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不知道
小米手機上市6年來共發布了十餘款手機,而每一代小米手機的發布總會伴隨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近年來小米手機對於黑科技的探索和對於工藝的提升更是永不止步。一起來盤點這些年小米手機都有哪些工藝進步之處吧!
---------------------閱讀本文需要大約5分鍾--------------------
2011,小米手機1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小米1發布的時候正值國內山寨機橫行的時代,而同時期的與小米1配置近乎相同的高端手機例如三星Galaxy S2和摩托羅Milestone 3的售價都在5900元和3600元左右。小米1以1999元的發售價橫空出世,當然自帶石破天驚的出場效果。
在設計小米1時,工程師們提出了“去設計化”的理念,因為當時小米作為初創企業,所生產的第一部手機讓盡量多的人不反感比去讓人喜歡重要的多。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在一代手機上見到了諸如“米鍵”這種實用討巧的設計。
不得不提
從小米1開始,小米手機就內置了石墨散熱膜。在石墨散熱膜還沒有被業內廠商標配的時候,小米的做法無疑具有領先的意義。
2012,小米手機2 鋁鎂合金機身架構
小米手機2作為1代更新之作,在外形和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知乎和百科等各大口碑網站中,小米2被評為“米粉心中最經典的手機”,當然,這與小米2的工業設計不無關係。
相比一代而言,小米2整體采用了鋁鎂合金框架設計,支架與屏蔽罩一體成型。手機的結構強度因此得到加強。手機厚度10.2mm,相比1代降低1.7mm,更加輕薄易持握。
在小米2上,手機側麵的“米鍵”被精簡掉,按鍵的布局確定為了“右側音量鍵+鎖屏鍵”,這為日後所有的小米手機按鍵布局奠定了設計基礎。
不得不提
在屏幕方麵,相對於小米1采用的TFT“半反半透”技術,小米2的屏幕貼合方案采用了OGS“單玻璃全貼合”,即顯示屏與保護玻璃完全貼合,在減少了屏幕厚度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強烈陽光下的可瀏覽性,也使得手機在同等亮度下變得更加省電。
2013,小米手機3 激光鐳射雕孔,鋼板補強加固
小米3和小米2一樣,同樣采用鋁鎂合金金屬內架,在結構上實現更加穩定、牢固的機身。配備三片式石墨散熱膜,有效降低長時間使用時的機身溫度。
在手機外形方麵,小米3的機身厚度達到了8.1mm,相比小米2降低2.1mm。
小米3底部精心雕琢了120顆激光鐳雕外放音腔孔/麥克孔,每個孔直徑0.5mm。並使用0.4mm鋼板對USB充電口進行補強加固處理,手機的整體耐用性得到了提升。
不得不提
小米3自帶多個“小米曆史第一”的屬性:
小米3是小米曆史上第一款同時采用高通和英偉達雙平台CPU的機型,同樣的售價情況下,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小米3是第一個搭載飛利浦雙閃光燈的手機。
小米3也是小米係列第一部一體化設計的不可拆卸電池、後蓋的手機。
2014,小米手機4 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
從小米4開始,小米手機的工藝製造水平翻開了新的篇章。小米4“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的slogan想必深深印在了每位米粉的腦海裏。小米4看起來更像是小米3的“金屬版”,手機整體外形與小米3大致相似。如果要談論小米4的設計,樓主認為其最大的設計亮點在於不鏽鋼邊框。
小米4的邊框采用奧氏體304不鏽鋼為原材料,經過40道製程,193道工序的規劃、設計與精密加工,曆經32小時的加工雕琢,最終將原本309克的鋼板打造成19克小米4金屬邊框,同時帶來如嬰兒肌膚一樣的觸感。不得不說,如此正兒八經得在發布會上提及手機所使用的工藝,這應該算是頭一次。
一塊鋼板從鍛壓成型、8次CNC數控機床精密加工,到微米級噴砂工藝、真空鍍膜上色及納米級防指紋鍍膜等製程,每個邊框都經曆342名技術人員如藝術品般雕琢,讓每個細節都能呈現。小米手機對於工藝的探索,由此而始。
