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84 返回首頁    go 股票


A股公司“同市操戈”:野蠻人還是同道人?

金評媒(https://www.jpm.cn) 編者按:A股市場20多年來的舉牌案中,“A股舉A股”的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深萬科短暫舉牌申華電工,但此類“同市操戈”的舉牌並不多見。

A股上市公司的“資本語言”越來越豐富了。

比如,在外界看來似乎目標直接的舉牌,卻在近些年A股上市公司對A股上市公司的舉牌中(下稱“A股舉A股”),衍生出另一種蘊意。從跡象上分析,“A股舉A股”已然是上市公司產業戰在資本市場中的升級。這樣的案例,前有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後有格力電器與海立股份。

“A股舉A股”有何講究

A股市場20多年來的舉牌案中,“A股舉A股”的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深萬科短暫舉牌申華電工,但此類“同市操戈”的舉牌並不多見。

以往“A股舉A股”的案例之所以發生的少,一個主要原因是:非上市公司受謀求融資渠道的利益驅使,一旦具備條件,就有舉牌上市公司的衝動。而已上市的公司融資渠道暢通,同時一些公司也不熟悉資本市場其他功能的利用,因此很少會用到舉牌這一手段。

從資本的角度看,在A股市場摸爬了多年以後,上市公司掌門人看著市場中紛紛擾擾的“資本話語權”爭奪後,終於意識到場內資本運作不隻是別人家的事兒,也可以成為自己戰略發展中或吞並或狙擊對手的手段之一。當然,這種意識與早年發生的“A股舉A股”有著較多差別。

仔細考察如今的“A股舉A股”會發現,隱藏其中的並不隻是簡單的資本較量,更有企業試圖更多地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而這透露出的是企業家資本意識的“成長”:一旦走進A股,不僅要打“產品戰”提升業績,更有“資本戰”的波譎雲詭。

從目前情況看,發生“A股舉A股”的時機頗有意思。

比如2013年1月,長園集團的控股股東長和投資跟隨香港長江實業(集團)的戰略調整,開始從長園集團撤資,至2013年8月、9月,長江實業的撤資意圖徹底公開,結果,沃爾核材在2014年宣布舉牌長園科技。幾乎一樣的背景時刻,海立股份在2017年8月14日發布《關於控股股東擬協議轉讓公司股份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提示性公告》,2017年9月,格力電器宣布舉牌海立股份。看來,大股東主動退出是“A股舉A股”的導火索。

舉牌方也呈現出了一致的特點:均來自同行。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均主營功能材料;格力電器與海立股份都處於家電行業。此前2008年1月小天鵝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無錫國聯集團擬通過公開征集意向受讓方協議轉讓公司24.01%股份,而來者便是家電行業的美的電器。

於是,“A股舉A股”兩大特點凸顯:第一,原大股東退出成為舉牌導火索;第二,舉牌方與被舉牌方處於同一行業領域。

格力為啥“坐不住”了

海立股份大股東有意退出卻引來了格力電器。那麼,舉牌為何不是別的同行,比如青島海爾呢?

業內有個觀點頗為新穎,認為“格力這次隻是來攪局的。”因為董明珠對自身產業領域極為敏感。此外,在答複上交所問詢函中,格力明確稱:“截至目前格力電器沒有獲取海立股份控製權的計劃。”說明它並不一定要控股,而重在影響力。

在業內看來,冰箱和空調企業的發展曾經受製於壓縮機的采購供應,但隨著格力(珠海淩達壓縮機有限公司)和美的(安徽美芝精密製造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壓縮機工廠後,海立股份已經從壓縮機行業的“老大”變成了“老三”。海立股份2016年年報中就這樣描述:“多年來,全球轉子式空調壓縮機的競爭集中在中國,而中國境內的空調壓縮機製造商始終保持在10家左右,美芝、淩達、海立為全球前三大製造商。”查閱各公司2016年年報可見,格力的淩達公司營收92.9億;美的的美芝公司營收42.48億元;海立股份壓縮機及相關製冷設備營業收入55.28億元。格力已遙遙領先。

在這種情況下,格力電器此番要攪什麼局呢?對此,上海本地行業內的人士透露的信息是,格力意在捍衛自己現有產業版圖不遭受新的威脅,因為“海立股份公告中透露出的 定向轉讓 令格力不爽”。當初海立股份13條股份受讓條件剛剛宣布,業內就響起了一片“有意轉讓給青島海爾”之聲。從產業鏈上講,青島海爾不自產壓縮機,如果收購了海立,壓縮機就從外購轉為自產,多少會給行業格局帶來一定的改變。顯然,格力對此頗為警惕。而格力電器披露的信息顯示,在征集受讓方期內,格力曾經接觸過上海電氣集團,結果應該是沒有被接受。於是,格力電器選擇了在二級市場舉牌,股權介入後,如果能夠控股海立,就可以進行業務整合;如果不能控股,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利益捆綁。

格力的舉牌讓海立股份的控製權轉讓變得棘手。海立方麵提出的13條股份受讓條件中第9條稱:“受讓方承諾在取得上市公司控股權後,保持上市公司現有主營業務不發生重大變化,保持上市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隊伍穩定。”這意味著受讓方必須保證海立按照現有格局單獨發展,現在又有格力電器作為股東“監督”,受讓方即便拿到了控股權,也會感到有壓力。

利用資本市場的舉牌狙擊競爭對手在產品市場上的謀動,董明珠的策略不能不讓人產生聯想。

做野蠻人還是做同道人

資本較量充滿不確定性,有的從合作到反目,也有合作者最終達成雙贏,如美的集團與小天鵝A。但有些案例總讓人感到蹊蹺,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就是如此。

長園集團被沃爾核材舉牌後,在業務並購和自身發展資金需求較大的情況下,卻出現多次定增因各類原因而終止,再融資未能順利開展。其中,長園集團自2016年9月29日起停牌籌劃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中鋰新材剩餘90%股權的預案終止後,2017年8月8日,長園集團董事會決定以15.92億元現金收購中鋰新材66.35%股權,並以參與進場交易的方式競買4名國有股東合計持有的中鋰新材13.65%的股權。這種融資計劃的突然“變奏”,似乎顯示著長園集團在推進戰略規劃過程中的困惑和無奈。

“A股舉A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做野蠻人還是做同道人,顯然是個關鍵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製造業升級的背景下,對於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來說,“A股舉A股”顯露著產業協同發展的契機,從這個角度看,或許舉牌戰還會出現新案例,需警惕的是,別把市場配置資源的經念歪了。

(編輯:田躍清)

最後更新:2017-10-27 20:17:57

  上一篇:go A股史詩級重磅!茅台要瘋了,大盤也將全麵爆發,散戶賺翻天的機會來了
  下一篇:go A股權威!周五收盤後中國股市公布百年不遇的大消息,最長的牛市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