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财经资讯
IPO趋严推动投资机构优化发展路径
随着IPO审核趋严逐渐常态化,企业与合作投资机构纷纷陆续开始自审、回溯,以期进一步匹配审核要求。同时,部分企业也在重新评估IPO路径,通过深度审视企业内部结构,寻求它类发展路径,以更灵活模式最大程度体现企业价值。
作为链接实体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主要路径,IPO成为诸多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随着上交所与深交所对预上市企业结构与主体内容认证范围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走向了IPO道路,丰富了我国二级资本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9日,中国证监会累计向401家公司下发IPO批文,总融资规模不超2186亿元,核准发行公司数量超过2010年347家的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7年12月29日,2017年已有438只新股发行上市,累计融资2301.09亿元,相较2016年227只新股融资1496.08亿元,上市数量和融资总额分别增长92.95%、53.81%。
然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IPO审核与发行通道也在持续调整中。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新一届发审委成立以来,在77家审核企业中,25家被否决,6家暂缓表决,过会率只有59.74%,相较于2016年全年平均91.14%的过会率有较大的差距。
常规的IPO路径已明显出现变动,为营造更为合规成熟的二级资本市场打下基础,审核制度正在从入口处把控上市企业资格。
据了解,当前的严审标准流程已向前段延伸,在进入最终发审会前,在中止审核政策及申报中止时间方面均作出了调整,持续严控IPO申报企业质量,加快周转流程。此外,对于已经挂牌的企业,目前也正在通过完善锁仓、转让申报等一系列制度,管控投机者套现行为,减少不利于合规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情况出现。
有专家表示,IPO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推动已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或将向更完整、更高效的模式推进,接轨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入。IPO发行与新股发审从严“双常态化”趋势已然明确,未来一段时间该趋势还有进一步加强可能。
有业内人士认为,IPO趋严对于企业与投资机构均是一大考验,重新审视IPO路径成为当下市场必要的选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企业与投资机构大多把IPO作为最优资本化路径,或是企业成熟壮大的标志。然而,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完全匹配IPO需求,强行转变对于投资者及企业都存在一定隐患。
例如,在一些竞争已趋于饱和的市场中,企业往往选择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保障基础利润同时合理控制风险,因此业绩内容并不具有突出优势。然而部分企业为满足发审会对业绩内容的要求,强行扩大经营,过快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内容,造成表面业绩增长,而运营风险高居不下。此类企业在过去或能因政策福利或二级资本市场资金推动,而保持一段时间稳定状态。然而,在目前审核标准逐渐全面化的环境下,此类企业漏洞或将展露无遗,即便勉强上市,后期信息披露内容也将逐渐凸显企业问题,最后甚至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影响投资者信心,也干扰企业正常发展。
通江资本并购领域负责人表示,企业与相关投资机构在制定发展路径时,须高度结合企业自身状况,以企业成长为核心,合理看待IPO路径,并对上市后的发展模式进行有预见性规划,避免出现发展失速的情况。
据了解,目前诸多企业已暂停IPO审核,开始自我审查。除常规业绩考核外,企业关于合规运营、风险管控等内容也成为了目前自查的重点。在满足审核规定的同时,逐渐开展对上市后期内容的规划,保障企业核心数据的持续优质,确保投资者能及时获得企业红利。
此外,部分预上市企业也正在考虑其他发展道路,并购模式在近几个月逐渐受到热捧。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所准备IPO审核资料十分齐全,部分企业在I PO受阻后,径直选择并购路径,因此通过概率普遍提升。
目前,新兴科技类企业正成为并购市场主力军。一方面,科技类企业单独掌握核心技术内容,极大程度吸引上市企业;另一方面,科技类企业往往因为规模问题,较难达到IPO审核要求,因此也希望通过上市并购进入到A股市场。
有分析认为,IPO虽然依旧是企业首要选择,但在当前环境下,上市并购优势也在逐渐显现,未来一段时间多类发展模式并驾齐驱的情况或将继续保持,企业与投资机构若能更加贴合自身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未来相应价值提升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最后更新:2018-01-03 1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