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
財經資訊
尊重和遵守資本市場“最大公約數”原則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解決金融脫實向虛的討論比較多。筆者認為,認真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尊重和遵守“最大公約數”原則。
今年7月份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的十六字原則。這十六字原則也就是近期金融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認真落實這些原則,需要進一步弄清楚、講明白金融的邏輯和實體經濟的邏輯,讓理論界、實業界、管理者和老百姓都增強認識、提升能力、付諸行動、共同營造良好局麵。
實體經濟和金融是一組互生共榮的關係:金融因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生,又反過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的天職是服務實體經濟,不服務實體經濟就沒有持續的發展基礎;實體經濟要對金融提供反饋信號,引導金融調整方向、力度、程度,激勵金融創新。
金融是幹什麼的?第一功能就是為實體經濟融資,就是提供資金;在此基礎上,才能衍生出信用功能和信用服務。運行有序有效的金融要讓經濟動脈靜脈裏湧動活躍的血源。血不能淤堵了,更不能斷了。金融機構把錢融出去,或者金融機構幫助投資者把錢投給實體經濟,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實體經濟用了錢之後,應該對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正反饋和負反饋。讓金融據此調整工作的方式、方法、機製等等,這樣才能夠推動實體經濟和金融共同向前發展。
要通過深化改革,強化金融監管,校準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關係,實現兩者良性互動。
近兩年來,監管層對重點金融機構、重點專業服務機構,對大體量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巡查和整頓,查處了一係列案件。通過加強管理,使這些市場主體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守法義務、價值引導責任。
整頓金融秩序,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沒有穩定的秩序,沒有相對穩定的預期,金融市場中多數人的利益就缺乏保障。
筆者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樣應當尊重和遵守“最大公約數”原則。而各個參與主體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市場秩序穩定、市場基礎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保護也要基於這個“最大公約數”。
要使投資者、籌資者兩方麵實現信息對稱,互相了解對方。有的金融服務機構隻顧把產品賣給客戶,卻不充分提示風險,也不去了解客戶可承擔風險的程度,是失職的。金融服務機構要切實負起風險管理的“起點責任”,了解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充分告知產品風險所在。在客戶購買產品之後,如果持有期間發生當初未告知的風險,金融服務機構也應該“跟進告知”。
金融機構不盡責、不擔當,但沒有到違法違規,該怎麼加強約束?筆者認為,可以建立相應的信用記錄檔案,向社會公開,形成信用約束壓力。通過信用約束和法律約束,雙管齊下,來解決市場主體規範化、市場化的問題。
各個市場參與者都依法合規做事,都承擔該承擔的責任,虧得服氣、賺的坦然。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大市場蛋糕,讓各方麵都從市場發展中受益。
備受各界關注的IPO常態化,目的是引導和穩定資本市場預期,符合“最大公約數”原則。IPO常態化不等於大規模發行股票,而是指每周多少家公司發行、融資額是多少,讓大家心裏有數。這樣市場預期就穩了。IPO常態化的同時,還要推進資金入市的常態化、監管的常態化、退市的常態化,各方麵都要常態化。
“監管常態化”與“依法全麵從嚴監管”是一致的,指的是有線索必查、有查必公開、查出來必處罰。但也不能理解為辦案越多越好。監管稽查本身也是一個發展問題,也存在與市場發展進程相適應的問題。我們每項工作都要從發展的角度來觀察和檢驗。“發展”是“硬道理”,“優化發展”也是“硬道理”。
(原標題:尊重和遵守資本市場“最大公約數”原則)
最後更新:2017-10-23 0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