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70 返回首頁    go 外匯


美聯儲曆次縮表的影響

  2017年4月5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討論采取措施縮減資產負債表(以下簡稱“縮表”)。研究美聯儲曆次縮表的時機、規模、方式及相關影響,對我國下一步縮表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美聯儲曆史上六次縮表情況

  縮表時點選擇先加息一段時間後再考慮縮表

  從20世紀70年代末關注預期管理以來,在兩次縮表周期中,美聯儲選擇先加息,一段時間後公布縮表計劃,給市場消化“利空”的穩定預期,然後再進行縮表。例如,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美聯儲在1976年12月首次加息,一年後開始實施縮表操作;科技網絡泡沫形成後,美聯儲在1999年6月首次加息,2000年2月才開始縮表。在處理特殊危機後,美聯儲會先加息再縮表,並隨後以降息來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4次縮表規模在10%左右,期限不超過兩年

  1920年以來,美聯儲共計6次縮表,基本對應世界大戰停戰或經濟危機風險解除後的1~4年,時間持續1~2年,規模2%~15%,且縮表過程中同時連續降息或加息(見表1)。一是進行數量控製以遏製通脹,以1920年和1978年為典型。由於縮表周期中對經濟的衝擊過於明顯,美聯儲在開始縮表後一年轉回擴表操作。二是極端應急手段的退出,以1930年和2000年為典型。由於資產價格的迅速崩盤,美聯儲被迫向市場提供緊急流動性後及時退出。三是經濟形勢變化對美聯儲持有資產的“擠壓”,以1949年和1960年為典型。由於戰後美國國內國外經濟形勢好轉導致美聯儲需要縮表。

image.png

  方式以主動拋售短期資產為主,主動縮表效果更好

  美聯儲6次縮表中4次是抓住時機主動采用縮表策略,其中除1978年外,其餘3次縮表對當期及未來幾年經濟的衝擊均較為有限。相反的是,1930年和1960年的被動縮表均導致了當期經濟增速下滑,且1930年的縮表還對隨後幾年美國經濟造成重創。從具體縮表方式看,4次縮表主要為賣出短期國債、票據貼現等短期資產,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主要通過減持票據貼現與短期貸款來縮表,並在縮表末期多次降息來對衝縮表負麵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要是通過減持短期國債和回購協議規模來縮表。

  美聯儲曆次縮表的影響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一是經濟增長下滑。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隻公布了1960年以後的數據),1960年、1978年和2000年的縮表對全球當期的經濟增長影響不大,但隨後1~2年全球經濟增長出現下滑。二是全球物價上漲。1978年和2000年縮表後一年,全球CPI分別同比上漲7.7%、3.4%。三是資本流入差異較大。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隻公布了1970年以後的數據),1978年縮表當年,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FDI淨流入保持兩位數增長,但3年後分別大幅下滑19.47%、13.28%;2000年縮表當年,高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的FDI淨流入分別大幅下滑47.87%、8.55%。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一是對美國自身經濟中長期利好。除1930年和1978年外,美國經濟增速在其餘4次縮表(1920年隻有工業增加值數據)當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1920年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7.9個百分點;1949年、1960年和1999年GDP同比分別下降4.6個、4.3個和0.6個百分點),但其後幾年的經濟均出現穩定增長。1920年和1978年的縮表對抑製惡性通脹產生正向影響(1920~1921年的CPI同比增速從15.6%降至-10.5%,1979~1983年的CPI同比增速從11.3%降至3.2%)。二是當期資本流入增長。從FDI淨流入來看,1978年和2000年縮表期間流入美國的FDI分別增長101.72%、11%(僅獲得1970年以來的數據)。三是資產價格下跌。除1949年縮表外,其餘5次縮表均造成縮表期間或縮表後短期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四是美元指數短期平穩,但隨後上漲。1978年縮表後3年,美元指數(美元指數起始於1971年)出現攀升;2000年縮表後6個月,美元指數大幅上漲6.2%。

