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直播
直播綜藝是否已經銷聲匿跡?
傳媒內參導讀:到了2017年,直播綜藝似乎一下子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宣傳上也幾乎看不到蹤跡,令人不禁懷疑直播綜藝是否已經銷聲匿跡?
文/夕缶
《飯局的誘惑》、《十三億分貝》、《看你往哪跑》、《茜你一頓飯》、《晚安朋友圈》,這些去年火過一時的直播綜藝是否還都記得?
2016年被稱為網綜元年,也同樣是直播行業集中爆發的一年。而在二者的結合之下,一種全新的娛樂形態——直播綜藝應勢而生,並催生了一批紅極一時的同類節目。
2016年10大平台直播綜藝數量
當年單是來瘋直播一家就“來瘋”一般宣布投入20億元聯合100家製作機構打造“瘋火計劃”,推出不少於500檔互動綜藝。
然而到了2017年,直播綜藝似乎一下子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宣傳上也幾乎看不到蹤跡,令人不禁懷疑直播綜藝是否已經銷聲匿跡?
事實上直播綜藝依然堅強地活著,雖然其聲量極小,也並未像網綜的節目發展態勢一樣呈直線上升式發展,但毋庸置疑的是許多直播行業的從業人群一直在積極探索這種綜藝形態的生存與發展,從未放棄。
其實如果說2016年是大量資本湧入霸占直播市場的一年,那麼2017年就是資本退潮,讓行業回歸理性的一年。
比如今年年初萬合天宜與鬥魚直播合作建立了萬星人直播,推出了一係列直播綜藝節目,包括國內首檔美女搏擊直播真人秀《女拳主義》、首檔互動直播綜藝劇《在下大主播》、兩性私密話題直播綜藝《別作了愛吧》、網絡扮演類脫口秀《花邊RPG》以及明星燒腦談判遊戲綜藝《一炮打響》。
再比如,熊貓直播推出了《來吃來吃大胃王》,全民直播推出了全球首檔3D虛擬偶像直播互動綜藝節目《作死直播間》、《全民大胃王》、《全民大狀》等PGC直播綜藝,愛奇藝奇秀直播推出了《快樂向錢衝》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直播綜藝雖然在數量和影響力上都不能和去年同日而語,但仔細對比會發現其節目形態的種類有所增加,涉及的題材更為多元化:覆蓋了遊戲競技類、偶像養成類、懸疑推理類、脫口秀類、旅遊體驗類、美食分享類、體育類、兩性類以及角色扮演類等各類題材。
同時還新增了不少新的玩法,比如反響較好的《在下大主播》就首次融入了劇的元素,定位為國內首檔互動直播綜藝劇。在節目中,無論是演員出場還是主角表演都是一鏡到底,由觀眾來決定劇情的走向,將《萬萬想不到》的反轉效果充分運用到了直播節目之中。
這說明,雖然在整體趨勢下人們對於直播綜藝的關注度有所下降,但是在直播領域內的專業從事人員正在試水直播綜藝的不同玩法,試圖找出一種能夠迎合大眾的最佳形態。
張紹剛老師曾在《傳媒產業》上所刊發的《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創設與發展》一文中提到,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創設有三個難點:
第一,網絡直播+綜藝節目麵臨的技術問題。
在現有的網絡直播平台上,主播與用戶大多以文字方式進行互動,雖然有些直播平台開始導入受眾的音視頻流,但也隻是引進一路信號,不能進行多路音視頻互動,而它正是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剛性需求。
因此,如何實現多路音視頻的導入、如何全景展示節目參與者和受眾的真實體驗、如何在直播過程中對錯誤信息和觀點進行過濾等問題,都應引起網絡直播+綜藝節目製作者的高度重視。
第二,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結構和敘事問題。
受眾的廣泛參與使得節目敘事更加多元、節奏更難掌握,但並不意味著節目無控製無安排。因此,節目製作者要對敘事結構進行妥善設置,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效控製節目進程,達到預期效果。
對於以主持人和嘉賓為導向的節目而言,主持人必須具備較強的現場調控能力;對於多人參與的競技遊戲類節目而言,必須做到結構安排巧妙、環節設計恰當,還要避免模仿和跟風,防止節目內容的同質化。
第三,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製作成本問題。
傳統的綜藝節目在演員陣容、技術、置景等方麵投資很大,大都能獲得良好的收視效果。網絡直播+綜藝節目正在起步,其技術研發、平台搭建、場景使用等需要投入足夠的資金。如何用有限資金打造出精彩節目是節目製作者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有意思的是,在原文中,張紹剛老師用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來表示“直播綜藝”。
直播綜藝來自網絡直播大規模興起之後,許多新舊電子媒體開始將內容製作與網絡直播嫁接起來,試圖打造“網絡直播+”的新型節目模式。
在張紹剛老師看來,綜藝節目若想借助網絡直播得到全新的發展,就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不能單純將網絡直播作為一種傳播渠道進行內容生產的重構,形成綜藝+直播的物理疊加,而應該將網絡直播作為一種建構元素納入節目製作環節,促成網絡直播+綜藝的化學反應,才能使節目創新發展並完成轉型。
縱觀今年的直播綜藝不難發現,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直播綜藝受眾更加聚焦在直播受眾人群,而不像去年一般試圖占領綜藝的受眾,其內容上網絡化語言也更加明顯,更加低齡化。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在去年直播綜藝興起的時候人們似乎掉進了一個誤區,認為直播綜藝就像網綜之於電視綜藝而言,不過是更換了平台播放、可涉及內容更為自由而已。
但事實上,以往的電視綜藝經驗並不能為作為直播+綜藝的借鑒教材,其受眾人群,節目形態以及播出節奏上都有很大不同。直播綜藝要想做出現象級的節目就必須摒棄以往先入為主的節目製作概念,仔細研究網絡直播受眾人群的喜好和行為,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去創作打造。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進行網絡直播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數量還在增長。根據艾瑞發布的《2017年泛娛樂直播用戶白皮書》,截至2016年底,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泛娛樂直播用戶規模均達到9000萬。超過半數用戶是重度用戶,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且使用時間集中在20:00~24:00;但用戶打賞主播數量少,超過70%的付費用戶打賞主播人數在3人以下。
一方麵說明,想要做好一檔直播綜藝就必須研究這9000萬人的網絡行為習慣;另一方麵也同樣給了大家一個啟示:直播綜藝並不能單純依靠用戶打賞的模式來盈利,而傳統的廣告商也很難將這些網絡用戶作為自己的精準用戶來投放廣告,所以直播綜藝要想盈利就必須尋找新的商業模式,而這也是行業最亟須解決的問題。
最後更新:2017-10-19 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