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1 返回首頁    go 外匯


外媒拉響“最高警報”:全球債務規模大到聞所未聞

  法媒稱,很多經濟學家感到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這樣的大機構同樣如此:全球債務與經濟規模之比已達到聞所未聞的水平。

  據法國《回聲報》12月18日報道,國際清算銀行指出,2006年至2016年,全球政府、企業和家庭累計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34.6%增至275%。和平時期的債務膨脹程度從未如此之高。從2008年到2016年,僅富國家庭債務便從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52%增至63%。IMF提出警告,在曆史上,如果這一比例達到65%,那麼之後三年內發生重大銀行業危機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

  法國外貿銀行研究部負責人帕特裏克·阿蒂斯在最近一份報告中強調:“由於負債率和資產(股票、房產)價格持續上漲,經合組織成員麵臨諸多社會、政治、經濟和金融危機的威脅。”眾所周知誰應為此負責:七國集團的央行和這些國家的政治領導人。他們要麼實施寬鬆貨幣政策,要麼實施非常規貨幣政策,要麼兩者並舉,通過購買公債向國際金融係統中注入大量流動性,進而造成了這種形勢。

  法蘭西銀行前副行長、國際清算銀行前副總經理埃爾韋·阿農與國際清算銀行前秘書長彼得·迪圖斯在最新合著中批判此舉是自殺行為。書名頗具啟示意味:《改革在即:七國集團模式埋下定時炸彈》。

  他們強調:“這些冒失鬼創建了一種依靠債務的增長模式,讓我們直接走向下一場金融危機。”阿農預計:“當經濟參與者意識到七國集團積累的債務已經難以為繼,意識到金融資產價格不過是被極端貨幣政策這一造成當前過度投機的因素人為抬高之後,突然出現的信心缺失將成為係統性危機的啟動器。”

  自2008年以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避免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重演。但這些措施本應是暫時性的,卻一直在推行。“貨幣海嘯”造成的隻有許許多多的反常。

  首先是負利率。很多歐洲國家政府借到錢還得到利息收入。

  另一個反常體現在企業上,低利率促使企業以低成本舉債。而企業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進行長期的資本投資,而是為了回購股票。企業為了股東的利益抬高股價,增加分紅並掌握大量現金。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2-20 20:30:54

  上一篇:go 美國國債慘遭拋售!有人卻賺了6000萬美元
  下一篇:go 日元2018年命運如何?要看美國經濟和美聯儲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