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30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負債與資產兩頭難 券商資管借“多策略”突圍

從管理規模的數字變化上,不難感受到券商資管“寒氣”撲麵。

今年二季度以來,之前高速飆升的券商資管規模出現連續的快速下滑。在業務的實際操作中,這種壓力來得更為明顯。去通道、去杠杆進程仍在持續,券商資管主動壓縮規模和套利資金被動出逃並進;債市行情波動,導致年內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表現不佳,進一步減弱了券商資管原有的專業優勢。負債與資產端兩頭承壓,是券商資管當前必須要麵臨的陣痛。

看起來很慘淡的市場行情,在業內人士眼中,或許也沒那麼差。更多機構嚐試以犧牲短期的規模和收入,來換取主動管理的徹底轉型。這不僅將解決通道業務的大比重、低費率所帶來的低毛利率業務現狀,也對券商資管的完善客戶服務體係、提高投研能力、強化產品創設能力提供了契機。落實在具體業務上,全品類資產、多策略產品正成為券商資管的主流;但這同時也對綜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規模增長“急踩”刹車

回顧近一年以來券商資管的規模變化,以今年二季度為轉折點,呈現了對比鮮明的兩個階段。

在此之前,券商資管的增長勢頭驚人。今年3月底時,券商資管在達到18.77萬億元的曆史新高。但從今年二季度起,券商資管規模開始出現持續下滑:至二季度結束,環比減少6740億元;三季度繼續萎縮7228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券商資管業務總規模為17.37萬億元,已經低於去年底的水平。

政策的轉向,是導致券商資管尤其是通道類業務“變天”的關鍵原因。自2012年資管新規頒布,行業迎來定向資管業務投資範圍放開等一係列的政策鬆綁,券商資管就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尤其是通道業務進入爆發式增長。但從2015年開始,監管層加大對資管業務的全麵監管力度。尤其是去年以來,監管層去通道、去杠杆和清理資金池業務的進程快速推進,對券商資管之前的模式造成了衝擊。

市場行情的波動,則是加速券商資管規模回落的另一誘因。申萬宏源固收研究主管兼首席分析師孟祥娟向第一財經表示,券商資管此前的爆發增長,得益於資質下沉和加杠杆的自身優勢;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從風險偏好上來看,以固定收益類配置為主。但在當前的監管和債市環境下,這些優勢難以維係。

“今年5月以來,監管層已經明確表態不鼓勵發展通道類業務,也能看到的是從銀行過來投向非標的資金有明顯減少。主動管理方麵,委外資金當前的態度很謹慎,券商資管今年的業績整體表現也欠佳,資金池業務仍麵臨著整改。”孟祥娟稱,不管是通道類業務還是主動管理類,券商資管整體上在短期內仍將承壓。

對於後續發展趨勢,孟祥娟稱,主要還是取決於監管導向和資管行業整體態勢。比如,對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的後續處理仍值得關注;目前來看,監管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對存續業務給予較長的過渡期,平緩了這類產品對市場的衝擊。此外,銀行資金麵和債市行情的波動,也會對券商資管的態勢帶來影響。

負債端的陣痛與轉機

談及券商資管今年有多難做,來自負債端的壓力首當其衝。最為明顯的變化是,作為券商資管目前占比最大的“金主”,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卻表示,銀行的錢不好拿了。

這背後其實是兩種現狀。一方麵是被動的壓力,去杠杆仍在持續,套利資金已率先出逃;同時,伴隨行情波動的加劇,以純債等為代表的產品收益表現不佳,對銀行委外的吸引力下降。而另一方麵則是出於主動的選擇,在當前的節點上,券商資管對於規模擴張的渴求有所下降。更多機構嚐試以犧牲短期的規模和收入,來換取主動管理的徹底轉型。

目前,銀行依然是券商資管最重要的資金來源,規模在整體占比中可達到五成至九成。在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看來,過去兩年的流動性極為充裕的情況下,券商資管從銀行拿錢不用費心,這些錢正是來自於快速流轉套利的同業資金。但是隨著監管風向的變化,尤其是銀監開始對同業套利、理財空轉等違規違法行為進行嚴查,各家銀行的同業資金開始收緊,甚至出現贖回原有的集合、公募等資產,引發了市場同業負債的持續緊張。

“前幾年行業整體處於‘資產荒’的環境下,很多集合產品資金的目的就是套利。一旦出現的去杠杆情況,這部分資金也是最先跑掉的。”國內某大型券商資管固收業務部人士表示,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多領域的監管新規不斷落地,導致當前各類機構對於配置債券的動力和需求減弱。年內公司客戶中也曾出現過產品贖回的情況,以同業理財客戶為主。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資管相關負責人都透露,從去年起,公司都對機構客戶的資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控製,尤其是對同業理財占比過高的銀行資金。一家大型券商資管高管就直言,現在券商資管的規模擴張“沒那麼渴求、也沒那麼容易做”,開始聚焦在質的提升、毛利的提高上。

然而,負債端也並非隻有壓力,轉機也正悄然來臨。

轉機的一大趨勢是,銀行端資金的訴求發生變化。“我們今年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銀行也在轉向。之前在同業上很容易賺到錢,現在受阻後也需要轉型,也有做收益率的需求。所以,銀行今年對券商比較友好;門沒有那麼難進,產品沒有那麼難上架。”上述券商資管的高管笑言道。

