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34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A股上市公司版圖揭秘 2018年沿海地區或繼續領跑IPO

近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A股2017年共上市437家。至2017年底,A股全部上市公司達3468家。其中,廣東省2017年新增上市公司98家為全國領先,東北三省共新增4家上市公司,遼寧省貢獻兩家,吉林、黑龍江各一家。全國新增上市公司數量排第一的是深圳,新增40家,深圳市是東北三省加起來新增上市公司數量的10倍。

A股市場2017年的焦點是強監管和IPO 正常化,2017年剛過,IPO數據出台。IPO公司的地域分布、行業分布以及券商投行的業務數量引發市場關注。2018年,A股IPO的趨勢引發市場熱議。

發達地區優勢明顯

據普華永道統計,2017年,A股IPO市場無論是IPO的數量還是融資金額均比2016年大幅上漲。2017年滬深股市IPO達到437宗,創出曆史新高,相比2016年的227宗,增長93%,融資規模2351億元,高於2016年的1504億元,增長56%。

在2017年的437宗IPO中,上海主板IPO共計214宗,融資金額達1377億元;深圳中小板IPO共計82宗,融資金額451億元。深圳創業板IPO共計141宗,融資金額523億元。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7年A股IPO分布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以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為主。無論從IPO家數、募資額,還是新股市值來看,廣東均排名第一。2017年廣東IPO家數創記錄,上市公司總數突破500家。

IPO數量方麵,2017年全年,廣東一共有98家公司上市,在全國占比22.37%。浙江、江蘇緊隨其後,分別為87家、65家。此外,上海、山東、北京、福建、湖南均超過20家。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福建這5省1市合計有338家公司2017年實現IPO,占全年437家總數的77.35%。東北三省隻有4家上市,占比0.9%;山西、內蒙古、廣西、青海為零。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從2017年各省的IPO指標數量分布來看,廣東遙遙領先,然後是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和山東,經濟強省IPO的數量多。這些地方經濟比較活躍,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方。2018年,仍然是經濟發達地區上市的公司數量更多,畢竟IPO的公司一般是行業裏麵做得比較好的公司,他們往往在經濟發達地區。

金證互通媒介副總監全莉給出了他們的業務數據,2017年IPO數量排名前三是廣東、浙江、江蘇,這也是金證互通執行項目數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廣東,其在2017年已上市加上在會的企業,超過20家,浙江已上市的企業為20家,江蘇上市的企業有17家。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GDP的省份排名,前五名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天天基金網給出的中國129家基金公司進行粗略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55家基金公司位於上海,基金規模總額34190億元;28家位於深圳,規模總額26286億元;有35家位於北京,規模總額25580億元;5家位於廣州,規模總額9616.47億元。

經濟發達省(市)不僅IPO公司數量多,而且在一線城市聚集了中國絕大多數的基金公司,某種程度上強大資金資源也對該地區行業內的優質公司起到加持作用。

“我們觀察,上市企業數量和擬上市企業的數量排名靠前的均為經濟發達、民營經濟活躍、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省份。這些省份不僅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整個產業生態體係也發揮了較強的支撐作用,能夠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內地省份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當地的主要納稅企業,起到了經濟頭雁的作用;但沿海省份不同,這幾年上市的公司,隻是地方經濟生態體係中的一員。”全莉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劉俊海認為,IPO數量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有其合理性,沿海地區曆史上國企不是很發達,沒有曆史包袱,一旦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生機和活力就迸發。中西部地緣優勢不明顯,還有一些國有工業的包袱。經濟發達地區,公司活力越強也促進地方經濟更發達,形成良性循環。

交銀國際研究部負責人洪灝認為,2018年大概率不會改變,沿海地區還會領先,但在政策的主導下,內地與沿海的差距將減少。

行業分嶺

普華永道的統計結果還顯示,2017年A股上市企業以工業產品、消費品及服務、信息科技及電訊行業為主。2017年首次融資金額最高的新上市公司是中國銀河證券和財通證券,這兩家公司籌資均為41億元。

