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外匯
用圖說話:存在即真實的印度
摘要
二戰後至今,印度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前言:天風商社劉章明團隊於7月16-24日組織印度係列調研,深入New Delhi和Bengaluru,調研10家印度企業,拜訪莫迪政府顧問、印知名企業家及數位中國企業駐印度高管,以期與投資者共同深入而客觀地認識印度、理解印度、挖掘印度投資機會。
印度係列文章共分為幾個模塊(持續更新ing),討論印度的經濟背景、互聯網產業、教育產業、消費產業,以及如何投資印度。並在每個部分中包含相關公司調研紀要:
印度係列01·用圖說話:存在即真實的印度
印度係列02·互聯網業:指數級增長的預期與投資判斷
印度係列03·……
來,幹了這碗恒河水。我們開始聊聊印度。。。
---------------
印度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二戰後至今,印度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這句話有正反兩麵,就如同印度這個國家給我們留下的印象:矛盾。一方麵,印度的發展潛力毋庸置疑,即將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優越的勞動力人口結構(2016年中位數年齡:中國37.1歲,印度27.6歲),市場之大令人咂舌。印度在全球IT行業叱吒風雲。莫迪政府改革派作風深入人心;另一方麵,印度種姓製度與宗教思想導演著數千年的階層固化,文盲率高居不下,基礎設施落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全世界最多(worldbank2014年數據顯示,印度約有1.72億人口生活在每天1.9美元的貧困線以下).
圖表1:印度的分裂與矛盾(下圖為同一城市的兩個零售市場)

資料來源:天風商社
以印度的商業為例,我們在班加羅爾這個新城裏既經過了連水泥路都沒有滿是泥濘的露天市場,也在相距不遠處路過了擁有奢侈品牌的高檔商業廣場。我們在德裏的富人區看到了豪車,卻發現在很多的路上連人行道的設置都沒有,不是因為沒有行人,而是因為沒有在乎有行人這件事。而在孟買,富人的別墅與大片貧民窟僅一街之隔,卻相互為安。
縱觀印度的曆史與經濟發展,我們認為印度的矛盾是一種長期的存在,這種矛盾讓其既可能在一段時間成為眾矢之的,又有機會在另一段時間被眾星捧月。那麼,我們對於印度的困惑究竟在哪,這種矛盾的存在究竟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筆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觀點,言辭或略有偏頗,歡迎拍磚。
一、眾矢之的
1、曆史上印度的分裂
印度所在南亞次大陸,是重要的戰略區位。印度三麵環海,深入北印度洋腹地,具備掌控印度洋的絕佳地理優勢。且印度316萬平方公裏的實控國土麵積中,有1.6億公頃耕地麵積(僅次於美國1.97億公頃,高於中國1.28億公頃).
在四大文明古國的提及中,古印度更多代表的是一個文明體係,而非一個統一的國家。在1947年印度共和國成立前的近3000年曆史中,印度人僅有1次全麵統一印度次大陸,即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公元前324-前185年)。後來的莫臥兒王朝(Mughal Empire,1526-1858年)屬於穆斯林文明,是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等外族人統一印度的時期,且這個時期內部矛盾重重互相爭鬥,宗教與種姓衝突嚴重國力十分弱小。而直到今天,印度內部各邦仍然擁有極強的自主權,盡管印度教人口占多數,但是穆斯林人口也已經達到1.7億,成為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那麼為什麼在曆史上,印度一直是分裂的存在,而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穩定政治格局呢?
1.1 地緣角度
從地緣看,南亞次大陸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為興都庫什山脈,東部為緬甸密林,南部印度洋在曆史早期形成天然阻斷,而後期海洋文明的侵略更多出於商業目的而非領土的占有。耕地等自然條件的優越使得印度文明向周邊擴張的動力極低,而身處亞歐板塊腹地的中亞文明的麵臨虎狼環伺,其混亂又難以在入侵印度後進行根本性改造。
而同時,印度文明核心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並未像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形成強有力的地緣實力,更甚至於印度河流域從政治、文化上都成為了伊斯蘭文明的部分,大大削弱了印度文明的實力,難以形成擴張,而在多民族、多宗教的背景下,形成了邦國林立、各自為政。
圖表2:印度的地緣環境

