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78 返回首頁    go 小米


美國勞動力市場:圖景與展望

  1、美國就業市場全景圖

  四類核心指標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持續改善,但隱憂尚存。

  (1)失業率降至4.3%的16年來最低水平,並且已經低於美聯儲預計的4.5%的自然失業率。而2014年以來勞動參與率已由前期的趨勢性下滑轉為平穩,穩定在62.7-63%水平之上,這加強了2014年以來失業率下降的可信度。

blob.png

  事實上,美國勞工部會公布更廣泛的U1-U6失業率指標。通常我們所說的失業率是U3失業率,即無工作但於過去4周內積極尋找工作的勞動者;U1和U2低於U3,其中U1統計失業時長超過15周的勞動者,U2統計當月失去工作或做臨工的勞動者;U4-U6一般高於U3,U4的統計對象既有U3統計的那些勞動者,並未統計認為沒有適合的工作而停止求職的“失意勞動者”;U5進一步納入了那些可以工作、有意願工作、並沒有失去信心,但過去四周出於其它原因沒有找工作的人;U6進一步增加了希望找全職工作卻因種種原因隻好打臨工的勞動者。

blob.png

  最廣泛、最全麵的U6失業率已下降至8.6%,同樣是16年來的最低水平,進一步佐證了勞動力市場的改善;U2-U1有所上升,代表短期內失去工作的人和臨時工或有所增加;U6-U5和U3-U2均有所下降,分別意味著希望找全職但暫時做臨時工的人、4周內找不到工作的人在減少。

  (2)新增非農就業和ADP新增就業均顯示美國月均新增就業維持在18萬人以上的高水平。

  不過,隨著勞動力市場接近充分就業,新增就業並不一定會持續維持在高水平,因此新增就業下降並不必然意味著經濟基本麵的惡化。費城聯儲主席特裏克·哈克預計,2017年月均新增就業將達到20萬,但2019年末將降至10萬/月。

blob.png

  ADP就業數據由Moody Analytics和ADP合作統計完成,調查樣本涵蓋40.6萬家企業,包含了約20%在私營企業就業的職工;非農就業數據由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公布,樣本來自非農私營企業和政府部門,活躍樣本包含約1/3的非農就業人口。由於統計的主體、樣本和大小略有差異,且ADP也未包含政府部門的就業情況,兩個新增就業數據存在差異,但由於均以非農企業為主體,因而趨勢一致性很高。

  (3)JOLTs職位空缺率和空缺數上升至曆史高位.

  JOLTs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是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的衡量職位缺口的數據,收集的數據包括每個月零售業、製造業以及不同的辦公室的職位空缺、雇傭、裁員、自主離職率等。雖然這一指標的公布相對滯後,但由於美聯儲主席耶倫將其視作衡量勞動力市場效率和員工信心的重要指標而受到市場的重視。

  6月JOLTs職位空缺率和空缺數分別進一步上升至4.0%和616.3萬個,均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也意味著失業率仍然具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blob.png

  (4)薪酬增長緩慢甚至有所下降成為唯一隱憂。

  7月美國薪酬同比增速為2.5%,2017年初以來不升反降,而且雖然其他指標顯示勞動力市場接近充分就業,但薪酬增速較金融危機前的3.5%水平仍有一段距離,顯現出薪酬改善的緩慢。短期來看,平均時薪的下降可能和平均每周工時的上升有關。

  更長期看,耶倫認為美國生產率疲弱是近幾年薪資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舊金山聯儲的一篇工作論文中也曾指出,薪酬在過去一輪的經濟衰退中並沒有足夠程度的下降,因此管理層現在也沒有必要通過加薪來吸引雇員;科技發展和全球一體化可能是另一個拖累因素。

blob.png

  (5)就業市場狀況指數(LMCI)

  就業市場狀況指數(LMCI)美聯儲基於19該指標綜合而成的一個模型。包含了失業、就業、工資、空缺、雇傭、解雇、消費者和企業調查等方麵的數據。其中,失業率和非農私企就業人口數據的權重很高,但該模型也同時考慮了其他因素,例如JOLTS職位空缺、兼職人口。LMCI是就業市場的一個綜合性指標,