有數據顯示,2017年近半的上市新股分布在化工、電子、機械設備、醫藥生物、汽車五大行業,與上市公司整體的行業分布特點基本一致。而鋼鐵、房地產行業在2017年無一新股上市。

廣東98家IPO上市中,電子企業22家、醫藥生物9家、機械設備9家。在浙江和江蘇,IPO最多的行業都是汽車、機械設備和化工三個行業。

楊德龍認為,IPO偏向於發達地區,也代表經濟轉型方向。這些新興產業和公司能夠引導資金的進入更有發展前景的地方。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彪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更需要統計的是不同板塊和行業IPO的數量和趨勢,並進行政策引導。中國目前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仍然是通過公司的大小規模來進行劃分的。事實上更科學的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根據不同行業的不同特性設立不同的板塊,並對板塊有不同的IPO要求。

券商之爭

A股IPO發行正常化,讓2017年券商投行業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59家券商貢獻了約148億元的承銷收入。據統計,59家券商中,共有15家券商2017年全年的IPO承銷及保薦費超過3億元。

無論是IPO承銷收入還是IPO項目數(剔除聯席保薦項目)排名,廣發證券均位居行業首位,成為2017年IPO投行最大贏家。2017年全年,35單IPO項目(均為主承銷商)為廣發證券帶來承銷保薦收入合計12.47億元,排名位列行業第一。相較2016年,廣發證券2017年的IPO承銷收入實現了翻倍,同比增幅113%。

數據顯示,廣發證券2017年承銷保薦的IPO項目中,共有8家企業首發上市的承銷及保薦費超過5000萬元,振江股份最高,達到7620.12萬元,其餘分別是三雄極光、視源股份、海利爾、周大生、一品紅、勘設股份、雄塑科技。

除此以外,還有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國金證券、國信證券、中信建投和招商證券2017年保薦上會的企業超過30家。上年的“冠軍”中信證券則降為第二,收入金額為11.69億元。不過,除保薦IPO企業上會數量外,機構保薦企業的過會率更具看點。據統計,2017年共有479家企業接受發審會的審核,涉及保薦機構67家,其中30家券商保薦的項目過會率為100%。但是這30家過會率達100%的保薦機構中,多數券商保薦企業數量均為個位數,有的甚至僅為1-2家。

如果剔除2017年以來保薦IPO企業數量低於10家(不含10家)的券商後重新對比,興業證券所保薦的IPO企業過會率“墊底”。有21家券商保薦IPO企業上會數量超過10家,其中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東吳證券過會率超過90%,興業證券的過會率最低,低於70%。興業證券2017年共有15家企業接受發審委的“檢閱”,其中4家未獲通過,分別為廈門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上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京博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元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浙江捷昌線性驅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取消審核。據了解,所保薦的企業上會被否家數最多的是國金證券,達到了9家,而這9家企業的計劃募資總額為54.91億元,以此估算,約3.72億元的收入或與國金證券擦肩而過。

雖然不同的券商手握數量不同的待上會公司資源,且各家券商過會率不同。但是對於公司的IPO,劉彪認為,上市公司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長期的融資平台,對地方政府來說是穩定的稅收保障。公司是否上市,必須要以市場經濟運行為宏觀前提。

“不能通過行政化派的方式來保障每個地方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更不能靠券商憑借其各種關係來證明其IPO的實力。”劉彪表示。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主管合夥人林怡仲表示,受益於國內中小企業持續活躍、加快的新股審批進度、穩定的新股審批數量和發行價格等多個因素,2017年新股數量和融資金額均比上一年大幅增加。鑒於新成立的發審委的上市審核傾向更為嚴謹、嚴格的趨勢,預期2018年A股IPO仍會保持活躍,但節奏會比2017年有所放緩,預計2018年全年A股IPO為300-350宗,融資規模為1800億-2000億元人民幣。或許,2018年的數據和市場更值得期待。

(原標題:A股上市公司版圖揭秘 2018年沿海地區或繼續領跑IPO)

最後更新:2018-01-06 09:48:50

  上一篇:go 易到狂降傭金打破“行規” 網約車重回“日虧4000萬”時代?
  下一篇:go 越秀地產上市25年銷售規模400億 廣州地王閑置近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