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財經資訊
2018年基金展望:公募弱冠重構江湖 私募借勢探路國際
揮別2017,放下那些“沒料到”的遺憾;喜迎2018,開啟更多美好憧憬。
更多薪水,更高投資收益,更美的職業規劃,更少踩雷……不管曾經經曆了什麼,新年之際,依然需要牢記:沒有投資者的信任與委托,行業就是無源之水,發展更無從談起。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公募基金成立20周年的紀念性大年。“20歲”是古代男子加冠,意味其長大成年並舉行成人儀式的重要節點。嚴監管開始全麵落地,經曆過2008年次貸危機、2011年高通脹和2016年匯率貶值帶來的熔斷等一係列大風大浪,2018年,還有什麼能讓基金行業駐足或飛躍?
公募基金:回歸主動管理政策導向
猜測一:基金行業通道業務將持續“瘦身”
2017年一路狂飆的通道業務,最終在年底刹車。日前,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分別從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來規範銀信類業務,並提出了加強銀信類業務監管的要求,該政策導致2017年基金子公司規模不斷縮水。
2018年,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規模可能會繼續下降。2016年之前,基金子公司一直是開展通道業務的重要載體。在基金子公司新規出台後,基金子公司規模不斷縮水。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是14.38萬億,較一季度規模下降近2萬億,下降比例12.08%。基金子公司的“一對一”產品和“一對多”產品的規模均出現縮減。
猜測二:加強主動管理業務將成為貫穿全年的主旋律
隨著新的基金評價體係的落地,基金公司通過貨幣基金擴大規模的動力將會在2018年逐步減小。因為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尋找幫忙資金,通過貨幣基金衝規模隻是一種麵子工程,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公司業務水平。
而根據基金業協會此前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的提議,管理規模並不是評價投資管理能力的關鍵指標,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布包含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的排名數據。據悉,目前包括銀河證券基金在內的多家券商資管正在嚐試降低貨幣市場基金比例,提高股票基金的比例。再加上監管層數次加碼貨幣基金監管,嚴控其流動性風險,意味著2018年轉向主動型管理業務,完善權益類、固收類和量化投資等產品已經勢在必行。
猜測三:更加重視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在嚴監管政策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依賴短期形式創新發展的難度日益增大,目前大多麵臨缺少長期核心價值的發展困局。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此前表示,我國公募基金產品結構嚴重失衡,貨幣基金占據半壁江山,混合基金發展迅速,股票基金規模占比持續下降,公募基金發展方向存在誤區。
洪磊認為,公募基金在推動資本形成中的價值和地位遠未體現。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麵:一是投資者和管理人的短期主義;二是資產管理市場製度仍不統一,驅動“監管套利型”產品大量興起;三是資產管理市場缺少以跨期風險管理為目標的大類資產配置工具,客觀上助推了短期主義和監管套利。
有基金從業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道,在資管統一監管新規出台後,預計公募基金將更趨向於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這一點從2017年被投資者熱捧的基金產品中可窺一斑。比如,2017年收益率較高的東方紅係列產品、易方達消費行業、國泰互聯網+等。
從大方向看,2018年價值投資的邏輯會得到延續。首先,十九大之後,我國經濟進入平衡增長期,結構性牛市將得到延續和深化。堅持從投資驅動轉型為消費升級和創新驅動,以消費經濟占主導的股票市場將平穩上升,消費品和先進製造是很多機構價值投資的核心標的。其次,A股市場的國際化接軌也在加速推動價值投資理念形成。從2018年6月起,中國A股將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全球基準指數,A股藍籌股投資價值還會進一步提升,一些機構投資者認為,藍籌股和漂亮50仍將是價值投資的基石標的。
猜測四:降杠杆和控風險持續推進,五大類基金受影響
新的一年裏,金融機構去杠杆和控風險進一步推進,將對委外基金、定增基金、分級基金、保本基金和貨幣基金持續造成影響。有分析人士預測,以上五大類基金將由盛轉衰,均麵臨轉型壓力。
在嚴監管約束下,新發行的委外定製基金數量、規模雙雙出現下滑,存量的委外定製基金也屢遭贖回,委外機構定製基金紮堆清盤,根據證監會基金募集申請表,多隻基金產品擬轉型。
在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出台後,定增基金套利難度加劇,整體定增公募基金規模驟然縮水,未來轉型是必然選擇。在去杠杆大環境下,分級基金市場規模也在大幅縮水,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超八成分級基金年內份額遭遇淨贖回,分級基金市場規模較2016年底縮水超三成。預計2018年分級基金持續縮水的同時也加將更加重視轉型,市場上迷你分級產品數量可能會勐增。
此外,保本基金市場交易也將風光不再,平均收益率大幅下降,預計2018年陸續會有保本周期到期的產品轉型為普通基金。
猜測五:公募基金公司兩極分化加劇
有分析師表示,未來公募基金公司發展會持續分化,強者恒強,而小型基金公司如果不鎖定獨特的目標人群、不進一步細分市場、不開發出獨特創新產品的話,其市場生存能力將被削弱。
數據顯示,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在發行新產品和發行規模方麵占據主要市場份額。2017年以來,113家基金公司共發行公募產品1677隻,其中,規模居前22家的公司共計新發850隻產品,占比超半,其他大部分基金公司新發產品僅為個位數。首發規模上,113家公司共發行基金10287.54億元,而首發規模最多的前16家公司共新發5266億元,占全部規模的50%以上。還有18家基金公司的首發規模均不到10億元,總數也僅占全部規模的1%。
猜測六:股權激勵將增多
一直以來,人才流失以及激勵不到位是困擾公募基金的主要問題。2017年,一些基金公司已經開始嚐試用股權激勵的模式來彌補行業缺陷。截至目前,華泰寶興、天弘基金、前海開源基金、九泰基金、永贏基金、創金合信、匯添富、銀華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已經開始實施股權激勵措施,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行嚐試。
私募基金:探路國際化
經曆一個快速發展期後,私募基金在2018年會迎來哪些巨變?嚴監管下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又將發生怎樣的轉變?2017年,私募基金規模已經突破了10萬億元大關,2018年,距離13萬億元的目標還會遠嗎?
