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外匯
聽!仿佛有共享經濟泡沫破裂的聲音 王思聰要贏
摘要
近幾年,共享經濟走上風口,共享單車先驅ofo小黃車、摩拜的誕生迅速引燃市場。
近幾年,共享經濟走上風口,共享單車先驅ofo小黃車、摩拜的誕生迅速引燃市場,星星之火燃遍全國,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睡眠艙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近日酷騎單車被曝全國分公司解散,共享充電寶公司Hi電傳出涉嫌變相裁員……不禁讓人生疑,共享經濟最近是怎麼了?
又一家共享單車出事近日,有媒體爆出“酷騎單車被曝全國分公司解散,人事部致信員工自願選擇去留”的消息,再次將眾人的視線聚焦到共享單車上來。
據悉,早在8月中旬,就有酷騎用戶發現申請退還押金後,遲遲收不到押金。8月26日,酷騎在官方微博發聲表示,由於上線了一批新功能,造成係統不穩定,從而退押金遲緩。
然而,9月以來,沈陽、合肥、鄭州、西安等多地分公司人去樓空的消息不斷爆出,甚至連公司客服電話都無法接通,用戶也開始從四麵八方前往總部要求退還押金和充值。
據內部員工報料,24日下午,已經有不少職員簽署離職協議。此外,公司運維人員報銷的差旅費半年未到賬,引起了員工不滿。
對於廣大市民而言,更擔心的問題,則是押金如何退還。
9月27日晚間,一直沒有露麵的酷騎單車創始人兼CEO高唯偉終於對外發聲,他依然表示,酷騎單車用戶退款難是因為微信、支付寶的接口被關閉導致,是技術升級的原因,而非外界所猜測的那樣。此外,自己的公司是要被全資收購,而不是倒閉。
資料顯示,酷騎單車成立於2016年11月,根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調研報告》,酷騎以1.35%的份額名列全國第五。
根據酷騎單車此前對外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6月,酷騎單車在全國50多個城市投放單車超100萬輛,據稱注冊用戶量達1000萬,按照每輛單車298元的押金計算,光是沉澱下來的押金就有近30億元。可是,這些押金都去哪裏了呢?
需要指出的是,酷騎單車創始人兼CEO高唯偉,同時也是P2P平台誠信貸創始人兼CEO,而且這兩家公司的辦公地址同在北京市通州區萬達廣場B座30層。因此有人懷疑酷騎單車的押金被拿到誠信貸平台進行投資。
28日,公司公告表示,微信將酷騎單車支付通道關閉,資金凍結,凍結資金近4000萬,酷騎特別想把這筆資金退還給用戶,但已無法操作,與微信多次交涉未果,更令情況雪上加霜。在此,我們也懇請微信方麵能幫我們打開支付通道,把錢退還給用戶。同時,由於高唯偉管理能力不足,罷免其CEO的職務。
對此,微信則表示,目前已開通酷騎的安全結算通道,商戶可以對用戶訂單進行退款,用戶也可盡快聯係酷騎處理。
共享充電寶企業開始倒閉酷騎並不是第一家出現危機的共享單車公司,此前重慶的悟空單車已經退出市場、町町單車被爆“卷款跑路”、小鳴單車被爆“押金退還困難”……除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也麵臨著困局。
據媒體報道,近日,共享充電寶公司Hi電傳出涉嫌變相裁員的消息。裁員模式十分特別:不少員工突然收到公司一紙通知,要從武漢和深圳等一線城市調至新疆等邊遠地區工作,並規定24小時內自費至新崗位報道,三日之內若無法到崗工作則被視為“自動離職”。
公開資料顯示,Hi電在今年4月完成兩輪融資:天使輪金額數千萬元,由誌拙資本領投,非同凡想創投及四名個人投資者跟投;A輪金額近億元,由光速中國領投,某知名基金和老股東跟投。
如今距離上輪融資不到半年,Hi電就跌落神壇,身陷暴力裁員、欠薪等負麵傳聞漩渦。
王思聰要贏了?此前,資本快速湧入共享充電寶項目,還引發了“國民老公”王思聰與聚美優品陳歐的一場“吃翔賭局”。
今年5月,陳歐投資了共享充電寶企業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出資3億元,占股比例約60%。8月31日,聚美優品宣布已完成對深圳街電科技的收購。
王思聰在朋友圈表示,不看好共享充電寶。陳歐在微博上回應稱,“謝謝思聰監督,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做成,本來創業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
然而,陳歐的共享充電寶之路似乎並不順利:投資的街電因拿不到新一輪融資,已經大規模拖欠服務商結款很久;聚美優品投資人恒潤投資發表了一份公開信,指責陳歐及其投資方拿著投資者的錢不務正業,對外進行“亂投資”。
如今,Hi電已經倒下,陳歐的街電會不會成為下一家倒下的共享充電寶企業?
有長期跟蹤分享經濟的學者指出,充電寶雖然是一種高頻行為,但是就單個產品而言價值十分有限,這也是行業飽受質疑的原因所在。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談行業失敗還為時過早,當前共享充電寶市場還處於跑馬圈地的早期階段,並且從Hi電倒閉的案例來說,不排除是這家公司內部出了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共享充電寶的行業前景。
共享經濟如何破局?共享經濟橫空出世後,資本蜂擁而上,如今卻陷入了落荒而逃的怪圈。共享單車倒閉潮來了麼?共享充電寶出路在哪裏?共享經濟究竟應該如何破局?
伴隨著共享經濟概念的熱潮,各行各業都不乏先驅者為之瘋狂,隨處可見共享概念的身影,然而真正崛起於共享經濟概念的商業模式當屬鼻祖Uber和Airbnb.
以共享單車為例,比較發現,Uber和Airbnb僅扮演平台的角色,隻承擔連接雙方的工作,而共享單車還額外承擔了提供單車的工作,其模式實質是自有單車分時租賃,是將物聯網技術與共享經濟概念,嫁接到傳統單車行業後產生的新興出行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共享模式。
區別這一點很重要,背後最關鍵的就在於“流量”二字,摩拜和ofo小黃車之爭的焦點也在於此。
福泉投資創始合夥人喬治表示,“摩拜和ofo這兩家,我不在乎他們模式有多好,也不在乎目前有沒有盈利,我就看兩點——流量和現金流。隻有在某一產品的使用頻率被盡可能放大的情況下,才能出現爆發式的共享。”
天風證券直言,橙黃大戰三百回合,盈利模式“完美而無用”。摩拜和ofo小黃車現階段的商業模式僅僅是溫室裏的花朵,在現實環境下,均無法創造利潤,僅僅是對資本的內耗。
目前,摩拜和ofo小黃車背後的投資方陣營不一,前者以騰訊為代表,後者則背靠阿裏、滴滴。
天風證券指出,當前AT瞄準的都是共享單車平台上的流量,原因有兩點:
第一,流量即用戶,用戶即收入。共享單車最具價值的部分在於用戶數據,如用戶生活軌跡、生活方式、消費偏好等,通過挖掘數據信息,運營商能夠把握用戶現有需求,開發潛在需求,擴展自身生態體係邊界。
第二,流量即支付場景,移動支付即大金融領域。共享單車平台為大眾創造了又一個支付場景,誰能將這一場景收入囊中,意味著在移動支付領域之爭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為後續進軍大金融領域奠定基礎。
這或許為當前的共享經濟提供了發展思路。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9-29 08: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