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5記錄:接受黨性信念教育|孔繁森紀念館參觀學習
孔繁森同誌紀念館是“全國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是聞名全國的紅色文化名勝。她座落在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山東聊城東昌湖風景區內,占地麵積20000平方米。1995年7月4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建館,1995年9月10日開館,江澤民同誌題寫館名。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紮實開展“兩學一做”、黨性信念教育活動,增強黨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在新形勢下黨員幹部黨性觀念和黨員意識,提升廣大黨員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能力,7月3日,我單位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到聊城孔繁森紀念館參觀學習。
紀念館正門上鑲嵌著江澤民總書記於1995年7月28日親筆題寫的“孔繁森同誌紀念館”八個鎏金大字。
館前廣場寬闊,周圍綠草如茵,塔鬆、龍柏、雲杉鬱鬱蔥蔥,給人以典雅、莊嚴、肅穆之感。在紀念館廣場中心位置,有一條用銅製材料製成的長長金屬路,在上麵按年度刻錄了孔繁森同誌的生平簡介。
2017年7月3日是星期一,按常規孔繁森同誌紀念館閉館一天。經溝通,紀念館官方同意專門為我單位開放,並且也配備了講解員為我們講解。
孔繁森同誌紀念館正門上方的熒光屏上正在顯示(熒光屏上的字畫是可變的):推進“兩學一做”教育常態化製度化,以學習教育的新成效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紀念廳安放著孔繁森大型漢白玉半身塑像,塑像後紅色屏風上鐫刻著江澤民同誌“向孔繁森同誌學習”的題詞。這是我單位向孔繁森同誌塑像敬獻的花籃。
在莊嚴肅穆的孔繁森雕像前,全體黨員列隊重溫入黨誓詞。並致以三鞠躬,表達了對英雄模範人物的敬佩和懷念。
孔繁森同誌生平年表,按年度記錄了孔繁森同誌的生平簡介。
黨和國家領導人敬獻的部分花籃。
館內設1個紀念廳和3個展覽廳。展覽共分6個部分,展出圖片270餘幅,陳列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實物千餘件,並配以專題錄像片。集中展示了孔繁森同誌從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黨的領導幹部楷模的光輝曆程,讓參觀者感受到孔繁森偉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帶來的心靈震撼。
1944—1994,多麼短暫的人生呀!孔繁森同誌“工作要上去,幹部要下去”、“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如岡底斯山”的精神一直感動著廣大黨員幹部。
這是孔繁森同誌的藝術畫像,具體什麼材質不詳。
孔繁森同誌1963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在濟南軍區總醫院服役,入伍當年被評為“五好戰士”。1964年,調入濟南軍區警衛營,擔任四連一排三班副班長。1965年,在軍事射擊比賽中獲“優秀射手”稱號。
孔繁森同誌196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退伍被分配到聊城當地工作。由於工作出色,1975年4月被提拔為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是年輕有為的好幹部。
![]() | ![]() |
每到一處,大家都認真聆聽講解員對孔繁森同誌先進事跡的介紹,仔細觀看有關孔繁森同誌事跡的圖片資料。
孔繁森同誌在平常工作中的勤奮好學,鑄就了他具有高水平的幹部素質,不論在哪都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 | ![]() |
孔繁森同誌1979年4月,服從組織安排赴西藏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
這是我們單位的3位主要領導在聚精會神地聽講解員講解。
要到西藏去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老母親麵前,用手輕輕梳理著母親那稀疏的白發,然後貼在老人的耳朵旁,聲音顫抖地說:“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好幾座山,過好多條河。”
“不去不行嗎?”年邁的母親撫摸著他的頭舍不得地問。
“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孔繁森的聲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誤了不行。多帶些衣服、幹糧,路上可不要喝涼水……”
從踏上西藏高原那天起,孔繁森就暗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這塊神聖的土地,獻給勤勞、勇敢的西藏人民。
聊城、日喀則、崗巴人類賴以生存的含氧量對比表:通過簡單對比,可以看出多麼的嚴峻!
勤政、廉潔、團結、求勤、務實是孔繁森工作的座右銘。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後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辦、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兩次進藏,曆時十載。在黨的召喚麵前,在人生的選擇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華。
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八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的艱苦條件下,為了尋找阿裏的發展優勢,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跡。
“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裏工作都是黨的幹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為之去拚搏、奮鬥、付出,否則,就有愧於黨,有愧於群眾。”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有危險時,他是第一個衝鋒在前,對於孔繁森來說,生與死早已置之度外:這是在危險時留給同事的遺書!