  但是,截止到2017年8月3日,該指數已經停止更新。美聯儲終止發布就業市場狀況指數,主要是認為其不再能反映勞工市場的狀況,“LMCI指標對過去趨勢的敏感度比預期的要高,近年來一些指標的衡量方式已改變,以至於大大地降低了對這一指標對其所預示內容的參考意義,包括平均每小時薪資,該指標並沒有將勞動力市場狀況和工資增長之間的有意義地聯係起來。”

blob.png

  2、從就業結構看未來薪酬增長

  服務業和建築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製造業吸納就業較少。從2016年以來的情況看,新增就業主要來自於專業和商業服務、教育和保健、休閑和酒店業,2017年這三個行業在全部新增非農就業中占比67%;第二陣營是建築業、金融活動、政府、其他服務業;

blob.png

  高薪、薪酬增長快的行業新增就業較少,這本身並不利於整體薪酬增長。主要的新增就業來源中,休閑和酒店行業的薪酬水平是各行業最低的;教育和醫療、建築業、專業和商業服務、金融業的薪酬水平位於中上遊,但薪酬同比增速較低,僅為2.2-2.4%;信息業、采礦業等薪酬高且增速快的行業新增就業很少。

blob.png

  從各行業的職位空缺行業看,專業和商業服務、教育和保健、休閑和酒店業這三個行業仍將是未來吸納就業的主力,政府部門、製造業和建築業的人員相對更加飽和,未來的新增就業也將有限。

blob.png

  綜上,吸納就業較多的行業集中於服務業,且高薪、高增長行業吸收就業較少,也造成了薪酬增長緩慢。展望未來,從職位空缺情況看,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延續,意味著薪酬增速難以大幅提升,通脹壓力也將有限。

  3、勞動參與率回升空間有限

  金融危機之後勞動參與率的下降似乎一定程度削弱了失業率下降的說服力:2007年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從高點的66.4%至多下降至2015年9月的62.4%,近兩年來略有反彈,但總體維持在較低水平。

  勞動參與率既會受到長周期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短期經濟周期的影響。大趨勢的拐點主要是由人口因素決定的,由於高齡勞動者參與率較低,人口老齡化拉低了整體的勞動參與率。其中的波動則與經濟基本麵相關;回顧曆史,美國勞動參與率僅經曆過一輪上升和一輪下降,2000年在其達到67.3%的高點後便開始趨勢性下降,不過 2004-2007年這一趨勢較為平緩,在金融危機後開始加速。

blob.png

  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四個原因是退休、失去工作能力、上學和放棄找工作。

  根據費城聯儲的測算,2000-2013年,65%的參與率下降可以由退休和喪失工作能力解釋,其中退休的上升對應著1946年的一輪嬰兒潮,而從時間來看,這一群體的退休本應更早開始,但是金融危機所造成的財富損失可能延後了他們的退休,而在2010年經濟和收入有所恢複後便開始了退休;2012年之後退休是勞動參與率下降的主導因素,可解釋其80%的下降;

  因上學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比例自2000年以來便趨勢性上升而非像大家預想的是由於金融危機的周期性因素退而求其次;

  危機期間,失意工人(既不讀書又不願意工作)的數量上升,隨後有所緩和但仍然在上升:2007-2011年,失意勞動者的數量顯著上升,解釋了約30%的同期勞動參與率下降,但2012-2013這一群體的占比基本持平,

  從2013年的情況看,5-6%喪失工作能力,16-17%退休,

blob.png

  在這樣的結構之下,退休和喪失工作能力的人重新回到勞動力市場的概率很低,對經濟周期的變化也並不敏感,接受教育者比例的上升是長期趨勢,即使將有一部分失意勞動者會在經濟好轉後重回就業市場,首先這一部分比例本身有限,其次另外兩個因素也會抵消其變化,因此預計勞動參與率上升空間有限,也不會帶來失業率顯著上升。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8-21 14:37:39

  上一篇:go 一大波預警信號暴露出來 美股八年牛市要終結
  下一篇:go 為什麼各國央行急於退出寬鬆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