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
京東金融
京東金融陳生強:探索與實體經濟共興新模式
點擊播放
GIF/63K
中經金融:follow me!
《中國經營報》記者 李暉
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共同道路上,新金融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正在探索全新的相處之道。
去年以來,以“服務傳統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定位自我的京東金融,一直堅定地在這條跑道上小步快進。在此定位之下,其深層目標則在於通過為金融機構的提效率、降成本,改變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傳統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急需解決的就是變動成本高、信用風險高的問題,科技公司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並通過貸前、貸後管理降低信用風險,優化服務能力。”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依靠技術與數據優勢,加之互聯網的觸達率和運營能力,京東金融通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雙管齊下,正在試圖找到新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共興”的全新模式。
重構與金融機構的關係
在陳生強看來,京東金融希望與傳統金融機構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的關係:在共同創造增量業務的過程中,實現與金融機構的價值分享。
事實上,一直以來,市場上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公司不在少數。如IBM、惠普、甲骨文等IT廠商,都為金融機構提供硬件、軟件、係統集成或流程外包的服務。
但陳生強認為,京東金融做的與上述兩種均不相同。不僅服務於金融機構,而且是能服務於金融機構價值鏈上核心價值創造環節,例如獲客、客戶運營以及風控等。在為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降低風險,改善用戶體驗,甚至形成新的商業邏輯。
今年以來,京東金融加快了與銀行合作的步伐,先後與中國銀聯、工商銀行、光大銀行、亞洲金融合作聯盟、山東城商行聯盟、廣東農信社聯社等機構簽訂了全麵或戰略合作協議,在數字化金融、智能風控、產品服務創新和營銷運營等核心業務能力上實現了深度連接。
事實上,在發展普惠、支持小微的實踐上,很多商業銀行特別是城商行、農商行因為業務模式和成本問題確實麵臨著實際困難:如何在無抵押、無擔保的情況下授信、如何降低各個環節人工比例提高授信效率、如何利用有限人力物力去搞創新。
“要做普惠金融,必須找到低成本、可持續的模式。就目前來看,傳統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急需解決的就是變動成本高、信用風險高的問題,而科技公司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並通過貸前、貸後管理降低信用風險,優化服務能力。”陳生強表示。
如果以風控為切口,一些數據可以支持京東金融服務傳統金融機構的底氣。據陳生強透露,目前京東金融已經構建出3萬個風控變量,500多個風控模型,5000多個風險策略,可以實現對3億用戶進行信用風險評估。
在陳生強看來,將上述風控能力輸出給缺乏線上數據積累的傳統金融機構,後者可以迅速發展線上金融業務,在提高增量收入的同時,實現業務模式的完善和迭代。“這也是京東金融能夠更好踐行普惠、服務實體的邏輯。”
與實體經濟共興
在通過服務金融機構改善其助力實體能力之外,京東金融也在領域直接與實體經濟發生“聯係”。陳生強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京東金融從成立之初就將服務弱信用人群、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作為重要責任,而其戰略布局上一直也延續著這一核心思想。
不久前,京東金融在重慶設立了第二家小貸公司,與專注於農業貸款的重慶兩江小貸不同,新成立的重慶同盈小貸將致力於為中小微企業開展企業金融業務,進一步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據京東金融方麵透露:依靠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優勢,京東金融一直以組合拳的形式為企業盤活供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改善中小微企業長期麵臨的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處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京東金融已經累計服務超過10萬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超過2500億元。
在陳生強看來,科技公司在服務實體時的最大優勢之一在於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觸達到傳統金融難以觸達的人群。尤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公司通過自身的生態建設,擁有了很多場景,而大量的金融服務是在真實的生活消費場景和產業場景中實現。此外,在流程運營層麵,科技公司基於更好用戶洞察能力、產品洞察能力,更容易實現從客戶申請、授信、放款、貸後的全流程貫通,降低成本改善體驗。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費和產業交易場景中獲得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真實反映了客戶需求和實體經濟的產銷情況,通過這些數據疊加風控技術後可以大大改善風險管理與風險定價。
而通過科技加持,金融得以借助科技的力量進入經濟的毛細血管。以“京東自營供應商”裏的企業定製的“京保貝”“京小貸”及動產融資等企業金融服務為例,通過積累數據授信,讓很多曾經為貸款頭痛的小微企業主享受到了“鼠標一點、錢就到賬、隨借隨還”的“服務”,不少企業借此得到發展。
在陳生強看來,京東金融定位是做一家“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路徑是以數據和技術為基礎,為金融機構提供提高內生增長能力的企業服務,以便更好為中小微企業、“三農”以及年輕人提供服務,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我們的目標是讓金融真正實現以實體經濟為本,因實體經濟而興。”
而金融特別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金融機構,是否能以實體為本,甚至與實體共興,關鍵在於如何解決好風險和效率的平衡。
“自京東金融獨立運營以來到現在,我們實際上始終在思考的是,風險到底是什麼?要如何防範與控製?包括經濟風險、行業風險、監管風險、經營風險等,哪一個風險不能得到控製,都可以讓我們瞬間傾覆。所以我們堅信,敬畏風險,是從事金融服務最本質的東西。”陳生強說。
在他看來,金融科技這個行業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而京東金融的風險偏好在行業內是屬於較低水平的。據他透露,京東白條依靠京東生態體係內接近2.6億活躍用戶,就能很快把規模做到很大,“但我們並沒有,而是依然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我們先把風控做紮實了,才敢逐步去覆蓋更多的客戶。永遠把風險意識放在第一位,把速度放在第二位。”
最後更新:2017-10-29 1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