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28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6


豐產疊加豆粕脹庫壓榨企業 期現貨並行謀出路

“現在每壓榨一噸大豆,油廠基本上都會虧損50-100元不等,而且這種狀況在今年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在談到當前企業經營情況時,多家壓榨企業相關負責人無奈地表示。

與當前盛夏酷暑不同的是,今年5月份以來,油廠出現了大麵積的虧損情況,不少壓榨企業經營甚至陷入了“囚徒困境”。除了油廠,8月5日,在由南華期貨主辦、大連商品交易所支持的“渤海油輪”油脂油料高端論壇上,多位來自貿易商以及下遊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當前企業經營比較困難。

那麼,何種原因導致國內壓榨產業鏈企業經營遭遇困難呢?麵對當前的困境,油廠又該如何應對?貿易商、下遊企業又該如何調整采購、備貨節奏?

困境中掙紮

“最近,看到經銷商的時候,他們總是低著頭。”某糧油壓榨企業負責人在談到最近見到的下遊貿易商時的情況時表示,這種情況也不是他們油廠樂意看到的,但當前油廠自身壓榨出現了虧損,企業經營也麵臨一定的風險,暫時無暇關照這些有合作的貿易商、下遊企業了。

當前,國內壓榨企業普遍出現虧損情況。“現在,油廠每壓榨一噸大豆大概會虧損50-100元不等,這種情況已經從5月份持續到現在。”國內某大型糧油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豆粕走貨緩慢,庫存高企,很多油廠出現豆粕脹庫的情況,因此不得不被迫停產所致,因此油廠開機率也出現回落。

“盡管近幾日油廠壓榨利潤出現走好跡象,但依然不足以彌補油廠的虧損。”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對來說,今年初壓榨企業也過了一段“好日子”。“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國內壓榨企業利潤水平整體比較客觀,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期間,油廠每噸壓榨甚至能賺到200多元,這種高利潤也是比較少見的情況。”某華北地區油廠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利潤的趨勢下,油廠紛紛加大馬力生產,造成豆粕庫存高企,但二季度以來,因下遊需求並未出現顯著增長,因此油廠出現較為嚴重的脹庫現象。

“有些油廠甚至把工廠變成了倉儲和庫存。”有業內人士稱。

“我們油廠的資源條件比較好,倉庫一般存放4萬噸的貨,現在都堆到4萬7千噸了,甚至連‘耗子洞’都填滿了。”有天津地區糧油壓榨企業負責人在說到豆粕脹庫的時候調侃道。

不少經銷商、下遊企業表示,當前,下遊需求並無實質性好轉,油廠豆粕脹庫現象仍在持續,鑒於這種情況,他們也會謹慎地選擇提貨量,采用逢低隨用隨采方式。不過,由於此前與油廠簽訂過基差合同,買家大多執行此前的未執行合同,油廠在虧損的情況下,會以各種手段催促他們提貨。

大豆豐產豆粕脹庫

何種因素導致當前國內壓榨行業不景氣呢?

首先,從全球大豆產量方麵來看,2016/2017年度,南北美洲相繼實現大豐收,累計增產12.3%,其中美豆產量1.17億噸,巴西1.14億噸,阿根廷5780萬噸。同時,2017/2018年度美國大豆播種麵積大幅增加,盡管趨勢單產僅為48蒲式耳/英畝,但期末庫存仍將到達4.6億蒲式耳。

在南美大豆豐產的同時,2017年我國大豆播種麵積亦出現大幅增加。“政策引導和種植收益好轉是導致我國大豆種植麵積出現觸底回升的原因。”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分析師王遼衛表示,種子銷售情況也表明今年黑龍江等產區大豆播種麵積大幅增加。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大豆平均單產僅為美國的52%,成本遠高於美國大豆,在壓榨領域競爭優勢全無,但也表明單產提高空間很大,產量發展還有機會。

在產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市場需求也出現了顯著增長,特別是中國,去年進口了8300萬噸的大豆,而這一年的市場需求也增加了將近1000萬噸。“現在全球大豆市場整體麵臨的是大供給和大需求的現狀。”王遼衛表示。

根據天下糧倉數據顯示,因7月1日以來稅率下調,部分6月末到港船隻延期至7月到港,7月國內各個港口進口大豆到港共計145船923萬噸,高於6月份854萬噸的到港量,較去年同期增幅18.95%。不過,由於壓榨利潤下滑,部分船期推遲,預計8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量會有所下滑,預期到港量810萬噸。

其次,下遊豆粕方麵,一般來說,豆粕主要用以生豬飼養、禽類、水產魚類等。數據顯示,當前,全國主要油廠豆粕庫存為125萬噸,與此前一周基本持平,較上月同期的107萬噸增加16.8%,較上年同期的97萬噸增加28.9%,較過去三年均值的98萬噸增加27.6%。業內人士表示,8月中上旬,豆粕庫存可能會繼續保持高位。

