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8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5


中國人和美國人最大區別是人家不炒房也不炒股

摘要

美國人不炒房、不炒股、不存錢,卻能一人數卡在手,刷遍全球無憂愁。

  眾所周知,美國人不炒房、不炒股、不存錢,卻能一人數卡在手,刷遍全球無憂愁。底氣與信心來自何方?

  相反,中國人炒房、炒股,拚命存錢,卻不敢花錢,他們出國旅遊搶購奢侈品、卻自帶快餐麵。原因何在?你想過嗎?

  為什麼說美國人不炒房?美國老百姓擁有獨棟別墅,就像中國農民擁有前院後院的農家庭院一樣,不值得炫耀,也不需要一家購買兩套。美國人認為房子就是用來自己住的,一套就好。他們認為,將家庭財富全部“凍結”在不動產上,是傻子行為,是財富的浪費,他們認為創業、投資、消費都是更好的選項。美國人習慣今天花明天的錢,你讓他將錢都“存”在房子上,這是不可思議的。

  當然,中國人是炒房的,甚至是全民炒房,尤其在大中城市裏,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一般都擁有兩、三套以上的住房。今天中國城裏人最大的負債就是房貸按揭。

  為什麼說美國人不炒股?據MorganStanley今年6月底的統計數據:在美國股市交易額中,散戶交易占比僅為11%,而且這11%的散戶大多不是“炒股”,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股票投資”,它是“為養老而投資”的家庭理財的一小部分。

  不過,中國股民卻偏好炒股,甚至可以將全部“身價”都押進股市,而且尤其偏好“短炒”,他們頻繁進出股市,股票換手率極高,炒概念、炒題材、跟莊買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炒股”。據官方統計,在牛市時,A股散戶交易占比可高達90%,在熊市時,散戶交易占比可降至85%左右。

  為什麼說美國人不存款?信用卡消費在美國非常發達,它足以抵補存款應急功能。在美國家庭總資產107.9萬億美元中,家庭存款及現金(含貨幣基金)僅為11.39萬億美元,占比僅為10.56%。

  相反,在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子與存款應該是最重要的,占比也是最大的,而炒股可以與銀行存款隨時切換。2016年底,中國家庭存款餘額為60.65萬億元,請關注這一數字背後的變化,這是在全民炒房、囤房的前提下,銀行存款大搬家之後的數字。否則,這將是一個更大的天文數字。不過,我們的央行隻有家庭存款統計,沒有家庭總資產和家庭金融資產統計,因此,無法橫向比較。

  既然美國人不炒房、不炒股、不存款,他們的錢都去哪兒啦?他們如何理財?

  其實,美國人最舍得花錢的地方是養老投資與消費支出。

  從美國家庭的總資產構成來看,美國人理財模式可歸納為四個1/4:首先是私人養老金儲備占1/4,其次是不動產占1/4,再次是證券投資占1/4,最後是存款及其他資產占1/4.

  再從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結構來看,美國人的理財模式可歸納為三個1/3:首先是私人養老金儲備占1/3,證券投資占1/3,存款及其他占1/3.

  請注意美國人的“私人養老金”(不含社保),它主要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是由雇主為雇員設立的補充養老金,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二是由個人自主開設的個人退休賬戶(IRA)。前者是由雇主與雇員雙邊繳費,後者則由個人及家庭自己繳費,當然,也有相當大部分來自雇主退休計劃的“轉賬”。

  美國人將社保及養老金的“繳費”稱為“投資”,養老金儲備成為美國家庭最重要的一項財富。3億人口的美國家庭卻擁有25萬億美元的私人養老金總儲備,遠超GDP,這就是美國家庭理財的最高目標和最重要組成部分,為養老而投資,為養老而理財。養老保障是美國家庭或個人最重要的財富儲備,因此,他們舍得“投資”養老,為養老而投資、為養老而儲備。

