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6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從49%到51% 曆經15年外資邁出控股基金公司第一步

日前,管理層宣布將外國投資者對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看似暫時隻是2%的股權比例提高,其實是監管層對外資股東從參股到允許控股的變化。

自從2002年國內首家合資基金公司獲批成立,在15年來,一些外資股東漸次變化,但始終不能越過49%的持股紅線;更有一些當年的合資基金公司外資股東完全撤離,現已演變為內資背景。

然而本周五的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上,管理層宣布放寬外國投資者的持股限製,其中之一便是,“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

這可以算是“劃時代”的決定。至此,外資終於邁出了控股基金公司的第一步。那麼誰將是他們的目標?

中小型公司或成控股目標

本周五,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上,管理層提到,“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

而根據此前規定,“外資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不超過33%,在我國加入WTO後三年內,該比例不超過49%。”也就是說,在合資基金公司中,此前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上限為49%。

看似暫時隻有2%的提高,但這也意味著,外資股東將一改過去隻能參股基金公司的局麵,未來也能成為基金公司的控股股東。

聯訊證券在研報中提到,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投資機會將吸引全球目光,放寬金融業準入,首先會擴大我國金融市場的規模,同時也會大幅提升國內金融業整體經營效率,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隨著政策進一步完善,將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

實際上,自2002年12月國內首家合資基金公司獲批成立,在十幾年間,其中一些外資股東漸次變化,更有一些當年的合資基金公司現已完全變為內資背景。盡管合資基金公司變化頗大,但十幾年中,多數公司外資的持股比例上限始終在49%。

隻有一個例外,就是恒生前海。牛妹據恒生前海官網了解到,其成立於2016年7月1日,是經證監會核準設立的首家外資控股公募基金。恒生銀行持股比例70%、前海金控持股比例30%。

資深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表示,伴隨合資基金公司的成立,“外資股東帶來的理念和資產管理方法,對整個資管行業的規範發展很有利。而且是以公募基金的方式最先開始,其他行業再向公募基金學習。最初成立的合資基金公司中,內資股東基本都來自券商和銀行行業,且都實力不俗,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

十幾年間,合資基金公司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在這當中,外資股東所發揮的作用和在公司人事、業務上的權限也各有不同。

以上投摩根為例,其成立之初,兩大股東上海國際信托、摩根資產管理(英國)的持股比例分別為67%、33%。在其成立的一年多後,2005年8月完成了股東之間的股權變更事項——注冊資本保持不變,上海國際信托、摩根資產管理(英國)的持股比例分別變更為51%和49%。牛妹還了解到,上投摩根的總經理也來自外資股東方,現任總經理章碩麟曾任怡富證券(現名摩根大通證券)副總經理、摩根富林明證券董事長。

王群航也提到,通過多年合資基金公司的管理和合作之後,外資和中資股東磨合已經完成,一些沒有磨合好的,股東也陸續退出或變更。無論股東背景如何,歸根結底還是以業績為準。一些合資基金公司並未如最初的期待那樣,反而在後續發展中“水土不服,沒有表現出整體領先的業績優勢,排名和內資公司相互穿插著。”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持股比例的放寬,對基金行業現有格局也影響有限。王群航表示,對於內資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合資基金公司而言,外資股東要增加持股比例的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麵,國內銀行、券商行業中實力雄厚的公司基本都已經獲得基金牌照,新的外資未來進入,即使是以控股股東身份,但合作對象大概率也多為中小型公司。

合資基金公司規模已近5萬億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合資基金公司已有44家,資產規模合計4.99萬億元。牛妹注意到,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44家合資基金公司在規模、盈利能力等多方麵也早已分化,但各有特點。

具體來看,在我國基金公司資產規模前十中,合資基金公司占據半壁江山。工銀瑞信、建信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中銀基金的資產規模分別為6458億元、4571億元、3950億元、3673億元、324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前幾位的這幾家合資基金公司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都不高。

如果僅從合資基金公司資產規模來比較,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公司數量也已經達到16家。

與此同時,行業內目前資產規模最小的2家基金公司也是合資公司,分別是恒生前海和華宸未來,2家基金公司的資產規模為2.8億元、0.17億元。

另外,持股比例方麵,除恒生前海之外,其他43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東持股比例基本都在10%~49%。

根據此前的規定,外資股東在合資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為49%。據統計,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的合資基金公司共有15家,分別為鵬華基金、興全基金、華寶基金、上投摩根、華泰柏瑞、國投瑞銀、信誠基金景順長城、泰達宏利、海富通、國海富蘭克林、匯豐晉信、國聯安、圓信永豐、華潤元大。

其中,華泰柏瑞、信誠基金、景順長城3家基金公司的股東結構,都是中資第一大股東、外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為49%,其他中方股東持有剩餘2%股份。以景順長城為例,其股東方長城證券、景順資管的持股比例同為49%,大連實德集團、開灤(集團)的持股比例各為1%。

此外,在44家合資基金公司中,券商係基金公司最多,共有18家;銀行係、信托係、保險係合資基金公司則分別有11家、12家、2家。

而從盈利能力來看,在披露財務數據的基金公司中,有4家合資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潤超過4億元。其中,工銀瑞信和華夏基金2家基金公司的淨利潤分別達到9.43億元、5.34億元。

(原標題:從49%到51%,曆經15年外資邁出控股基金公司第一步)

最後更新:2017-11-12 23:03:52

  上一篇:go 2016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下降 國企風險連降五年
  下一篇:go 上市潮催熱金融科技 境外資金蜂擁鎖定收割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