不同於前三代手機的是,小米4的機身架構使用的是鎂合金內架,相對於前三代產品的鋁鎂合金材質框架,鎂合金的質量更輕。科普一下,雖然都帶有一個鎂字,鋁鎂合金跟鎂合金可是有很大差別,前者的主要成分是鋁,而後者恰恰相反,其重量是鋁的2/3,、鋼的1/4,毫無疑問是屬於更輕型的金屬。
除了機身架構材質的改變外,小米4還為邊框配備了加固防摔角。此結構設計會使邊框有更強的耐受強度,所以邊框更不易變形,對屏幕的壓力也減少很多。小米4還加入了Edge Coating邊緣保護,該設計的原理是在屏幕玻璃與邊框中間加了一層0.05mm厚的緩衝材料,降低碰撞時玻璃與邊框間力的作用。樓主的小米4曾經4次從麻將桌高度的地方摔落過,無一次碎屏,想必也是設計師層層保護的功勞。
不得不提
小米4除了邊框工藝複雜之外,其後蓋的設計也是亮點。⼀⽚厚度僅 0.8mm 薄的後蓋,小米為之傾入了諸多的加⼯⼯藝,⾸先采⽤了 IMT 膜內轉印技術,內含9層膜材,並在纖薄的後蓋中,加⼊線條細⾄ 0.06mm 的精美紋路。其次,為了從不同角度可以觀看到不同質感,設計師結合光柵紋路靈感,使其同時具備光柵視覺效果,並在紋路上⽅覆蓋多層膜材,防⽌紋路磨損,並減少使⽤過程中易於留下的指紋。
2015,小米Note 為玻璃賦予生命
小米Note是小米向高難度手機工藝發出挑戰後的第二個作品。同時采用金屬邊框+雙曲麵玻璃,融合玻璃材質的手感和弧形收邊的握感。在當時的國產手機領域甚至世界手機領域中,小米Note代表著手機行業的工藝新高度。
小米Note采用了納米注塑一體成型的鋁合金金屬邊框結構,機身厚度僅有6.95mm,最薄處僅為 4.1mm。亮眼的弧線造型設計,增強了握感舒適度。這可能是小米有史以來最薄的一款手機。
為了追求舒適的手感,小米從眾多材料中選擇了加工難度高、成本昂貴的玻璃作為小米Note 外觀的主要構成部分。前後均使用美國康寧大猩猩三代玻璃,並由優秀的的玻璃加工商伯恩光學及藍思科技加工。後蓋為3D曲麵玻璃,通過數控機床雕刻,六次打磨、四道預熱,再經三道700℃以上高溫熱壓塑形,最終形成了手感良好的機身背部曲線。
小米Note屏幕使用了2.5D玻璃,當點亮屏幕進行觸屏操作時,手指劃過微弧的屏幕邊緣,感受到的不再是傳統純平邊緣戛然而止的手感,而是柔和、順滑的過渡。
不得不提
【小米Note 女神版】
這是小米首次針對女性用戶推出定製款的“女神版”小米Note。為了調出初春櫻花粉色,設計師反複進行調配,最終調配出櫻花綻放的顏色。混配珍珠粉末顆粒,低調閃耀的珠光,經過反複嚐試混合珍珠粉末顆粒大小,並最終確定其密度和排布而成。突破了曲麵材料上色的難題,運用精湛的工藝,將小米Note賦予均勻的櫻花粉色。
【小米Note 天然竹版】
小米Note更特別的一個版本是天然竹版,以竹皮作為後蓋材料,在保證了良好散熱和更輕手感的同時,為手機賦予了獨一無二的竹子紋理。曆經19道工序,0.9毫米纖薄,同樣的弧形收邊握感,生命與科技的結合,讓人不免眼前一亮。
總而言之,小米Note在小米手機設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6,小米5 3D陶瓷機身,科技與藝術的渾然天成
小米5傳承小米Note之美,並重塑腰線,使整體更加貼合手掌。同時嚐試探索全新的材質和工藝:3D陶瓷機身。
小米5追求手感的提升。它由曲麵玻璃,平滑過渡到立體塑形的金屬邊框。在一條曲線上過渡兩種材質,不僅體現了工藝的進步,還使手感更進一步,平順的曲線, 讓手感更柔和,更加貼手。看上去纖細,拿起來輕盈,握起來舒適。
在機身材質的使用上,除了玻璃材質,小米5尊享版更是史無前例地使用了陶瓷作為機身背板材質。
陶瓷,總能讓我們想到藝術館中的收藏品, 寶石級用料,複雜的流延成型,讓陶瓷後蓋均勻超薄,千萬轉的循環研磨,讓機身光滑平整。製備難度高、成本昂貴讓陶瓷尊享版的成品率非常低,卻款款尊貴。
使用陶瓷作為機身材質的一大硬傷在於成品率低。這也是小米5尊享版發布後一機難求的主要原因。但毫無疑問,在手機同質化嚴重的時代,小米5能夠率先使用陶瓷這一材質,知道今天,我們仍然難覓其他廠商使用這一材質。這一點上,足見小米對於手機工藝設計的用心。
不得不提
小米5後續推出的金色版、淡紫色版背麵均采用拉絲格紋工藝,在光線下若隱若現,變化豐富。
2016,小米Note2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來自於上帝
小米Note2采用正麵+背麵3D曲麵玻璃,雙曲麵的對稱美學,仿佛讓光在機身上流動起來。
