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
外匯
為什麼中國和美國都漲大票
三千隻股票搭台,三隻股票唱戲——在貴州茅台、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三隻股票的不斷上漲,其餘股票不斷陰跌的過程中,A股走出了一段被戲稱為“股災式牛市”的行情。
要說三股票撐起A股,一點也沒有誇張的成分。
上證指數目前成分股1376隻。自9月份開始,上證指數累積上漲市值11927億——而作為上證權重指數的上證50體現出的情況是,自從9月份以來,上證50累積市值漲幅在9464億元,其占到上證指數市值漲幅的79%。
進一步統計,貴州茅台、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三隻股票的市值漲幅為7318.73億元,是上證50市值漲幅的77%。
有意思的是,作為世界賭場的美帝股市,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裏去。
根據統計,美股“五巨頭”蘋果、Alphabet、微軟、Facebook和亞馬遜是標準普爾500指數2017年上漲的五大貢獻者,該指數28%的漲幅來自於這五大科技巨頭。
事實上,近來市值越大的個股,越容易出現上漲。據數據統計,剔除2016年以來上市的次新股,截至目前,滬深兩市的2803隻個股中,市值大於2000億元的,上漲比例為93.55%;市值在1000億元至2000億元之間的,上漲的比例為79.55%;市值在500億元至1000億元之間的,上漲的比例為78.31%;市值在100億元至500億元之間的,上漲的比例為47.75%;市值小於100億元的,上漲比例僅約為11.90%。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從“漂亮50”說起
A股的炒大票起點,始於“漂亮50”概念。雖然它作為炒作概念被頻繁提及,但“漂亮50”卻擁有一個並不怎麼光彩的背景。
追根溯源,漂亮50的誘因來自於冷戰時期概念炒作的破滅與對資產保值極大的不確定性。概念炒作源於冷戰時期軍備競賽在美國經濟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奇思妙想。與創業板火爆之初國內吹捧“互聯網+”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樣,彼時的美國人把企業的“前途”看到了100年後,把人類虛無縹緲的夢想寄托在股市的泡沫中。
有個例子很“A股”,1960s年代初,新股發行數不斷創曆史新高,這一波新股發行熱亦被稱為“電子熱”(tronics boom)。隻要公司新股名中含有“electronic”等字眼,即使公司的業務與電子無關,投資者也樂意給予公司高估值。
對於高估值,科技公司的老板們既興奮也擔憂。於是他們使用了A股在2016年期間同樣的方法,利用一二級市場估值差價,大肆進行上市公司外延並購,意圖稠化公司估值。而後的過程也很“A股”,美國的監管機構開始對並購行為進行調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得到並購的公司被證明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業績的證偽,投資者們紛紛開始拋售類似股票並逐漸形成趨勢,股市泡沫的破裂之聲方起。
1970年前後,股市泡沫破滅。巧的是,彼時又恰逢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美元超發,資產保值成為了投資者的首要選擇。大名鼎鼎的橋水基金大管家達裏奧當時判斷股市即將入熊,卻沒想到在嚴酷的貨幣增發的背景下,優質公司的股票變成了資本嚴冬下的唯一避風港。這也成為了達裏奧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大趨勢的錯判。
漂亮50的成名之戰發生在1970/07-1972/12年這波反彈行情中,當時美股已進入震蕩市,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紛紛買入業績靚麗的漂亮50股票。根據Morgan Guaranty Trust所列示的漂亮50名單,可估算在1970/07-1972/12期間漂亮50公司全線上漲,累計平均收益率為142.9%,其中MGIC投資公司、麥當勞收益率最高,分別為673.3%、585.4%,而同期標普500、道指分別上漲51.2%、38.9%。
無處可逃的資金
回顧上述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漂亮50行情與A股的大票行情,幾乎有著一模一樣的心路曆程。如今美國麵臨著類似的問題——經濟發展遇到瓶頸,隨著美元加息和美國之外環境的不穩定,以及量化寬鬆帶來的過剩流動性,共同構成了與40年前類似的流動性環境。
而在同樣的權益市場背景下,過去的美國,和當今的中國,有著類似的貨幣環境,卻有著不同的宏觀經濟背景。
過去中國的資金流動性往兩個地方走,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然而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對兩個資金出口嚴加管製。