而在李奇霖看來,目前,銀行處於缺負債、缺優質資產的尷尬境地中。由於存款利率與市場利率差距拉大,銀行零售端的存款流失嚴重;同業端方麵,同業存單、表外理財都受到監管的較大影響,同業理財規模大幅縮減。銀行更多依賴於居民與企業的零售端,預期收益率隨著市場利率也在不斷抬升。這導致了,銀行當前的負債資金少且貴。

另一方麵,現在市場上的優質資產較為缺乏。在偏緊的貨幣環境與政策環境下,債券投資中做收益的幾個重要策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製約;在政府加強規範的政策措施下,非標資產在今年新增也偏少。“在這樣的局麵下,現在銀行要做高收益,除了做純債,還必須要做多策略產品,配置高收益的ABS、轉債等資產,來覆蓋成本,盡可能的提高收益。”

上述券商資管的高管同時強調,想要利用當前的轉機繼續做好同業,最關鍵的是產品的持續業績。從目前與銀行方麵的交流情況來看,對於產品、公司、策略、基金經理等各方麵的考核極為嚴格。當前,不再是券商資管通過激勵、尾傭來搞定銀行的時期;而是需要通過業績,實現客戶、銷售渠道、管理人共贏的時期。

轉機的另一大方向是,高端理財與零售客戶方麵也在同步加碼。上述高管就透露,年內已經開始加大零售客戶的力度,目前仍以銀行櫃台為主。盡管券商營業部也有渠道優勢,但從客戶的特點來看,券商營業部的客戶風險偏好更高、股票操作經驗較豐富,對於券商資管類產品的匹配度不及銀行理財客戶。

此外,孟祥娟還表示,資金來源的變化也會向資產端傳導。如果券商資管未來會加大私人銀行高端理財等客戶的開拓,可能會促進權益類資產配置占比的提升,這同樣也是提高券商資管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多策略產品成趨勢

“今年在與客戶的溝通中有一種反饋,委托你去買債券和自己買債券,現在有什麼區別?這在去年是很好回答的,券商利用專業優勢,在固收產品上能做出很高的收益率。但在今年債市的情況下,券商資管很難證明自身的價值。”上述券商高管直言。

無論從政策導向還是行業趨勢來看,券商資管的發展主線非常清晰,即加快主動管理的轉型。但知易行難。如何做好主動管理,用業內人士更直白的表述來解釋,即打造券商資管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幹點別人幹不了的事”。

齊魯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章飆向第一財經表示,在近兩年的業務發展中,逐漸發現機構客戶和高端客戶越來越不滿足於單項資產的管理,希望資管機構能夠提供一站式資產配置服務,實現多元化的、均衡的配置,進而分散風險,並提高長期收益的可持續性。

“舉例來說,原先銀行委外主要集中於固定收益類資產上。但去年以來,隨著債券市場出現波動,固定收益類資產已經很難滿足銀行對收益率的要求。更多的銀行開始加大權益和量化類資產的配置。”在章飆看來,依據國外的發展經驗,資產配置將成為資產管理機構的核心能力;公司未來也將以多資產、多策略產品為代表,向全品類資產配置轉型。

從市場整體情況來看,發展多策略產品已經成為共識。上述券商高管也強調,以“權益+股票/量化”的多策略產品是當前市場普遍采用的策略。這是因為,大部分銀行都有配置債券,但權益的配置比例相對較低,多策略會是券商資管的獨特優勢。

章飆同時強調,多品類多策略產品對投研、管理和市場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需要資產管理機構有寬廣的投資能力圈,對各類別資產都有覆蓋和積澱;在各資產下的子策略,也都需要經得住有效性的嚴格檢驗,保證彼此互相之間的相關性越低越好。同時,科學的配置模型和因應市場變化的調整能力也必不可少。

除權益類產品優勢之外,券商資管還有諸多“別人幹不了的事”。李奇霖就指出,券商資管更應該做銀行自身不能做的利率衍生品對衝、分級A等等。主要原因在於,這些資產都是銀行或出於監管或出於自身能力缺乏而未能及的類別,市場相對廣闊。此外,在現在監管去多層嵌套的趨勢下,券商資管FOF與MOM類產品是市場為數不多的可多層嵌套的產品,也值得重點關注。

但對於FOF和MOM產品的發展基礎,業內也有爭議。有觀點就指出,投資工具、稅收優惠等方麵的缺失和不足,將成為限製此類產品發展的現實阻礙。此外,公募FOF產品已啟航,也將與券商資管形成一定競爭。

“銀行資金對流動性要求高同時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比如當前的預警和止損線一般在95%和92%,這就決定了FOF的資產配置方向偏向於保守策略。”對於這類產品的優與劣,國金資管FOF/MOM投資總監吳嵩表示,券商資管FOF產品雖然能很好的控製下行風險,但相對保守的策略也導致很難獲得良好的收益。但其優勢也相對明確。公募FOF可以投的策略相對有限,以方向性策略為主;而券商資管FOF類產品則可以涵蓋全市場、全策略的資管產品,分散化程度更高。理論上,券商資管這類產品收益波動更小,而長期複合收益更穩定。

最後更新:2017-11-08 21:48:44

  上一篇:go 重慶要求網絡小貸自查現金貸:利率、資金、收貸均需上報
  下一篇:go 蘋果將推出AR眼鏡 AR應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