資料來源:國家地理,天風商社
1.2 文化角度:種姓製度
中國尚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抗,而印度民眾卻安於階層固化的重要原因在於種姓。從法律角度其在1947年已被廢除,然而時至今日仍名亡實存,甚至於今天作為外國人,我們通過觀察其膚色和職業就可以基本無誤地判斷出其種姓。
種姓製度(瓦爾那製度)起源於約3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南亞後,為保證少數民族能穩定統治多數,設計了嚴格的社會等級製度。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刹帝利這兩類高種姓,而其餘印度黑人(達羅毗荼人)則被歸為吠舍、首陀羅這兩類低種姓甚至賤民。種姓製度嚴格規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由其出生決定,其後世代都必須從事規定的職業,不能任意改變。其頑固性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階層的流動,從而阻礙了社會進步。
圖表3:印度的種姓製度

資料來源:百度圖片,天風商社
小知識:在後吠陀時代(公元前900-前600年),婆羅門教的典籍《梨俱吠陀》裏正式提出四瓦爾那製度,即規定不同種姓的地位和權利:1)婆羅門:主管宗教祭祀,2)刹帝利:主管軍事與政治;3)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必須以捐贈和納稅形式供養婆羅門和刹帝利,可以參加雅利安人公社的宗教儀式;4)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非雅利安人,不能參加公社的宗教禮儀。前三種姓是再生族,意為下輩子仍投胎於人,首陀羅是一生族,即下輩子不一定為人。
種姓製度能以千百年延續的重要原因在於:其根深蒂固在宗教思想中的轉世輪回與因果業報說,將人們的希望引向來世,排斥任何反抗與進取,精神麻痹人民群眾,使得受壓迫者安於現狀、徹底奴化。此外,現代印度以語言原則作為劃分邦界的標準,憲法認可全國1652種方言中的24種為官方語言,這樣的劃分阻礙了邦間人民的交流、勞動力與貿易流動,使得大一統難度進一步加大,中央集權難以替代地方世襲貴族和祭司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尤其是低種姓人群對國家幾乎不存在認同感,或者說其對自身的民族和宗教的認同感強於國家認同感,因此,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是印度政府的難題,GST的改革是一個部分,而文明和認同感上的統一可能才是重中之重。
圖表4:印度的地理劃分:按人種和語言

資料來源:國家地理,天風商社
小知識:盡管公元前6世紀,在追求信仰自由和宗教解放的思潮下,古代印度史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麵,尤其是誕生於該時期的耆那教和佛教,形成著名的“沙門思潮”,堅持思想自由,反對婆羅門教及其種姓製度。但是卻沒有根本上破壞種姓製度的根基,新統治者更多隻是在高種姓裏添加進自己民族的亞種姓。
地緣、階級、種族、宗教、語言等多種因素夾雜交織在一起,使得印度統一與工業化道路相較中國異常艱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盡管上世紀80年代,兩個國家的起點基本相似,甚至印度由於英國殖民留下的基礎設施原因條件狀況還更優,但是卻拉開了巨大差距的原因。
二、眾星捧月
從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尤其是從92年印度的改革開放開始,其就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疊加近年來中國經濟速度下行,而印度經濟增速在做了一定的GDP調整後直接迎麵超越後,印度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資本、媒體無不關心這個國家,甚至於吹捧這個國家。
1、印度的人口紅利
而所有的討論中,非常重要必被提及的一點即是人口紅利。印度的人口數量紅利並不需要有任何質疑,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末,印度人口13.24億,相較中國人口13.79億僅相差5500萬人,在可見的5年後,印度人口將遠遠超過中國。且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良性,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勞動力人口充沛,年齡中位數僅為27歲。
圖表5:2016印度與中國人口結構對比

