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3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消費信貸機構爭搶美股“上岸” 行業風險敞口擴大

在中國發展超過十年的網貸行業,隨著去年以來消費金融紅利爆發,終於迎來了“上市”高峰期。

雖然國內資本市場對以網貸為主要業態的新金融企業上市仍有諸多限製,但境外資本市場的大門已被撬開。自2015年宜人貸在紐交所上市後,後來者開始按圖索驥。今年以來,包括信而富、趣店、和信貸、拍拍貸、融360旗下簡普科技等以“科技+金融”為主打元素的機構成功登陸美股,更有樂信集團“排隊候場”,此外包括量化派、點融網、51信用卡等數家企業也進入籌劃階段。

在業內人士看來,主打消費信貸的新金融機構加速境外上市,一方麵源於國內消費升級刺激消費金融爆發的紅利促使行業頭部機構進入規模盈利期,因此科技因子對風控和效率的提升作用被長期看好;另一方麵,消費信貸爆發帶來的風險敞口正在加大,政策走向仍不明朗,行業震蕩可以預見,頭部機構募資和投資機構退出壓力加大,上市成為迫切需求。

“上市”絕非企業經營的“高潮”,中國金融科技企業也正在逐步走出依靠“上市”進行信用背書的發展階段,“上市”是否意味著國內這一細分業務發展已得到國際資本市場認可,是否能達成“上岸”的目的,後期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如何說服SEC:利潤+人口紅利+科技故事

金融作為風險滯後的行業,無論在任何資本市場上市均需經過較嚴格審查,而近期幾家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赴美上市的類型和相關招股書說明了其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的關鍵要素。

以拍拍貸、和信貸甚至趣店為例,其爆發式規模化的利潤增長仍然是招股書中最亮眼的部分。拍拍貸招股書顯示,從2015年至今,公司盈利能力呈現跳躍式增長。2015年,拍拍貸淨虧損7214萬元,到2016年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5.015億元,到2017年上半年淨利潤達到10.486億元。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拍拍貸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29.837億元,淨利潤高達15.9億元。

在拍拍貸CEO張俊看來,公司業務的爆發增長原因有三:其一,得益於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投入,大數據和AI技術應用於信審、風控,大幅提升效率,獲得指數級增長;其二,經過多年培育市場對於在線信貸產品的接受度和信任度顯著提高;其三,監管政策帶來平台加速分化,市場領導者借機整合市場、接收流量。

而和信貸同樣是在2016年完成業績轉折。根據和信貸此前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3月31日財年其淨虧損35萬美元,但到2016年即開始扭虧為盈——截至2016年3月31日財年,其淨利潤為353.8萬美元。從2015年3月31日到2016年3月31日財年,其信用貸款的總貸款額增長1552.8%,截至2017年3月31日財年同比增長253.7%。而類似的業績轉折點同樣出現在趣店的招股書中。

事實上,上述業績轉折的背景正是中國人口紅利與消費信貸市場的大爆發。在拍拍貸、和信貸、趣店甚至樂信的招股書中均對這一因素重點提及。拍拍貸在招股書中引用iResearch的數據稱,截至2016年底中國的線上消費金融市場規模是2370億元,其中現金借貸規模2010億元。預測20年後中國的線上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將達3.8萬億元,現金借貸市場將達2.3萬億元。在業內看來,這也成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比美國同類機構(Lending Club)估值、股價表現更好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僅僅靠利潤出位,金融科技機構顯然不如銀行,但相反其行業普遍市盈率卻遠非傳統金融機構可比。按照拍拍貸20億美元估值,以每股ADS中位數17.5美元計算的話,滾動市盈率為21.5倍。事實上,其中國特色故事和科技因子正在成為讓身價暴漲的重要砝碼。

以拍拍貸為例,其招股書就明確核心競爭力在於“魔鏡”大數據風控係統,該係統借助過去十年拍拍貸積累的海量原始數據,能夠從上千個維度對900多萬借款人進行綜合風險評估,有效降低壞賬率。在信貸審核方麵,平台2017年9月份取消了人工審核崗位,全麵實現自動化審核。而據張俊透露,除了消費信貸產品,公司也計劃與機構合作,進行技術輸出。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利潤也許不是唯一指標,但顯然是基石性指標。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石大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如果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的話,利潤表現>中國人口紅利大環境>科技含量,其中利潤是關鍵。