小米Note2的設計亮點主要體現在OLED屏幕的應用上。一般 LCD 屏采用玻璃基材和導光板而不能彎曲,無法貼合於曲麵玻璃。小米Note 2 采用 OLED柔性屏可以彎曲的特性,讓屏幕緊湊貼合於曲麵玻璃,同時帶來更有延展性的視覺體驗。
小米Note 2 的邊框厚度相比於小米Note一代的4.1mm更為甚之。采用7係航空鋁材質的金屬邊框,僅 3mm 纖薄,紮實而富有未來感。
不得不提
小米Note 2 後置攝像頭像素高達2256萬,是小米手機裏像素最高的一款。其前置相機也首次支持自動對焦,自拍美得有細節,合影人人都清晰。
2016,小米MIX 全麵屏黑科技,通往未來世界的門
小米MIX的橫空出世對於小米甚至對於全球的手機設計行業都是一次徹底的洗禮。知乎上對小米MIX的評價已經好到不能再好,樓主在這裏也不再贅述。簡單來說,小米MIX的設計亮點可以歸為以下三個方麵:
1、采用全麵屏黑科技,屏占比高達91.3%;
2、全陶瓷機身,甚至連邊框和按鍵的都是陶瓷;
3、從中國傳統結構工藝汲取靈感,采用榫卯卡扣式連接工藝。
全麵屏是一項不可思議的黑科技。為了實現正麵幾乎隻有屏幕的設想,小米MIX去掉了表麵傳統的聽筒、紅外距離感應器,設計了一個僅為普通相機 50% 體積的微型前置相機。深度定製了一塊 17:9 的超大圓角屏幕,不僅保持了全麵屏最佳的視覺比例,還可以順暢地使用虛擬按鍵進行係統操作。
那麼消失的聽筒、紅外傳感器去哪兒了呢?以下四個獨具匠心的替代設計跟大家分享:
①用陶瓷聲學係統 ,替代傳統聽筒。
獨特的懸臂梁式壓電陶瓷聲學係統 ,當電話接通時,驅動單元將電信號直接轉化為機械能,通過微震點擊的方式帶動整機的中框共振,將聲音傳遞至耳朵。
②用超聲波,替代傳統紅外距離感應器。
小米MIX 采用超聲波探測係統,替代了被廣泛使用的紅外線距離感應器,可通過距離控製屏幕狀態,防止誤觸發生。
③微型前置相機,體積縮小 50%。
為了保證全麵屏設計,定製了一顆比普通前置相機小 50% 的相機模組。
④定製的 17:9 屏幕,硬件級圓角設計。
為了在 17:9 屏幕內獲得最大化的可視麵積,更區別於其他手機屏幕銳利的直角,小米MIX 定製了硬件級的圓角屏幕,圓滑過渡到機身,同時邊框更薄。
不得不提
在尊享版上,小米MIX首次使用了稀有的 18K 鍍金修飾,與黑色陶瓷交相輝映。
MIX也是小米第一款與國際頂級設計師Philippe Starck合作的作品。小米對於設計不計成本的執著精神,在這一款產品上得到了最佳闡釋。
就是這個胡子大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百度他的履曆。
2017,小米6 七年工藝探索的夢幻之作
小米6 的美,來自於對精湛工藝不斷的探索。夢幻般的四曲麵玻璃機身,璀璨奪目的四曲麵陶瓷,熠熠生輝的不鏽鋼邊框,不僅帶來了流光溢彩的視覺體驗,更帶來了整機無一絲棱線的絕佳手感。
珠圓玉潤,是對小米6設計感的第一形容。圓潤的設計,意味著更加溫和的手感體驗。相對於上一代產品,小米6的設計更為激進,取消了3.5mm耳機孔,換來的是前所未有的生活級防水能力。
在尊享版小米6上,我們再次見到了18K鍍金環和曲麵陶瓷,隻不過這次陶瓷工藝的加工難度更大,變成了四曲麵。不禁回想起雙曲麵陶瓷在小米5上的應用。工藝的續作與傳承,在小米產品的設計語言裏如影隨形。
不得不提
小米6除了現有的亮黑、亮白、亮藍三色外,更有亮銀工藝探索版。亮銀版小米6四曲麵鏡麵玻璃與不鏽鋼金屬光澤渾然一體,仿佛科幻巨著《三體》中水滴的現實版。然而,其電鍍著色過程必須在無塵真空環境下完成,一粒灰塵就讓整片玻璃作廢。一萬多片才有一二十塊合格,直到目前,一共才生產10多部。盡管成本如此之高,但小米依然投資做了亮銀色的版本。小米對於新工藝的探索野心簡直無解。
總結至此其實樓主想說,還有很多機型的工藝創新沒有被提到,例如小米4c的抗油汙後蓋;小米4S的金屬十字亮紋、3D圓弧邊框;甚至還有紅米Pro的金屬拉絲工藝……不一而足。
讀完這篇文章,想必你對小米手機的工藝探索之路也有了全麵的認識。即時是高度同質化的時代,小米也總能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也許這就是為“為發燒而生”的真正意義,也許這就是“讓每個人享受科技的樂趣”的完美解答。
最後有個小彩蛋,下麵這部手機有沒有同學能認出是什麼型號的呢?
以下內容被隱藏,回複本帖後可見
小米x1
跟著小米一路走來 深有體會
想看彩蛋。
米6個人覺得不如其它金屬的好看。
最後更新:2017-07-07 10: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