小梁:
不知為什麼我頭痛得怎麼也睡不著。人有旦夕禍福。萬一我發生了不幸,千萬不能讓我的母親和家屬、孩子知道。請你每月以我的名義給我家裏寫一封平安信。我在哪裏發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裏……
這一夜,孔繁森終於挺了過來。他,沒有倒下。
![]() | ![]() |
關心群眾,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同群眾心連心,同命運,共唿吸。
頂風冒雪,孔繁森背著他每次下鄉都隨身攜帶的小藥箱,走村串戶,慰問受災群眾,給被凍傷的牧民們看病;自己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中凍得瑟瑟發抖,卻脫下自己的毛衣毛褲,遞給了老阿媽。孔繁森真正的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
![]() | ![]() |
國內很多媒體在顯著位置對孔繁森同誌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生命雖短,應爆出熾熱的火花”,孔繁森實現了他的諾言!
這是孔繁森最後一次照的全家照。撇下妻子和兒女而去,全家照成了永恒的紀念。
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不幸以身殉職。他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黨,獻給了祖國,獻給了西藏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壯麗的一生。
1944年到1994年,孔繁森用50年的時間,真正詮釋了什麼是"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優秀幹部的楷模”。他用一生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奮鬥之歌。
![]() | ![]() |
在西藏高原,在齊魯大地,一個響亮的名字傳遍了城鄉,印入了眾人心田,激起了層層波濤,這個名字就是孔繁森。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深切懷念孔繁森。因為他有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堅強黨性;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艱苦奮鬥、知難而進的拚搏精神;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為主要內容的崇高精神。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副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喬石,先後為孔繁森題詞,對孔繁森同誌給予極高的評價。
中共中央連續3界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向孔繁森同誌學習方麵都作了專門題詞。
“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說過: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民。孔繁森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兩次赴藏,曆時十載,為西藏的建設、發展和穩定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恪盡職守,一心為民,政績卓著,深受西藏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孔繁森去世後,全國各新聞媒體也紛紛趕赴西藏和山東聊城,詳細采訪、廣泛報道孔繁森同誌的動人事變。人民日報》發表了《向孔繁森同誌學習》的社論和長篇通訊《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中組部和中宣部聯合下發了在全國開展學習孔繁森活動的決定。一幅幅低垂的挽聯,訴說著人們的巨大悲痛,傾吐著人們的無限哀思和崇敬之情。孔繁森同誌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繹不絕,紀念館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紅色文化名勝。
![]() | ![]() |
這是社會各界來紀念館參觀學習的部分場景。他(她)們中有知識界人士、解放軍、醫武工作者、學生、老工人、老黨員等等等等。
“追尋足跡立新功”,這是學習孔繁森同誌動人事變的主要目的,通過學習,在各自行業建立新功勳!不僅要使“江北水城換新天”,而且要遍及全國、全世界!
![]() | ![]() |
這是孔繁森同誌紀念館後麵的結束語(中英文對照的)。
什麼?有點看不清?那我們就把她放大一下!這樣是不是看得清楚一些了?就讓這個結束語勉勵我們吧!時刻勉勵我們學習孔繁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注:以上圖片均出於小編的米5高配黑手機。後期用Ashampoo Photo Commande軟件調整圖片大小。
結語
孔繁森同誌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幹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孔繁森同誌已經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他的精神所具有的價值力量卻始終光芒四射,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孔繁森同誌及孔繁森精神是聊城的也是山東的,是中國也是世界的,是曆史的也是現實未來的,是生動具體的也是廣泛深刻的,不因歲月塵封而失色,不因時代變遷而黯然,不因地域差異而淡化,具有巨大的曆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在曆史發展進程中始終屹立在人民心中,始終迸發著真理的力量,始終煥發著奪目光彩。
致敬英模,銘記曆史,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飲水思源,更是要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從曆史財富中尋找源頭,從社會進步中汲取力量,從一代一代的奮鬥中獲得啟示。今天,對孔繁森最好的紀念,就是把孔繁森精神外化為加快發展的不懈動力、轉化為科學發展的具體措施、細化為又好又快發展的實際行動。
最後更新:2017-07-08 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