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67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5


預計每年可幫近10萬貧困戶平均增收3000元

在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永慶寺村村委會旁邊的一片空地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太陽能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每到晴天,村民們經過這片空地都會覺得充滿了希望。

2017年5月16日上午,永慶寺村舉行了隆重的產業扶貧薄膜太陽能項目並網發電儀式,一期290kW薄膜太陽能發電站正式並網發電,運營兩個月就產生了7萬多元的經濟效益,實現了100多戶貧困戶就地脫貧。

這是漢能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漢能)簽約的光伏扶貧項目之一,通過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可以連續25年產生穩定收益,為貧困戶創收,增加其“造血”功能。總投資410萬元的500kW光伏發電站(一期建設290kW,二期建設210kW),建成後可年發電65萬度,預計年收益63萬元,實現村集體和100多戶貧困戶就地脫貧。

靠陽光“掙錢”

“一期290kW剛剛運營兩個月,總發電度達到了7萬多度,經濟效益7萬多元,通過這種模式發展下去,到年底就能給村上103戶貧困戶分紅,相當於吃了定心丸。”永慶寺村村委會副主任左肇煒說道。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村,67歲的貧困戶於海珠自從自家屋外安裝了漢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院外轉上一圈。遠遠看去,24塊薄膜太陽能電池板晶瑩剔透,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與於海珠家40餘年屋齡的黃土坯房相比,這一新一舊反差巨大。

於海珠是文殊村6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家有7畝地,孩子在外打工,老伴兒身體有殘疾。年事已高又患氣管炎的他已愈發難以應付繁重的農活,而種地又是這個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當他第一次聽到貧困戶可以申請安裝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以增加收入時,便第一時間報名申請。光伏扶貧項目無論收入多少,都會讓這個一直處於貧困狀態的家庭喘上一口氣。

按全年平均值進行測算,安裝3千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每天可平均發電大約11.6度,年發電4264度左右。以目前嘉峪關市光伏扶貧項目上網電價每度電0.8元計算,預計每年可以給於海珠帶來3411元的收益,這對於通過耕地、低保等渠道年入不足萬元的家庭來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益。

安裝這24塊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一共花費了3萬元,但是於海珠沒有掏一分錢。嘉峪關市扶貧辦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每個貧困戶補貼15%,漢能給予貧困戶10%的優惠,由雄關富民互助合作社補貼15%,其餘60%則可辦理小額扶貧貸款,每戶貸款1.8萬元。項目前五年收益優先用於償還小額扶貧貸款,之後便全部歸貧困戶所有。

在國家級貧困縣山西省永和縣,利用漢能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推出的薄膜太陽能大棚這一農業設施,將薄膜太陽能和當地的傳統產業紅棗種植融為一體。這是國家光伏扶貧政策出台以來,全國首家將光伏與農業相結合的扶貧項目。紅棗薄膜太陽能大棚除利用頂部發電外,棚下還可開展林下經濟,提高複種指數,改變種植模式。同時,這一光伏扶貧模式還能促成優質的旅遊資源,可開展生態采摘、農家樂等旅遊項目,提高設施的附加收入。

“輸血”不如“造血”

自2014年國家出台光伏扶貧政策以來,漢能以農業扶貧、分布式電站扶貧、整村扶貧等為主要扶貧方式,與多地攜手,建立起多層麵、立體化的“薄膜發電+光伏扶貧”合作模式,形成規模效應。截至2016年末,漢能在全國12個省份近30個市縣級開展光伏扶貧,簽約項目130個,總裝機容量超過300MW,涉及戶用屋頂、村級電站、農業大棚等。預計每年可幫助近10萬貧困戶平均增收人民幣3000元。

古語說:“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麵貌,僅靠“輸血”扶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造血”功能。

漢能這種“造血式”扶貧,充分利用了農村貧困戶的屋頂資源,建設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實現了扶貧開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在幫助當地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的同時,安裝漢能的薄膜太陽能設備還可帶來良好的環保效益:每安裝25瓦薄膜太陽能產品,所減排數量,相當於在地球上多種了一棵樹。永慶寺村500kW的裝機量,相當於種了2萬棵樹。此外,還會大量減少二氧化硫、粉塵、灰渣等汙染物質的排放。

近年來,漢能通過聚焦光伏扶貧,成立專項扶貧工作組,創新推出新型扶貧模式,以農業扶貧模式、分布式電站扶貧、整村扶貧等模式為主要方式,不斷開拓薄膜太陽能扶貧市場。

考慮到光伏扶貧的市場主要在農村,且大部分光伏發電報裝客戶都是普通居民,對電氣專業知識的了解僅停留在安裝人員的簡單解釋層麵,可能在扶貧電站的後續運行存在一定風險。漢能不僅根據各個地方的屋頂狀況,加強安裝設計、技術和質量監督管理;還對貧困戶進行安全用電宣傳,對電站進行安全檢查,以保證貧困戶安全地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也十分關注光伏扶貧問題,並曾在2016年的兩會上提交了《關於提高光伏精準扶貧成效的建議》。他提出,無論哪種模式,光伏扶貧的初始建設投入都較大。以戶用光伏發電扶貧模式為例,每戶一次性投入在3萬元左右,假設給一個自然村50戶安裝,總投入就要在150萬元,其中貧困戶負擔40萬元左右。如果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貧困戶難以承擔。“希望銀監會指導金融機構出台光伏扶貧金融政策,由承建企業統一對接金融機構,解決資金缺口問題。”李河君建議。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民營企業,漢能始終將社會責任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地位。除了深度參與“光伏扶貧”外,漢能還通過提供薄膜太陽能這一清潔能源產品與服務,帶動社會低碳減排,推動全社會的綠色發展。

此外,漢能還推動了整個光伏產業的轉型升級,並且讓我國真正擁有了世界最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實現了我國太陽能核心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漢能憑借技術並購和整合,掌握了全球領先的銅銦镓硒及砷化镓等薄膜太陽能技術,還建立起技術創新研發和裝備製造體係,形成業內首屈一指的薄膜裝備產線製造及交付能力,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光伏產業升級起到了支撐和積極的帶動作用。

(原標題:預計每年可幫近10萬貧困戶平均增收3000元 靠陽光掙錢:漢能“造血式”扶貧解析)

最後更新:2017-10-21 02:48:25

  上一篇:go 四季度我國無風險利率大概率位於3.40%
  下一篇:go 美國原油期貨周五收漲0.1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