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引入市場機製,吸引多方資金參與將成為一種趨勢。在這一投資過程中,私募基金可能迎來機遇。在大戰略的影響下,私募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現象越來越多。比如,已經有許多私募管理人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試圖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投資機會,諸如越南、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這些機會都會在未來加速中國私募基金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外資私募來競爭
新的一年裏,隨著外資私募公司的不斷湧入,本土私募公司也將麵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近日,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宣布,其在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貝萊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WFOE)已經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成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PFM)。至此,已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等10家全球知名的外資機構先後拿到PFM牌照。當這些實力雄厚的外資私募競相分割中國市場這塊蛋糕時,本土私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衝擊。
不過,也有私募資深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私募短期對本土衝擊的可能不大,因為外資很早就有和公募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本身自帶私募牌照。私募基金的優勢在於激勵機製,在這一點上外資私募也沒有明顯優勢。估計外資私募短期在海歸多的高端機構客戶領域比較有市場,長期還要看業績發展情況而定。
從監管趨勢看,未來私募管控趨於規範。2017年底,全國股轉係統發布的掛牌私募核查結果公告顯示,富海銀濤、擁灣資產、銀紀資產、達仁資管、中科招商等5家新三板掛牌私募機構,因不符合整改要求,被強製摘牌。總計28家掛牌私募中,除了上述5家陸續被摘牌,10家安全過關,還有13家私募依然在核查過程中,不排除2018年仍有被摘牌的私募。
監管持續加碼
可以預見的是,針對2017年底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機構假借私募基金名義開展的非法集資活動,監管會更加嚴格,整肅力度也會加大。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計劃在2018年正式發布信用信息報告,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會員提供持續動態的“信用檔案”,並將結合運行情況及行業特點推廣至私募股權及創投基金領域。在私募基金的信用信息報告中,會員的違法違規、違反自律規則記錄以及報送的登記備案、信息披露和從業人員信息等資料的專業度、透明度會更高。另外,中基協再次強調私募基金不得公開募集、不得向合格投資者之外的單位和個人募集、不得承諾保底收益、單隻私募基金投資者人數不得超過法律規定數量等。
2018年,中國百億資管產品將要迎來增值稅,私募基金也不例外,且受影響程度較大。財政部2017年6月30日發布通知,2018年1月1日起,資管產品管理人運營資管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暫按3%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業內普遍認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所受影響可能大於銀行、信托、券商等其他資管產品。因為私募沒有類似公募基金的股票債券買賣價差免稅政策,而且私募的管理人和基金都不是金融機構的身份,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同業往來利息收入免增值稅等。
2018機構投資策略
廣發基金:市場節奏“N”字形
2018年市場整體以結構性行情為主,預期收益率低於2017年。市場節奏呈“N”字形。一季度春季行情,二季度受金融監管及經濟數據的擾動而回調,下半年在經濟和政策明晰之後,市場會選擇方向。市場風格方麵,沒有明顯的風格切換。投資方向方麵:先進製造、大消費(白酒、乳業、調味品、家電、商貿、醫藥等)、金融(銀行和保險),全年排名分先後,但Q1春季行情消費股的機會最大。
招商基金:MSCI年中或啟動
展望2018年,優化市場工作仍會延續,MSCI在2018年年中或正式啟動,這將為A股引入更多國際資金。短期來看,會強化當前價值藍籌和行業龍頭為主導的市場行情。
富國基金:財政空間受限製
實體去杠杆,基建投資減稅壓力疊加債務規範。近兩年,隨著營改增的推動,財政增速有所下滑。在特朗普減稅的衝擊下,2018年我國可能會跟隨減稅,導致財政增速進一步下滑。此外,近期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規範地方政府債務,並對PPP已入庫項目做了篩查,這將進一步限製財政空間。而近期多部門推進民間投資參與PPP項目,對政府財力提供一定的補充。
財通基金:尋找“新龍頭”
總體看,2018年我們將繼續遵循“龍頭思維”,並積極尋找“新龍頭”的出現。在GDP穩定的基礎上,利潤的增長主要不是來自行業整體增速的抬升,而來自上市公司在行業內地位的提升,來自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利潤分配比例的提升,龍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將不斷顯現,特別是一些具有全球品牌影響力的公司,估值和業績有望雙擊。
博時基金韓茂華:中小股更大概率變優
2018年,中小股票的表現大概率會優於過去兩年,它們中的一些核心品種有望持續增長,成為被追逐的新藍籌。
隨著藍籌白馬的估值修複在2017年底達到一個階段性高位,A股大市值公司和中小創公司的性價比,其實又進入另一個臨界點,很多中小創股票的估值收縮過快,但其中很多公司的基本麵改善並未因股價大跌而停滯,2018年的中小創板塊吸引力或將大幅提升。
(原標題:2018年基金展望:公募弱冠重構江湖 私募借勢探路國際)
最後更新:2018-01-01 05: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