資料來源:Worldbank,天風商社
從總生育率比較的角度看,2014年印度人口總生育率為2.43,接近中國1990年左右的2.34人水平,大幅度領先於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和中國。中國目前僅為1.56人,低於人口代際更替所要求的2.1人。從中國的發展史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發展潛力與勞動力人口紅利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因此,當前從人口數量紅利角度判斷印度未來增長潛力將遠超過中國是基本毋庸置疑的。在文章的下一個部分,我們來進一步討論人口質量紅利。
圖表6:世界主要國家總生育率對比(單位:人)
中國 | 印度 | 日本 | 亞洲四小龍 | 歐美發達國家 | ||||||||
台灣 | 香港 | 韓國 | 新加坡 | 美國 | 英國 | 法國 | 德國 | |||||
1960 | 5.47 | 5.87 | 2.00 | 5.75 | 5.16 | 6.16 | 5.76 | 3.65 | 2.69 | 2.85 | 2.37 | |
1970 | 5.51 | 5.49 | 2.14 | 4.00 | 3.42 | 4.56 | 3.07 | 2.48 | 2.44 | 2.55 | 2.03 | |
1980 | 2.63 | 4.68 | 1.75 | 2.52 | 2.05 | 2.83 | 1.82 | 1.84 | 1.89 | 1.85 | 1.44 | |
1990 | 2.34 | 3.92 | 1.54 | 1.81 | 1.27 | 1.59 | 1.83 | 2.08 | 1.83 | 1.77 | 1.45 | |
2000 | 1.74 | 3.12 | 1.36 | 1.68 | 1.04 | 1.47 | 1.60 | 2.06 | 1.64 | 1.89 | 1.38 | |
2010 | 1.54 | 2.62 | 1.39 | 0.90 | 1.13 | 1.23 | 1.15 | 1.93 | 1.92 | 2.03 | 1.39 | |
2011 | 1.54 | 2.56 | 1.39 | 1.07 | 1.20 | 1.24 | 1.20 | 1.89 | 1.91 | 2.01 | 1.36 | |
2012 | 1.55 | 2.51 | 1.41 | 1.27 | 1.29 | 1.30 | 1.29 | 1.88 | 1.92 | 2.01 | 1.38 | |
2013 | 1.56 | 2.47 | 1.43 | 1.07 | 1.12 | 1.19 | 1.19 | 1.86 | 1.83 | 1.99 | 1.39 | |
2014 | 1.56 | 2.43 | 1.42 | 1.16 | 1.23 | 1.21 | 1.25 | 1.86 | 1.83 | 1.99 | 1.39 |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天風商社
注:總生育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15-49歲的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
2、印度近20年增速的光芒被中國所掩蓋
很多觀點認為,過去20年印度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隻是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掩蓋下光芒稍許顯得微弱。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間平均GDP增速為7.3%,其中2014年未7.5%,2015年為8%,2016年為7.1%。在GDP構成上,農業比重已從2000年的23.9%下降到2016年的17.4%,同期工業比重從31%提高至28.8%,服務業由45.1%提高至53.8%,但是同期製造業卻從18.1%下降到16.5%。印度GDP增長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支出,從而為消費和互聯網等行業發展提供基礎。
圖表7:中印GDP及其增速比較

資料來源:Worldbank,天風商社
可是為什麼現在這個時點,國際資本尤其強調印度的價值呢?私以為原因在於內外兩個方麵:
1)對內部而言,盡管居民生活水平和成年人識字率仍然較低,但是相較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了顯著改善,本屆政府改革動力強,廢鈔與GST改革初步證實了該屆政府落地能力。(莫迪是強人,但是千萬不要隻是說因為莫迪是印度的鄧小平,牆外隨便google看看拉奧政府和辛格政府時候媒體是不是一樣用印度鄧小平來渲染).
2)外部,其實或許是更加重要的一個因素,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另一個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一定瓶頸,而同時在眾多消費品方麵普及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邊際市場萎縮。以手機為例,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約58%,而印度智能手機普及率為17%。就增量市場而言,印度以其人口優勢成為當前全球最受矚目的新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近2年看到蘋果、三星、小米、OV、華為、中興等紛紛印度建廠的原因所在。
圖表8:2016全球智能手機普及率

