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
財經資訊
人民日報:M2增速降低不會對經濟產生較大負麵影響
M2增速降低是前幾年高增長後向合理水平的回歸,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較大負麵影響。M2增速雖然放緩,但維護流動性穩定和實現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沒有改變
M2增速降低是前幾年高增長後向合理水平的回歸,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較大負麵影響。M2增速雖然放緩,但維護流動性穩定和實現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沒有改變
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個和2.8個百分點,結束9月份的短暫回升。一時間,“金融數據低於預期”“M2再創曆史新低”等說法在市場上廣泛流傳,引來議論紛紛。
近一年多來,M2略顯反常的低增速狀態備受關注。有人擔心,這種增速持續低位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市場流動性,推高市場利率。從數據看,M2每個月都不到10%的增速與過去相比確實低一些,但是,對於這一變化的產生原因和實際影響,應當全麵客觀認識,不必反應過度。
一方麵,M2增速降低受金融去杠杆影響較大,是金融監管加強的反映。過去,M2增速較高有其客觀原因,比如與住房等貨幣化密切相關,也與理財等業務發展較快有關。近期M2增速減慢,正是加強金融監管、縮短資金鏈條、減少多層嵌套的體現。隨著金融去杠杆進程的推進,表外融資渠道減少,雖然部分表外融資轉移到表內,表現為銀行信貸增加,但貸款以外的表外融資壓縮更多。可見,M2增速降低是前幾年高增長後向合理水平的回歸,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較大負麵影響。
另一方麵,金融創新發展帶來的“存款搬家”影響了M2增速提升。近年來,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居民和企業存儲貨幣的途徑不斷增加,包括銀行表外理財、貨幣基金、互聯網金融存款、各類資管計劃等,這些金融產品貨幣屬性都很強,增長都很快,但並沒有完全在銀行體係的報表裏體現出來。並且,很多企業和居民選擇貨幣基金等存款以外的形式儲蓄,導致銀行存款來源不足,負債壓力加大,派生貸款的能力下降。從某種程度上講,M2增速沒有那麼低,有些是“存款搬家”,未必真的意味著貨幣增速下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市場一直把目光放在M2的增速上,似乎透過其任何微小變化都能解讀出有關經濟運行的喜與憂。然而,隨著金融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推進,比過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為一種常態。在新的背景下,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變得更加複雜,M2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在下降,其預測性、可控性可能沒有過去那麼強,對其變化不必過度關注。
對此,看社會融資規模的數據也能得到印證。社會融資規模與M2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前者是從全社會資金供給角度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後者是金融體係提供的流動性和購買力,反映了總需求的情況。今年二季度以來,相比M2增速下降,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趨勢向好,依然保持平穩,正說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並無減弱,實體經濟流動性未過多受到金融去杠杆的影響。
從根本上講,無論是M2還是社會融資規模,支撐數據背後變化的還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情況。對金融業而言,去杠杆是未來大方向,但去杠杆不等於過快壓縮信貸,M2增速雖然放緩,維護流動性穩定和實現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沒有改變。前不久,央行發布將於2018年啟動的定向降準政策,原有定向降準覆蓋貸款範圍進一步擴充。此次定向降準雖非“放水”信號,卻有利於改善預期,引導和調節金融資源配置流向。更重要的是,定向降準的再次使用體現了配合金融去杠杆和“脫虛向實”的政策導向,相信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背景下,有多種政策工具的支持,M2增速將處在合理水平,金融體係也會保持安全穩定。
鏈接
M2是什麼?
M2即廣義貨幣,是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M0和M1代表的也是貨幣供應量,隻不過三者的統計口徑有所不同。M0指流通中的現金; M1指狹義貨幣供應量,由M0加上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包括M1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等。
(原標題:M2增速,沒那麼低(金海觀潮))
最後更新:2017-11-27 06: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