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進入負增長時代 摘牌遠超新增掛牌
“雖有納斯達克之名,卻無納斯達克之實。”這是新三板很長一段時間的痛。
隨著摘牌潮的興起,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持續下跌,負增長時代已悄然來臨。記者注意到,新三板掛牌企業規模自今年6月29日達到曆史最高峰的11316家後開始縮小,並持續下跌。截至7月19日,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數量已跌至11275家,這意味著在過去14個交易日裏,新三板以平均每天減少3家的速度在“瘦身”。
雖然參照納斯達克市場每年8%的退市率,當前新三板公司的摘牌率並不算高,但是這對於已經擴容近四年的新三板而言,顯得尤為珍貴。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7月18日在微博發布的長文《證券市場供給側改革的建議》中表示,新三板市場率先實現了“有進有退”,正在形成符合“新興加轉軌”的特點並與國際接軌的退市摘牌製度,這是一件好事。
負增長時代來臨
從2013年12月從中關村科技園區正式擴容至全國開始,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在過去幾年間完成了從三位數到五位數的飛躍,由當時的343家升級為現在的11275家,遠超納斯達克5000多家、A股3000多家掛牌企業數量。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19日,新三板公司總股本達6656.49億股,其中無限售股本3087.43億股,總市值超過4.91萬億元。
然而,多年的加速擴容卻始終無法化解市場流動性堪憂的症結,其“土壤功能”的長期匱乏也限製“苗圃功能”的實現。甚至有業內人士擔憂,如果不做實質性的改革,新三板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名存實亡的交易所。
2016年10月21日,股轉係統發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係統掛牌公司股票終止掛牌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隻增不減的局麵初步得以改善。在“全麵、嚴格、持續”的金融資本監管新常態下,其摘牌和掛牌行為一樣,正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
有數據顯示,在過去半年裏,已有160家掛牌企業告別新三板,還有200家正在走摘牌流程。而2016年全年摘牌公司數量僅為56家,2015年隻有13家。也就是說,僅今年上半年的摘牌數就達過去兩年摘牌公司總數的兩倍多。
清華大學博士後、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入不敷出”的背後是新增掛牌數量在降低,摘牌、退市數量在提升。一方麵,由於新三板掛牌門檻提高和優質企業數量下降,對企業的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麵,有很多企業是在過去門檻相對較低的時候進來的,存在良莠不齊、不規範的現象,需要進一步治理。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可能是另有規劃,例如IPO或者是被並購,從而選擇自行退出。
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記者表示,新三板在成功成為全球掛牌數量最多的證券交易場所後,股轉係統把掛牌業務的關注點開始從數量轉移到了質量上,逐步提高了企業掛牌的門檻。有三方麵的綜合原因:一是股轉為了保證掛牌企業的質量而放緩了掛牌腳步;二是前期正處於2016年年報正常披露和延遲披露期,不少企業選擇了主動摘牌;三是不少企業為了IPO或被並購或其他戰略原因選擇主動摘牌。上述三方麵因素正好在近期產生共振,所以就造成了掛牌企業數負增長的表麵現象。
有進有退將成常態
根據股轉係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共有108家公司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6年年度報告。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上述108家企業將麵臨排隊摘牌的窘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強監管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掛牌企業在新三板的日子實際上並不好過。據記者統計,僅今年6月份至今,股轉公司就已發出82份監管公告。當中,無論是掛牌企業還是主辦券商,或是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都無一幸免,引發市場強烈關注。個別企業甚至被實施了“秋後算賬”,讓人大跌眼鏡。
周運南表示,一個良性發展的交易場所,應當是企業有進有退,清理不再符合掛牌要求的企業,對新三板有三大積極意義:一是為了提高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整體質量,提升新三板整體信用背書;二是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讓優質企業更好地享受資本市場的有效服務;三是有效地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讓新三板市場共同分享資本紅利。
“存在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正是新三板這幾年高速擴容的前提和基礎。隨著監管不斷加強,新三板市場將最終實現從以量取勝到質的飛躍的核心轉變。”付立春認為,監管層或有意通過調節掛牌節奏和完善退市機製來控製掛牌企業數量的增速。
在廣證恒生總經理兼首席研究官袁季看來,一方麵,掛牌企業在數量上將呈現動態平衡特征,脫離野蠻生長的狀態;另一方麵,掛牌企業實現優勝劣汰,在質量上不斷提升。並且未來隨著新三板終止掛牌製度的進一步完善與落實,新三板優勝劣汰的市場化特征將會愈加顯現,新三板整體市場的企業質量也將不斷提升。
幫助企業脫穎而出
目前,新三板市場中報業績大幕已經拉開。截至2017年7月18日,新三板共有51家企業發布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包括20家創新層公司。記者發現,在51家披露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的公司中,總體業績是預喜的,隻有4家企業虧損,2家淨利潤同比去年下降。
雖然披露業績的掛牌企業大多數為新三板的“先頭部隊”,但通過與其對標的創業板相比較發現,並未遜色多少。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創業板657家企業披露了2017年中報業績預告(披露率為100%)。創業板業績預告預喜率僅為71.8%。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新三板92.2%的業績預告預喜率要比創業板高出不少。
不僅如此,龐大市場下的自我淨化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脫穎而出。有數據表明,新三板市場交易最活躍5%的公司集中了市場上近七成的交易金額;做市股票前5%集中了全部做市股62%的成交金額。很顯然,優質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有著更強的吸金能力。
“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拓展民間投資渠道,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新三板正在逐步回歸當初的定位。付立春指出,新三板做為整個資本市場體係當中快速發展的一個板塊,它的戰略地位對於改革資本市場的增量意義不容小覷,蘊含著很大的發展潛力,甚至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給有希望增長的企業提供非常有利的支持。
“雖然當前的新三板正在經曆自2015年4月8日做市指數曆史高點之後兩年多的持續單邊下行,而且正在無限逼近2014年12月31日做市指數基準點位1000點,市場流動性極度匱乏,但是我相信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周運南堅信,隨著未來製度的健全完善以及配套政策的落地,新三板一定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原標題:新三板進入負增長時代 摘牌遠超新增掛牌)
最後更新:2017-07-23 2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