資料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天風商社
三、對印度的困惑
1、人口的質量紅利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印度的勞動力人口約8.5億人,其中實際工作的勞動力約5.19億人(且注意印度有大量的工作是會被拆開從而分給更多的人,例如我們的大巴司機有2位,一位開車,另一位maybe是在看路;例如酒店的工作人員無比之多,半夜到達酒店發現門口迎賓有3位,負責安檢有3位,前台有5位,按電梯的有1位)。實際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力人口差距較大的原因在於農村人口和婦女的工作參與率的問題。並且,即便在Delhi和Bangaluru的街邊,也可以看到不少青年男性在遊蕩,據說這一現象在其他城市更加普遍。
我們認為農村人口與女性無法參與工作的原因或主要在於基礎教育未普及,文盲率過高的情況導致。與中國開國後就大力發展義務通識性教育不同,印度更加關注高等教育,而忽略了基礎教育對人的基本技能的改造。以下是政府關於識字率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2015年印度成年人口整體的識字率為72.23%,遠低於中國96.36%水平,且據與多名印度政府及商界人士討論,在統計識字率時,隻要能用隨意一種文字寫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被認定為識字(所以印度有近30%的成年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心好累);而女性識字率則更低,隻有62.98%。
並且!印度憲法在1950年1月即提出規定對14歲以下兒童提供8年義務教育!在法律提出的第65年後,印度的識字率仍然隻有72%。此外,另一點讓筆者不可理解的點在於,我們詢問了至少4名政府相關人員,皆表示不知道印度是否存在義務教育製度。
圖表9:印度識字率情況及與中國對比

資料來源:Worldbank,天風商社
而對於印度比中國更具有爆發性的另一個人口理由是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前文中我們討論到,國家憲法認可全國1652種方言中的24種為官方語言。至於是否有大量熟練掌握英語的人群,其實國人誤解反而較大,Wikipedia數據顯示在印度,說英語的人群約1.25億,占總人口比例12.18%,隻有0.02%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而Quora上高票答案認為,印度能夠流利聽說讀寫英語人群占比約2%,其餘8%人群can merely understand simple English and speak broken English with an amazing variety of accents。考慮到中國將英語列為重要學科已過去這麼多年,我們在英語方麵相較印度的劣勢可能並沒有危言聳聽的那麼大。
圖表10:印度掌握英語的人群統計

資料來源:Wikipedia,天風商社
討論人口之餘,多提一句印度的民主。知乎和Quora上都有一些有趣的討論,盡管從犯罪率、兒童健康率、空氣汙染、GDP、工業產出、出口質量等角度看,中國都是碾壓印度。但是,隻要每次一上對比,印度人就會說“We have freedom”,以民主與自由來終結話題。實際上,民主對於一個未擺脫貧窮的國家而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很難去界定,隻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看,私以為在基本生存安全沒有得到保證的時候,筆者可能無法向往自我實現需求。我們在和印度政府人員討論時曾提及底層人民的生存與經濟來源問題時,得到的答案是不需要啊,他們活的很自由很開心,所以他們不需要那麼多錢,他們也不需要房子,不需要……。(好吧,你贏了)
也許在中國人的眼裏,自古以來內心的呐喊都是:何以立國?曰富。何以製夷?曰強。何以致富?曰在治人。因而,在人口質量紅利方麵,筆者存在一定的質疑。
2、第四次產業轉移
當前莫迪政府提出的“Made in India”與1992年拉奧政府“Invest in India”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992年拉奧政府取消許可證製度、鼓勵FDI帶來了印度經濟頹勢的扭轉,而2014年後的莫迪政府亦在向著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繼續前進,隻是這一次更加強調製造業的發展,提出到2022年製造業占GDP比重要從目前15%左右水平提高至25%。
圖表11:印度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資料來源:Worldbank,天風商社
理論上,印度大量的年輕化勞動力人口應當被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然而為什麼我們看到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留在中國,或是轉移至東南亞越南、孟加拉等國,而沒有轉移至印度?商人的趨利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為什麼沒有選擇印度?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關於人口數字背後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二戰後全世界範圍內的三次產業轉移:
1)1950-1955年:從美國轉移到日本
2)1965-1970年:從日本轉移到四小龍
3)1980-1985年:從四小龍轉移到中國大陸,1980-1998年期間,四小龍的投資占中國FDI總額的74%。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心的周期約10年,日本約20年,四小龍約20年,中國大陸約30年。產業轉移是全球競爭的結果,由於科技的發展對產業轉移目的地亦提出更高的要求:工資水平低、勞動生產率高、轉移成本低。產業轉移是必然的結果,那對於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下一步選擇在哪裏呢:
1)國內轉移:從沿海到內地;
2)向東南亞轉移: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
3)向南亞轉移: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印度的優勢在於:大量的勞動力和潛在的大內銷市場。根據Invest India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勞工的平均工資是印度的1.5-3倍,但是印度的勞動力沒有經過基礎教育和訓練,語言差異大,導致在大量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方麵,中國是印度的3倍多。因此,一定程度上看印度較中國目前而言並不具備顯著的產業轉移的優勢,但是如若勞動生產率提高,這種轉移或將是一個必然的、遲早的過程。
圖表12:印度與中國的工資差異

