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56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十年規模“零增長” 偏股基金陷入發展怪圈

從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時間裏,公募基金總規模從3.1萬億飆漲至11.14萬億,漲幅達到2.6倍。然而,在這期間,權益類基金規模卻基本“零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規模合計達到2.90萬億元,占總規模的25.51%。而在10年前,這一規模數據為2.97萬億元,不僅高於目前的水平,而且當時偏股型基金的占比更是高達95.58%。

為什麼10年來公募基金發行成立了數千隻新產品,卻依然未能給偏股型基金帶來有效的規模增長?大多數權益基金在市場點位跌去一半的情況下依然取得正收益,卻對規模增長沒有帶來幫助?

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發現,權益基金規模增長落後於行業的增長,是一個一直存在的行業現象,這與市場波動、人員變動、銷售習慣、投資理念等都密切相關。

毫無疑問,處在成長期的國內公募行業,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更加激烈,但基金公司最根本的核心競爭力依舊是投研能力,未來能脫穎而出的必將是持續堅持長期投資並知行合一的基金公司。

原因之一:

基礎市場賺錢效應不足

統計顯示,過去十年間,公募基金共成立了4371隻新產品,合計首募規模6.47萬億元;而就在這十年間,偏股權益類基金市值卻不增反降,A股波動幅度大、缺乏賺錢效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直言,十年來股票市場對投資者的回報確實偏低。美國一家機構曾做過一個統計顯示,2011年至今的7年多時間裏,美國市場的年化複合回報率為13%,美國以外的發達市場過去7年給投資者帶來的複合回報率是7%,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過去7年的年化複合回報率僅有2%。

國海富蘭克林副總經理徐荔蓉也表示,過去十年,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仍然要比指數高,但是核心股票市場本質上並沒有賺錢效應,加上較高的波動率,單純從投資角度來看,這類資產沒有太大吸引力。不僅如此,基礎市場巨大的波動也導致偏股基金規模的較大波動。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也直言,每一次牛市中,偏股型基金規模增長都非常快,但隨著市場回調,規模便停滯不前。

正是因為基礎市場賺錢效應不足,大量投資者將理財資金流房地產信托產品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偏低風險的品種上。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表示,一般客戶理財需求的是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貨幣基金能基本滿足投資者在安全性和流動性方麵的需求,收益率也尚可,這也是過去幾年貨幣基金大發展的重要原因。

上海證券基金分析師李穎表示,過去十年,資本市場產品日益多元化,與此同時,得益於剛性兌付的特殊國情,大量穩定的高收益產品吸引了投資者的大額資金,也培養著投資者的風險收益預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募權益類基金即便具備陽光透明的製度優勢和較高的投資管理能力,仍然難以獲得投資者的大額、長期資金。

原因之二:

投資行為“追漲殺跌”

過分重視新發渠道策略

十年來,投資者“追漲殺跌”的行為加劇了權益類基金的淨值波動,而基金業傳統的“重視新發”、忽視“持續營銷”的渠道策略又加劇了波動。

據上述副總經理表示,目前基金行業、媒體等風向都更重視追逐短期高回報的權益基金,但其實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對他們而言更有意義的應該是“每年權益基金收益率的中位數”而不是最高點,對最高收益的追求也導致不少投資者“在高點湧入被套”,得到不好的客戶體驗。

李穎也表示,我國A股市場波動大是不爭的事實,這使得權益類基金產品也往往呈現出淨值回撤大、擇時優劣產生的收益差距大等狀態,較為容易觸動投資者心理承受的閾值,致使投資者往往無法克服人性的弱點進行長期投資。

“具體反映就是,市場行情向好的時候,權益類基金的高收益容易使投資者過高的估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形成實質性的風險錯配,當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時難以長期持守;短期擇時表現較好的基金產品、明星基金產品往往產生聚光燈效應,大大提高投資者的收益率參考值,在較長期收益低迷時也容易無法堅持。”李穎直言,數據顯示基金投資者整體的積極擇時操作,致使其資產持有期收益率遠遠低於基金產品的淨值收益率。

滬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直言,許多基金公司重視發行新基金而不太重視老基金的持續營銷,這就鼓勵投資者不斷換手,最終結果就是賺不到錢。反觀國外的情況,業績優秀的老基金銷售更容易,而業績尚短的產品可能都無法上架。

匯豐晉信基金產品部總監何喆也表示, 公募基金大部分的管理層仍然是以管理規模作為考核的核心指標,這也造成了銷售的資源往往向貨幣基金、委外等更容易做大規模的非權益類產品傾斜。

不過,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也表示,目前這一情況有所好轉,新的趨勢是以業績驅動,業績做得好,渠道也更有需求,而並非簡單地以新基金或老基金論英雄。

原因之三:

長期價值投資難落地

投資能力可謂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而行業普遍看重的長期投資由於種種原因而難以落地。

一位從業年限較長的投資人士感慨,股市回報的最根本來源是所處市場的優秀的上市公司,並非是基金經理創造出來。目前的新興市場可以說很多上市公司在毀滅價值而不是在創造價值。

上述人士指出,A股基礎資產缺乏優勝劣汰機製。相比美國市場,平均每年有大約5%的股票退市,形成良性循環,構成指數的公司是未來3~5年最優秀的公司,這值得我們反思。而且國內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隻能做“小股東”,這導致基金管理人更多扮演的是一個財務投資者的角色,而難以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製約。中國上市公司更多傾向於做大而非做強,A股中去杠杆後的ROE高於7%的是鳳毛麟角,機構投資者不敢長期持有。

“風險調整後的上市公司回報率,是所有權益基金回報率的基礎。”上述人士說,就如同做菜一樣,菜都不新鮮,自然不能炒出美味佳肴,這也是為什麼過去業績好的基金偏少的原因。

上述上海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也認為,過去這些年價值投資的理念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市場上充滿主題炒作、熱點等風格,像基金這樣的正規軍整體上還是以研究價值成長為主,但遠遠沒有成為主流。今年開始,價值投資回歸了,也帶動重視價值投資、研究能力的公司,產品表現都相當好。

“市場過去長期資金較少,大部分是散戶,也沒有建立長期投資觀念,機構也是頻繁進出,造成整個市場缺少真正長期穩定的資金,海外大量的養老投資資金、封閉較長的基金,在國內很少。”該人士表示,這樣也導致了權益類基金規模的波動。

徐荔蓉指出,國內還沒有形成像美國401K、退休年金那樣的長期資金,直觀的表現為:具有10年曆史的基金業績表現突出,但真正持有10年的投資者占比非常低。

此外,優秀投資人員的匱乏也是一個原因。何喆表示, 優秀的權益類基金經理仍然非常少,根據數據統計,目前公募市場上管理股票最大規模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股票資產一般在100億元左右,而公募基金由於良好的信息披露機製加速了資金向優質基金經理偏移,使得大量優秀的權益類產品普遍采用限購的方式來減少規模對於業績的影響。

“基金公司普遍麵臨著優秀基金經理流失的問題,特別是前幾年興起的公轉私,造成大量優秀的老資格公募基金經理流失。” 何喆表示。徐荔蓉也認為,這10年市場的資金規模並不是沒有增加,而是隨著不少資深的公募基金經理跳槽去陽光私募後,資金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出。

(原標題:十年規模“零增長” 偏股基金陷入發展怪圈)

最後更新:2017-11-06 04:03:41

  上一篇:go 首批公募FOF迎紛紛宣告成立 第二批名單或近期公布
  下一篇:go 銀企攜手打造“長租樣本” 租賃住房資產證券化有望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