  然而,在中國人的理財觀中,卻對養老金儲備十分淡漠,甚至有許多人抱著傳統觀念不放,父母奉獻子女天經地義,子女就是父母的養老金儲備,甚至有的家庭父母還健在,就要將存折和房產過戶給子女,這是一種偉大的、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但他們卻忘記對自己的養老與保障。因此,除了國家的強製社保,養老似乎並不在他們的理財範圍,也不是他們理財的目標,他們仍然相信“養子防老”,要麼“靠國家社保”,要麼“車到山前必有路”,他們絕不會將養老金儲備當作一種投資,相反,我們的企業和個人都將社保繳費及養老金繳費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或“包袱”,對於養老金繳費,我們一千個不願意,一萬個不願意。

  我國於1991年引入企業年金,發展至今已近30年,但企業年金發展一直停滯不前,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企業年金積累總額僅為1.1萬億元,相當於當年GDP(74.4萬億元)的1.5%,對於13億人口的大中國來說,這一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一個家庭理財習慣來講,無關大雅。然而,從一個國家來講,民眾不同的理財觀,將直接架構不同的國家金融結構。

  在美國人25.33萬億美元的私人養老金儲備中,8.76萬億美元購買共同基金。截至2016年底,美國共同基金淨值高達16.3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的養老金儲備支撐了美國公募基金的近半壁江山。除養老金持有共同基金外,美國家庭還直接買入共同基金5.86萬億美元。由此可見,美國公募基金絕大部分最終都是由家庭持有的。因此,美國人不炒股,但他們大手筆投資養老金儲備及公募基金,這既能實現足夠的養老保障,又能實現家庭財富的保值增值,因此,美國人不需要炒房、囤房,而且敢於今天花明天的錢,這就是刷卡信用消費的底氣與自信。

  更關鍵的是,美國家庭的養老理財觀——為養老而投資,將美國股市打造成了一個典型的“機構市”,私人養老金與公募基金不僅是家庭理財投資的親密夥伴,而且更是機構投資者的精神支柱,尤其是組合投資與長期投資的典範。這正是美股“慢牛”、“長牛”經常能夠持續十年、八年的奧妙所在!

  相反,中國A股是一個典型的“散戶市”,我們沒有龐大的私人養老金和公募基金。截至2016年底,中國公募基金淨值僅為9萬億元,相當於股票總市值的18%,隻有GDP的12%。在一個沒有龐大私人養老金及公募基金支撐的股市,龐大的散戶就是“一盤散沙”,牛市一哄而上、一步到位;熊市一哄而上、熊途漫漫。當美股牛市可持續五年、八年、十年時,A股牛市卻隻能維持一年半載就玩完了!

  與“散戶市”命運息息相關的,當然,就是A股“政策市”了。為了保護龐大的散戶的合法權益,我們的監管層被迫“強監管”,有時就變成了“強管製”,機構投資者群體的極度短缺,直接導致了“散戶市”與“政策市”的交互感染與惡性循環,它在很大程度上障礙了A股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進程。

  因此,A股市場要“去散戶化”,根本途徑隻有兩條:一是在社保降費的時代機遇下,將住房公積金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三合一”,構建全新的中國版401(K),取名“強製公積金”,準強製推行,可以更短的時間做實、做大、做強私人養老金儲備;二是在私人養老金不斷做大的同時,將公募基金擴容10倍,與私人養老金相唿應,為共同打造A股“機構市”及慢牛、長牛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私人養老金及公募基金是“招安”中國散戶的利器和希望所在。

  到那時,不僅中國股市更幸福,而且中國養老金也會更自信。可以斷定,私人養老金與公募基金是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兩大基石,同時也是A股市場未來的精神支柱和物質基礎。

(原標題:中國人和美國人最大區別是啥?人家既不炒房也不炒股)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7-14 13:38:08

  上一篇:go 英國央行料加入加息陣營 英鎊年底再上1.35不是夢!
  下一篇:go 布朗兄弟哈裏曼:美元或已見底 96.20將是關鍵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