資料來源:Invest India,天風商社
3、印度的市場邊界
誠然,印度有著良好的增長潛力,且在2012年以後又重新進入了高增長周期,但是並不意味著印度能夠超越經濟周期,並不意味著今天的印度就是2000年的中國。
中國80年代後經濟發展中,對外出口和投資的高速擴張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出口的增長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20世紀7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由於這4個國家人口有限,迅速出現勞動力短缺、工資水平快速上升,因而將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到大陸生產。國內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完成了基礎通識教育,具備一定技能的大量剩餘勞動力)使得相對工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穩定在較低水平。出口為國內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同時也提高了人均收入,產業升級拓展邊界,帶來新的市場和增長機會,從而延長了中國的增長周期。
而印度近年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1、許多地區存在極度短缺經濟,2、取消一些製度約束後,合情合理地出現經濟增長點,3、部分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經濟。那未來呢?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最為困惑的問題在於:印度的市場究竟有多大,市場邊界究竟在哪裏?
由於印度社會分層極其嚴重,2016年農村人口8.85億人,占比67%。而根據政府機構Invest India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約88.6%的勞動力生活在農村區域,平均工資顯著較低。過去印度政府過去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而高科技產業的問題在於不能解決印度近90%民眾的就業問題,因而國內的消費市場就難以擴張,導致印度市場的邊界取決於前10%人群的消費市場邊界和後90%人群的極度短缺市場的邊界。所以如若印度市場不能促進大量有效就業,不能打開社會階層上升通道,印度遭遇市場邊界或將很快到來,而經濟增速亦不能突破經濟周期。這就是我們的困惑所在。
圖表13:印度的社會層次
% of Working Population | Avg. Annual Income($) | |
Movers & Shakers | 0.08% | 250,000 |
Urban Middle | 5.20% | 11,320 |
Urban Mass | 6.16% | 5,385 |
Rural Mass | 41.78% | 2,312 |
Rural Emerging | 46.78% | 646 |
資料來源:Invest India,天風商社
後記:
在調研回來的當下,印度股市創出20年新高,市場一片讚美與唏噓。筆者在寫這篇報告時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客觀,而不帶個人情緒,然而似乎並沒有做到。這是一個矛盾的國家,這是一個割裂的國家,甚至於在一條街上可以同時看到天堂和地獄。存在的即是真實的,增長是真實的,落後也是真實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真實的,另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低種姓的陰暗中也是真實的。市場廣闊的空間是真實的,極度短缺市場的邊界也是真實的。
才疏學淺無法想通一些問題,因此在上文中以期探討。在本係列的後麵幾篇中,我們將更多從調研的行業與公司切入,先概覽行業再介紹公司,盡量客觀還原。存在即真實,放下傲慢與偏見,我們尋找參與這個國家投資的機會,也就是我們反思中國且尋找這個投資的機會。這是我們的目的。
全球熱門文章
10%的美國人稱 到死債務也還不完
20年10倍:印度與印度股市 是怎樣的存在?
中國90後將成不買房一代 不願降低生活質量
十年一輪回 一場美國的超級危機正在醞釀!
成功預測QE的人發警告:多國貨幣將一文不值
中國首份房奴報告:不僅買不起 也快租不起了
老外牆縫裏發現22年前小紙條 竟然預測了中國崛起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8-05 00: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