  對我國的影響

  由於美聯儲第五次縮表發生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影響較小,因此主要分析2000年第六次縮表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一是我國整體經濟總體運行平穩。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8%左右,同時工業增加值也維持在8.6%以上,整體經濟增長比較穩定,CPI同比增速持續2年小幅增長,逐步向合理水平回歸。二是人民幣中期貶值和短期資本流出壓力凸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縮表前一年大幅下滑5.21%,縮表當期和一年後出現短暫增長,但隨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又開始長達3年的下滑。我國FDI淨流入在縮表前一年和當期均出現下滑(增速分別為-11.42%、-0.09%)。三是上市公司市值持續下滑。美聯儲縮表後,我國上市公司市值增速大幅回落42.47個百分點,隨後市值持續2年下滑。四是利率倒掛加劇。縮表後美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一直較我國高1.7個百分點左右,2002年5月中美利差更是接近2.77個百分點的較高水平,直到2002年9月開始縮小為0.7個百分點左右。

  美國縮表前後我國貨幣政策變化情況。以2000年第六次縮表前後我國央行貨幣政策變化為例。縮表前,我國貨幣政策整體穩健但偏寬鬆。1996~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7次降息,存款、貸款平均利率累計分別下調5.73個、6.42個百分點。同時,1998年3月至1999年11月期間,人民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從13%連續兩次下調至6%。此外,從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末,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通過逆回購增加基礎貨幣2600多億元,占兩年基礎貨幣增加總額的85%。縮表後,貨幣政策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從前期穩健偏寬鬆向偏緊縮轉變。2000年縮表後,我國資本流出壓力增大,加上再貸款發放較多,當年人民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累計收回資金3112億元。同時,從2001年開始,先後9次下調境內外幣存款利率,但從2003年開始又連續8次提高人民幣存貸基準利率,直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此外,2003年9月開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持續上調共計20次。

  美國當前的資產負債表狀況及縮表路徑

  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結構。國債和MBS是美聯儲資產主體。據美聯儲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20日,美聯儲資產規模為4.48萬億美元,較2007年末增長4.01倍,其中國債為2.46萬億美元,MBS為1.78萬億美元,兩者合計約占94.69%。從期限結構看,美聯儲持有資產中剩餘期限在1年以下的占比為13.04%,1~5年的為26.72%,而10年以上的占比為53.48%。

  當前縮表的預期路徑。一是本次縮表啟動時點在2017年底至2018年中期。紐約聯儲主席Dudley認為,如果經濟符合預期,2017年晚些時候或者2018年某個時點應開始逐步讓證券到期、不再進行再投資。紐約聯儲2016年底的調查顯示,多數交易商預計美聯儲將於2018年中期開始縮表。二是縮表後的規模在2.5萬億~4萬億美元。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認為,目前美聯儲最優的資產規模應該超過2.5萬億美元,未來10年內很可能接近4萬億美元或更多。三是或將采取以停止到期債權再投資的方式減持短期國債。2014年9月17日,美聯儲發布《貨幣政策正常化原則和計劃》,明確先加息、後縮表的貨幣政策回歸路徑。同時,明確表示將停止到期債權再投資,而不會直接拋售MBS。美銀美林經濟學家Brian Smedley認為,國債是最可能的工具,美聯儲會通過每周減持40億~50億美元的短期國債來縮表。四是縮表的進程或將非常緩慢。JP摩根經濟學家Michal Feroli認為,美聯儲將從2018年開始縮表,但是要到2024年才會減持5000億美元,進而達到最優資產規模。

  對我國的啟示

  一是結合我國經濟複蘇進程和通脹走勢,積極研究我國縮表路徑、方式和策略。準確把握縮表時點,待實體經濟確定恢複上行,通脹壓力開始凸顯的時候進行,以免對經濟複蘇造成下行壓力。二是適時推出縮表計劃,引導預期。可嚐試加息先行,再推出縮表計劃,待時機成熟後執行。三是調整資產結構,儲備縮表資產工具。我國央行主要資產是外匯占款,而非國債和企業債券,考慮到結售匯製度安排,我國央行主動縮表的操作空間有限,需在外匯占款不斷下降的同時適時增持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政府債券和黃金。四是加強政策儲備,密切關注美國縮表對我國資本流動、人民幣匯率等方麵的衝擊。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27 09:08:11

  上一篇:go 美聯儲宣布不加息的瞬間 金融市場發生了什麼
  下一篇:go 貝萊德智庫:看好歐日及新興市場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