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深資本加速互聯互通 機構掘金粵港澳大灣區主題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並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該區域也有望成為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隨著相關規劃的推進,滬港深資本互聯互通持續提速,公募機構在相對弱市下加速對這一確定性主題布局。
目前,機構看好“灣區概念”的邏輯是:灣區經濟既有“超級城市”的驅動力,又是對接“一帶一路”的探索,板塊將受到“雙核驅動”。
機構調研步伐加快
對照現有的國際知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明顯特征是“豐富”。鑒於“豐富”的特征,機構對這一板塊尤其看好。在5月份,包括東莞證券、天風證券、民生證券等在內的12家券商發布20份研報表示看好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後市機會。發布報告的機構一致指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進,區域主題將會反複、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
對應到實際業績上,粵港澳大灣區相關上市公司整體資質良好。據數據顯示,在44家相關上市公司中,2017年一季度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公司有37家,占比84.09%。
值得注意的是,業績優秀也激發包括QFII、險資、券商、基金等機構對龍頭股的投資熱情。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25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紮堆調研,占比56.82%。其中,匯川技術、嶺南園林、中集集團、南山控股、廣州浪奇等公司獲得機構持續調研。
科研創新值得期待
在近期的行情中,不難發現每當A股的粵港澳概念行情啟動之日,往往就是港口、基建板塊領跑之時。在機構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融合帶來客、貨、信息三流增長預期,交運基礎設施作為重要載體,主題受益確定性強。
目前深圳、廣州、香港都在積極倡導灣區經濟。據公開報道,在大型基礎設施布局上,三地可從大灣區整體考慮共享共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創新高地的打造,都將成為反複發酵的板塊。
多數機構指出,“灣區經濟”從現階段看來,率先提振的是港口、物流、基建等基礎性設施板塊,但其實真正值得期待的則是大灣區內科技創新產生的碰撞。在調研中,機構發現,廣州、深圳的科研產業潛力巨大。
公開報道顯示,廣州市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的超算資源已經開放給香港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申請使用,香港的大學也希望使用國家級的高性能計算和雲超算平台進行科研項目,這也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優勢互補的反映。
與此同時,深圳有產業基礎,一些高精尖企業,尤其是像華為、騰訊這樣一係列大企業,也在設法通過香港,尋求更大的展示平台。機構指出,隨著互聯互通全範圍提升,現代服務業以及產業升級中的先進製造業將成為持續受益板塊。
最後更新:2017-06-18 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