國家對房地產的管控措施有目共睹。中央、各地相繼出台政策,限製炒房行為,並收緊銀行提供房貸的額度,加強對各種貸款行為的限製,抑製房地產泡沫。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大上,中央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也意味著對房地產的管控措施隻會更加嚴格。
同時,國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監管力度也越來越大。自“四萬億”的刺激之後,伴隨著2010年經濟增長的放緩,對地方融資平台債務的控製的重要性也顯現出來。2017年,國家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全麵收緊。
目前,房地產與地方融資平台已經被管的很嚴了,大量從這兩個部門撤離的資金,必須要尋金融學具有正貼現意義的資產——股市。
創業板 “童話裏都是騙人的”
創業板初上市時,恰逢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之時,此前依靠投資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逐漸展現出疲態。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則被寄予厚望,而這部分企業多由於主板上市要求過多過高而轉而登錄創業板。這也直接導致當年創業板企業的盈利能力超過主板企業。2009年底,受到市場熱捧的創業板市盈率高達85倍。
當時眾多投資者看到了創業板公司的收入與利潤指標,認為這些新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長性。但事實上,創業板的利潤增幅滴滴與資本擴張速度;同時較多公司是依賴投資收益,以及並購帶來的利潤增長。
於是,伴隨著各種爭議的創業板,其市場估值與創業板指在2012年達到曆史低點,彼時市盈率僅有30多倍。
而當時的創業板創下曆史低點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於,創業板公司盈利增速的階段性下滑。據安信證券研報顯示,2011年至2012年創業板各季度營業收入增速持續下滑,淨利潤增速也持續下降,2012年歸母淨利潤更是出現負增長。創業板企業質量出現嚴重下滑。
雖然創業板獲得了反彈,但此前創業板的“虛假繁榮”,證明很多創業板企業的增長實則並不像他們的故事那麼漂亮。最典型的代表無異於近期頻頻曝光的樂視網,對創業板企業造成了很不好的示範效果。
事實上,創業板也從最初的盲目狂熱走向了理性,公司本身業績能夠穩步增長,具有核心競爭力才是贏得投資和市場信賴的根本。
時至今日,近700家創業板公司不僅麵臨著來自“脫虛向實”、去杠杆、並購監管趨嚴等壓力,還有創業板龍頭股的沒落。創業板企業要想完全恢複元氣尚需時日。
而創業板如此“打臉”的現狀,自然也使得眾多資金在投資之時反複考量,更加審慎。
資金避風港
從凡是創新都是好的、傳統行業已經入冬,到創業板泡沫破裂、豬也能飛的大票行情漸次展開,A股走過了從“資金稀缺,到資產稀缺”的整個過程。
據中銀國際統計,將A股按照市值分為四個區間,超過500億元、300億元至500億元、100億元至300億元和100億元以下,四個區間板塊公司2017年三季度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35%、52%、53%和39%。
以今年大熱的貴州茅台為例,其三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424.5億元,同比增長59.4%;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實現199.84億元,同比增長60.31%。穩居白酒行業第一的位置。
身為行業龍頭的貴州茅台、雲南白藥、伊利股份等,盈利能力具有領先優勢與穩定性。相較而言,中小市值股票業績易變,龍頭股雖較少出現業績勐漲的情況,但大多可以保證持續穩定地增長。存量博弈市場中,穩定業績、安全邊際較高的股票自然更容易獲得青睞。
西南證券披露的研報數據也證明了以上說法。機構更樂於配置市值較大的公司,過去兩年裏在大市值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顯著提升,由此前的50%提升到56%,而對於小市值公司的配置比例則持續下降,從2014年的32%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28%,直到三季度才有所回升。
據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A股加入“MSCI”,估值體係也因此與國際接軌,走向價值投資,這使高估值、高溢價的中小創估值回歸理性,更促進了業績穩定、估值低的藍籌股估值開始修複,並由此而成為投資主流。
以貴州茅台、中國平安、浦發銀行等為代表的“漂亮50”的快速增長無疑再次印證了這一邏輯。
而就目前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尚無足夠有有力的因素能夠打破“漂亮50”的增長,“漲大票”的現象也因此將持續。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1-21 19: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