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外匯
香港二手住宅陷入“冰封” 樓價升勢有望持續
摘要
盡管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多輪調控措施,但新樓成交依然熾熱。
盡管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多輪調控措施,但新樓成交依然熾熱。
趁熱打鐵,長實地產旗下的荃灣海之戀項目加快推盤節奏。7月13日,長實地產投資董事郭子威透露,由於近期股市不斷上揚,香港跟隨美聯儲加息機會較低,正考慮將高層單位的價格加幅由原先5%擴大至8%,並於7月15日開售當日加推205個單位。
樓市銷情暢旺推動下,一眾地產商賺得盆滿缽滿。據悉,長實地產上半年在香港的樓盤銷售收入超過256億港元,期內共出售1530個單位,同比增長7倍,已經超額完成全年目標。因此,長實地產已將全年銷售目標上調至350億港元。
由於政府推出的各項樓市降溫措施,導致市場的購買力主要集中在一手市場,二手成交日益萎縮。“潛在的買樓客被逼去買更貴的一手樓,因為他們無法在銀行獲得按揭貸款購買二手樓。”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曾煥平在7月13日的記者會上坦言。
樓市風險低
今年前五個月,中小型住宅的價格同比上升9.1%,相比1997年樓市高峰期高出近76%。然而,從各項指標來看,香港樓市的升勢有望持續。
“雖然香港樓價高企,我們相信單憑加息不會令市場逆轉,市場上仍積壓有大量住屋需求未能得到滿足。香港住宅成交量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未能追上結婚及本地出生人數,目前比率為0.5,較曆史平均比率低45%。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們預期樓價未來30個月上升15%。”仲量聯行研究部副董事車永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根據仲量聯行的預測,目前香港有約127萬個月收入超過2.8萬港元的家庭,有能力在二手市場以儲蓄及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借貸樓價的70%-80%左右。“這意味著一半的香港家庭能在私人市場置業,仍然高出目前整體二手私人住宅約116萬個單位。”車永筠指出。
同時,美聯物業近期發布的一份調查指出,60%受訪人士仍然看漲香港樓市,約24%受訪者擔憂樓價繼續飆升,“遲買更貴”的心態占市場主流,恐慌入巿情緒升溫。超過四成受訪者表示買樓是基於“自住需要”。
曾煥平指出,盡管目前香港樓價與收入比率為17.3倍,為全球最難負擔的住宅市場,但目前供款及入息比率(DSR)或每月家庭收入與按揭供款僅47%,仍屬可負擔水平。他認為,相比1997年的香港樓市泡沫高峰,各項指標均顯示目前樓市更為健康。
以按揭供款成本而言,目前扣除通脹後的按揭利率僅為0.25%,而1997年則高達6.05%。同時,投機客進行的交易已由1997年占整體成交量的6%跌至目前的0.1%,整體樓市以自住客為主。
亞洲區估價及諮詢服務副常務董事張翹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新盤銷售有所放緩,預期第三季度中小型樓價將下調3%至5%,但全年仍然有約10%的升幅,“目前樓市風險仍然偏低,市場為零負資產個案,與2003年的10.6萬宗對比明顯,按揭拖欠率亦跌至僅0.04%。”
二手市場陷僵局
自2009年起,特區政府推出了一係列樓市降溫措施。但這些層出不窮的“辣招”並未能阻止樓價不斷攀升的步伐,反而扭曲了二手住宅市場。
公開數據顯示,6月份香港二手住宅注冊量達到3990宗,環比減少約14.3%並跌至4個月低位。市場人士預期7月二手住宅成交宗數將進一步下挫超過30%至2700宗左右,將創16個月新低。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一個周末十大屋苑(香港十大指標性樓盤)中尚有7月零成交,“二手市場持續吹淡風,加上本周末遇上新界區大型新盤推售,搶去市場購買力,二手市場隻錄得零星成交。少量二手業主態度軟化,願意提供議價空間,市場觀望氣氛不散。7月將維持一手旺,二手靜格局。”
伴隨著樓價不斷上漲,二手住宅市場陷入“冰封”,整體樓市成交量亦逐年萎縮。“每月住宅成交宗數已由2010年11.3萬宗的水平,銳減60%至2013年的4200宗。政府一刀切的辣招措施並未能抑製樓價上升,事實上樓價自2009年以來已經飆升一倍。”曾煥平坦言。
他指出:“新一屆政府應修改現有的樓市降溫措施,讓一手及二手市場能重新運作。政府應單獨針對二手市場放鬆雙倍印花稅及按揭收緊措施,釋放二手市場約116萬個單位的住宅存量。長遠而言,這將會為買家提供更多購買選擇,舒緩樓價升幅,樓市才能健康發展。”
一旦政府放鬆現有的雙倍印花稅等措施,是否會重新刺激樓市投機氣氛?曾煥平認為,政府推出的特別印花稅(SSD),意味著投機客要為短期超賣支付高昂的印花稅,因此投機客幾乎絕跡,“目前中小型單位收租回報率大約3%,借貸成本超過2%,因此並不是十分理想的投資工具。”
(原標題:香港二手住宅陷入“冰封” 樓價升勢有望持續)
(責任編輯:DF318)
最後更新:2017-07-14 0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