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
京東金融
京東金融“自立門戶”東哥要打造第二個上市公司
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8月14日晚間,京東集團發布了2017年Q2財報。在第二季度財報中,已不見京東金融財務數據,這意味著早就傳出的“京東金融要走出京東集團”消息正式落地。隨著Q2的結束,京東金融重組也完成了交割,未來其財務數據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中。京東金融曆史期間的財務數據,在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中已列示為終止經營。京東金融此番“脫離”京東集團之舉,猶如當年阿裏巴巴拆分支付寶。
自去年初開始,京東金融就開始謀劃從集團拆分和私有化,今年3月,拆分事宜塵埃落定。在依附於京東生態體係的這幾年以及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下,京東金融的C端用戶數過億,B端用戶數超過十萬家,業務範疇上也覆蓋了閃付、理財、白條、金條、農村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最近一年多,京東金融通過戰略投資快速擴大自己的版圖,投資了美利金融、藍領分期品牌買單俠、租房分期平台會分期、汽車金融平台花生好車、實物抵押平台淘當鋪等。
被“剝離”後的京東金融或許可以一舉多得,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隔離商業風險,也可以加速推進金融業務,同時還可以做高估值……關鍵是看“自立門戶”的京東金融下一步會如何布棋?
對於互聯網科技巨頭拆分旗下金融業務,無非有三種原因,成為純內資機構、便於互聯網公司獲取更多金融牌照以及獲得資金市場的支持,像螞蟻金服和百度金融的分拆案例,也是這樣的邏輯。
在業內人士看來,京東金融拆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想獲得國內的金融牌照,當年轉為內資控股的支付寶順利拿到牌照後,在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發起了一場金融科技革命。由於京東集團有外資背景,對於京東金融來說,要想獲得國內的金融牌照很難,拆分出去後,京東金融實現了純內資身份,更易獲得金融牌照。的確,這幾年,京東金融的牌照短板也較為明顯。目前,其獲得了支付、小貸、基金銷售支付、保險經紀、保理等牌照,但含金量更高的牌照,如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卻顆粒無收。
在中國金融強監管的背景下,牌照也正變得越發重要和稀缺。對於牌照,京東金融乃至劉強東都是渴求的,“未來,京東金融不僅會有金融產品和服務,也有計劃進入證券、征信、銀行、保險領域,並通過自主申請或投資入股的形式獲取相應的牌照。”劉強東曾說。目前,京東金融的兩大資產端業務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主要是依靠ABS的方式融資,雖然成本已經是市場化融資中的最低水平,但依然沒有持牌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的融資成本低。
不少互金企業是在電商巨頭的孕育中萌芽、長大,繼而剝離,螞蟻金服A股上市傳聞不絕於耳,京東金融的IPO動向也頗受關注。拆分之前,按照政策,京東金融無法登陸A股,而“脫離”京東集團則掃清了這一障礙。但另一方麵,雖然京東金融未披露盈利狀況,但據業內人士稱,京東金融可能仍處於虧損狀態。按照現在上市對公司財務指標的要求,還不滿足在國內A股上市的條件。2016年京東集團的年會上,劉強東曾放言要在“未來三到五年,除了集團在美國上市之外,還要打造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並指“從京東金融開始,每個未來上市的公司,集團都會拿出這個子公司大量的原始股發給大家。”但是,從目前來看,未來京東金融在業務上還麵臨不少挑戰,何時能實現盈利還尚未可知。
現在是金融科技的時代,在金融科技下半場的比拚中,武林高手的對決不是花拳繡腿的招式,而是靜水深流的內功比拚。而有價值的數據,永遠是BATJ爭奪的核心。數據,也是京東金融最不容忽視的殺手鐧。京東金融在用戶消費、店鋪經營沉澱了大量的信用數據,據公開資料顯示,這些數據能夠讓京東金融在不需要人工審核的情況下提高放貸效率、降低風控危險;同時,這些數據對外開放,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形成補位。這些數據怎麼用?說到底,互聯網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罷,其本質依然是把控風險,這就要求金融科技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屬性進行精準“畫像”。這主要基於用戶的“三大維度”:自然屬性、行為屬性和交易屬性,自然屬性是指用戶的基本信息,行為屬性是指用戶的需求、習慣和喜好,交易屬性是指用戶購買產品的價格、是否分期、單次購買數量、購買頻次、物流能力等與資金發生關聯的數據。京東金融要做的就是,除了擁有數據之外,如何把數據流、資金流和物流鏈協同起來,連起BC兩端,打通線上線下完整的金融產業鏈生態。
拆分後,京東金融能夠攪動金融科技的下半場嗎?或許,一切才剛剛開始。
最後更新:2017-08-22 13: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