%以上。
從這一角度看,當前CPI的低位,更多反映出的是CPI權重的問題。從CPI分項看,代表消費升級的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等漲幅明顯居前,超過CPI整體漲幅。從央行的城鎮儲戶調查數據也可看出,2017年以來居民的消費意願逐步回升,但消費選擇更多體現在醫療、教育、旅遊等方麵。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轉型,可以認為,居民消費需求同樣麵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在目前的CPI權重中體現得並不明顯。
更進一步,從供給端看,根據我們的測算,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位於潛在增速上方,產出缺口轉正。2017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抬升,我們預計產出缺口將繼續擴大,這也將推動通脹水平的抬升。
因此,盡管當前CPI仍位於低位,但對未來的通脹形勢並不可掉以輕心。
另外,PPI的上升,我認為更多可能來自需求端的推動。典型的例子如:就在中國公布9月價格數據的當天,倫銅升破7000美元,這更多來自對全球經濟複蘇的預期。
2016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了同步複蘇的階段。進入2017年,全球經濟的複蘇日漸明朗,除了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抬升外,歐洲、美國的經濟數據也有明顯好轉。典型的,如歐美製造業PMI數據屢創新高,包含OECD成員國和六個主要非成員國的OECD綜合領先指標自2016年3月起持續18個月上升。而IMF等主流機構也不斷上調了全球經濟增速預測,IMF最新的預測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3.6%,2018年增長3.7%,為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經濟的複蘇從需求端對大宗商品的價格構成了支撐。如果考慮到目前企業資本支出上升的證據逐步增加,未來產能擴張逐步開啟,需求端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支撐可能更為強勁。而我們此前的實證研究表明,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與國內PPI顯著相關。考慮到全球經濟的複蘇,以及國內改革的延續,2018年PPI環比維持正增長並不令人意外。
如果說CPI和PPI均有向上的動能,那麼,通脹在2018年則很可能是宏觀經濟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經濟增長並無大的下行風險,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逐步收緊,預計國內貨幣政策的緊平衡將會延續,利率水平易升難降,對貨幣政策的鬆動不宜抱有期望。
【專家簡介】朱啟兵,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曾任民族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經濟學》(季刊)編輯部主任等職務。
最後更新:2017-10-17 21: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