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
財經資訊
嚴監管下險企資本金饑渴 21家增資總規模約245億
“償二代”評估體係的完善以及中短存續期人身險產品新規的實施,使不少中小險企麵臨著資金流困境,為了補充資本金,增資熱潮隨之湧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各大險企的公示材料發現,今年以來,已有21家險企實施了增資, 多數是中小保險公司,增資金額合計約245億元。其中,增資規模最大的是長城人壽,高達50億元。
險企增資集中加速
下半年的增資潮更為明顯。
11月下旬,保監會批複同意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增資後,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從9.17億元人民幣變更為15.17億元人民幣。
無獨有偶,11月22日,保監會對外披露,陸家嘴國泰人壽注冊資本金由16億變更至30億元。對此,陸家嘴國泰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增資是同比例增資,因近兩年期繳新單業務成長迅速對資本金產生了一定的消耗,為進一步提升經營實力,股東決定提早增資。
這已經是陸家嘴國泰人壽近年來第二次增資。公開資料顯示,陸家嘴國泰人壽原名國泰人壽,是海峽兩岸第一家合資壽險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增資多數是中小保險公司。相比上半年的8家增資總額約95億元,目前出現了21家、約245億元的增資總額,提速明顯。
根據保監會於今年10月10日給出的批複,在成功增資50億元後,長城人壽的注冊資本變更為55.32億元。其中,北京華融綜合投資認購5.4億股,北京金昊房地產認購4.2億股,北京金融街投資認購4.0億股。這三家公司為長城人壽股東,持股比例增資前後沒有變化。
長城人壽表示,2017年是為“調整發展之年”,將會壓縮銀保躉交業務規模,著力發展個險、銀保期交、經代和收展等高價值類業務;持續強化業務品質管理,確保繼續率達到年度目標;積極拓寬投資渠道,優化大類資產配置,努力提升投資收益。
華南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險企增資的主要原因有兩種:第一,為公司擴張業務提供資金,提高償付能力、抵禦風險;第二,出於股權結構變動增資。即變更股東權益、董事會投票權、經營管理權等。“目前的增資多數都屬於第一種情況,我們公司去年也進行過增資,增資的原因是,由於業務擴張較快,消耗了相應的資本金,考慮到未來業務發展的速度,需要提前做好資本金準備。”
部分險企借款救急
自償二代試運行以來,不同風險的業務對資本消耗不同,尤其是業務風格激進的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和新型保險公司補充資本金壓力明顯。
浙商財險今年二季度末的核心償付能力與綜合償付能力分別為45.4%、90.79%。償付能力不達標,風險綜合評級為D。保監會決定對浙商財險采取三項監管措施,第一,責令增加資本金,完成增資擴股工作;第二,總公司及分支機構停止接受非車險新業務(包括直接保險業務和再保險分入業務);第三,停止增設分支機構。9月20日,浙商財險獲得了中國保監會同意注冊資本增加到30億元人民幣的批複文件,浙商財險償付能力警報解除。
10月30日,中保協對外披露的浙商財險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浙商財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328.3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到268.34%,滿足監管要求。
雖然多數險企今年完成了增資,度過了危險。但仍有中法人壽等6家暫未獲得監管批複。長期陷入償付能力不足的中法人壽,流動性風險日益凸顯,在增資擴股未見進展的情況下,目前采取股東借款等方式進行支持。
11月21日,中保協對外披露,中法人壽大股東鴻商集團再向公司提供810萬元借款。這已經是今年以來中法人壽第八次借款,累計金額超過1.2億元。對於借款原因,中法人壽有公告顯示,主要是由於中法人壽目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並已經出現流動性風險,鴻商集團向中法人壽提供借款。借款資金用於支付存量保單到期、退保等客戶相關的利益支出。
根據中法人壽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今年三季度,償付能力下滑至-2776.16%,成為壽險公司償付能力最低的一家公司。由於長期沒有開展新業務,今年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為“0”,淨利潤為-0.2億元。
對此,中法人壽也在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中法人壽表示,目前麵臨的主要風險有:償付能力不足,已經低於監管要求水平;流動不足,自2005年成立以來,資本金從未得到過補充,因持續虧損,資本金已經消耗殆盡,今年4月已經出現流動性枯竭的情形;人員不足,因為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經營費用管控,導致人員流失,招聘困難,存在部分關鍵崗位人員配備不足,無法保證履職的風險。
不過增資潮湧的同時,一些股東虛假出資、循環增資以及資本不實等問題也在發生。
今年年中,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2017陸家嘴論壇”上提及,保險業存在資本不實的問題,導致償付能力失真,與市場準入退出和資本穿透監管還不到位有關。
最後更新:2017-11-29 08: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