事實上,縱覽拍拍貸、和信貸、趣店3家的招股書,可以發現其相似之處:雖然各自表述不同,但業務的實質均是(在線)消費借貸。“三者對於優勢的總結上(比如,強調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業務能力),市場潛力(比如,中國消費升級、用戶借貸意識覺醒、大數據風控等引爆的商業空間)的描述基本大同小異。企業確切的科技含量和變現效果評估起來存在難度。但沒有鈔票入賬的科技是毫無用處,支撐在利潤。”石大龍表示。

站穩美股隱憂初現

但一個關鍵之處在於,以消費信貸為代表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淨利潤率的高速增長能否長期維持,與政策環境和行業發展密切相關。

包括拍拍貸和和信貸均在招股書上重點強調了政策風險在內的諸多風險。比如和信貸提到:經營曆史有限,可能無法保持近年來經曆的快速增長,無法保持或增加通過貸款交易量、信貸評估及詐騙偵測技術及協議構成的風險管理係統可能存在不足,以及中國法律法規的解釋和執行的不確定性。

而拍拍貸在招股書中也指出,在公司麵臨的挑戰中,有一部分是中國的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針對網絡消費金融的法律法規和政府政策,如果政策調整方向不利於發展,有可能平台上貸款減少,現行的商業模式也會受到負麵影響。

在今年10月底的一個公開論壇上,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誌宏在講話時就表示:下一步將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實施穿透式監管,貫徹落實好“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任何金融活動都要獲取準入”的基本要求,建立互聯網金融的行為監管體係、審慎監管體係和市場準入體係。這也被輿論解讀為監管將對以現金貸為主流的消費信貸市場進行全麵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美國上市的金融科技類機構仍主要集中在網貸(消費信貸)行業,對於其機構性質的本質認定,國內業者更傾向於認定其為信貸機構的本質,但機構自身更樂於定義自己是科技類公司。

“這是由於一旦被認定為信貸機構,則風險是後發的,計算利潤基本要參照信貸機構的財務製度,以接近銀行的會計準則來衡量,其短期利潤意義不大、想象空間有限、公司估值較低。”小額信貸資深從業人士嵇少峰認為。在他看來,如果消費信貸公司為所有放貸資產最終的風險承擔人,其信貸機構的本質是明顯的。“作為一家承擔數十億、百億信貸資產風險的公司,在不良撥備遠遠低於中國銀行業平均水平的情況下,一個科技公司很難有足夠實力來保證流動性並支持其巨大的杠杆率。”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下國內金融科技企業的高杠杆,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新的風險點。“次級信貸市場的狹長型決定了這不可能是一個長期暴力的行業,目前行業洗牌的趨勢已經顯露,頭部機構甚至已經感覺到壓力,上市套現、持幣待變成為這些公司迫切選擇。”嵇少峰認為。

人人聚財CEO許建文持有類似觀點,“是否上市,並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的健康程度。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持續高速增長需要極強的資產端實力和風控技術。一旦出現巨大的壞賬缺口,就有可能陷入到拉融資——燒錢——擴大規模——拉融資的資本操作循環中。”

曆史證明,登陸美股企業出現價值回歸甚至被迫退出並不鮮見。此前中國光伏企業出現赴美上市潮,但昔日資本明星突進或經曆破產重組或遭到退市警告。在石大龍看來,美股的再融資功能弱於A股,而影響中國消費信貸類機構在美股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是否真正向科技企業轉型。

嵇少峰傾向判斷包括趣店在內的多數頭部消費信貸公司當下的財務狀況仍是相對安全的。在他看來,在未來的時間內,這些機構如果能多關注宏觀經濟與行業環境,不過分相信服務器中的數據與風控模型,根據市場及時調整戰略、承受一定程度估值的損失,應可以避過即將發生的係統性風險,將有可能成為行業幸運兒,繼續轉戰次級信用卡、次級消費信貸市場。

(原標題:消費信貸機構爭搶美股“上岸” 行業風險敞口擴大)

最後更新:2017-11-18 10:23:25

  上一篇:go 國務院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
  下一篇:go 國家統計局: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走勢總體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