“目前,豆粕在飼料中的添加比例已經到極致,未來隨著養殖收益及玉米豆粕比價的改變,添加比例有望下滑,對雜粕替代效應也在減少,未來消費的增幅主要來自養殖自身的需求增加。”王遼衛表示。

那麼,後期進口是否還會增加呢?“關鍵還要看後期壓榨利潤。”王遼衛表示,盡管前幾個月國內大豆到港較大,而國內的壓榨量基本維持在170-190萬噸,因此目前來看,大豆+豆粕供應壓力依然較大。

值得欣喜的是,“5-7月份進口大豆集中到港的壓力即將過去,行業已經步入最差時段的後半程,預計後市豆粕基差走勢將趨於堅挺。”王遼衛表示。

期現貨“兩條腿”並行

對於當前的市場現狀,壓榨產業鏈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針對下遊企業,禾豐集團相關負責人建議,傾向於選擇基差模式鎖定遠期的合同。除環保和其他因素外,一般庫存會維持在7天左右的水平。如果買不到基差模式的合同交易的話,也會考慮用遠月合同的“一口價”定價模式,但這種方式會動用較大的資金量,平時用得比較少一些。

針對油廠的豆粕銷售壓力,霸州路易達孚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要搞清楚油廠豆粕高庫存壓力產生的原因。一方麵,庫存高企說明油廠出現賣不動情況,因此可以選擇降價售賣。另一方麵,油廠合同已提前賣掉,但由於下遊企業未能執行,造成提貨速度放緩,這也就是當前幾乎所有油廠正在遭遇的問題。麵對這樣的問題,油廠的下策是選擇各種方式,促使下遊企業盡早提貨,但並不提倡這種方式。而另一個較好的辦法是該怎麼去預防合同賣出執行不了的問題。

“從這些年我的經驗來看,目前至少有兩種可用的辦法。”霸州路易達孚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種是分散合同,首先不能把所有的合同集中在某一人或者少數人手上,最好是平均分散一些,在客戶結構上要保證有一些或者一定比例的飼料廠客戶。由於飼料的使用是比較平穩的,每天的用量相對比較固定,如果油廠的合同一部分能夠給這些飼料廠,去保證它日常穩定使用的話,相信這一部分合同應該可以進行有序地執行。而且飼料廠對於價格的波動沒有那麼敏感,即使是豆粕價格下跌了,也有其他方式能夠消化掉。另一種是預防,在銷售之前盡量地賣給那些信譽好、執行力強的客戶,盡量避免每年都會出現的訂好合同不執行的情況。

不過,客觀地說,基於年度的銷售計劃以及對市場風險的對衝,不少油廠會提前銷售遠期的基差合同,以提前鎖定自己的利潤。而經銷商、下遊企業也會根據自身的需要,提早幾個月與油廠簽訂基差合同。“要是經銷商、下遊企業都不執行合同的話,雖然油廠會收到一定的違約款,但相比合同違約,仍會麵臨很大的虧損風險,因此油廠催促經銷商、下遊企業提貨是比較正常的情況。相對來說,經銷商、下遊企業因為已經提前簽訂了合同,就應該承擔合同履約的責任。”有壓榨行業人士分析道。

“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可能也反映出市場正逐步向理性階段過渡。”上述糧油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油廠的競爭模式,或者說整個壓榨行業的競爭核心已經發生變化了。隨著融資豆的退出市場,現在國內油廠相對來說是越來越理性了,基本上是依靠壓榨利潤來調整進口節奏。當前,全行業仍是1.5億噸的產能水平,在壓榨利潤可觀的階段,油廠的開工率甚至可以達到60%-70%,相反,開工率則會降至50%。

從衍生品市場來看,南華期貨的農產品研發總監何琳表示,除了可以選擇使用期貨參與套期保值外,油廠可以選擇使用場內豆粕期權,來規避現貨市場上的豆粕價格下跌風險。期權交易不僅成本可控、可預測的,而且采購的價格成本也可事先計算出來。此外,還可做事件型預判,比如在預判8月USDA(美國農業部)供需報告數據之後,可以用一定的資金做期權是進行看漲或看跌期權。現在雖然場內有限倉要求,存在流動性方麵的問題,尚不能完全滿足大體量的市場需求。但後期,隨著交易所逐步放開入場的門檻,有更多企業參與進來的話,就會把市場做活做大。

“從油脂油料產業鏈角度來看,整個壓榨行業已經進入到越來越精細化的競爭階段。”有油廠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上遊油廠方麵,不僅要拚盤麵的壓榨利潤,還要拚套期保值水平、采購水平,以及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判斷。貿易商和下遊企業方麵,從2014年開始,逐步改變以往的單邊交易模式,開始接受基差交易,通過自己對市場或者對基差的判斷,將風險嫁接到期貨市場,從而去認識、理解市場,賺取利潤。

(原標題:壓榨一噸大豆虧損50-100元)

最後更新:2017-08-07 08:54:10

  上一篇:go 五大城市群構建長江產業發展軸
  下一篇:go 能源係國企迎整合重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