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股權激勵在承諾期最後一周“停擺”
距“2017年6月30日前提出激勵預案”這個披露已久的承諾期限僅剩一周,上周六,燕京啤酒突然公告稱:“公司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現因政策原因,股權激勵的承諾無法履行。”
十年無果
6月24日,燕京啤酒發布《關於股權激勵承諾事宜的公告》,簡單概述了此事的前因後果。至此,市場突然發現,從公司控股股東提出股權激勵承諾之時算起,已經十多年過去了。
據披露,燕京啤酒控股股東北京燕京啤酒投資有限公司2006年3月31日承諾:在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之後,將積極推進公司業務骨幹和管理層激勵計劃。至2014年,據相關規定,公司進一步明確將於2017年6月30日前提出股權激勵預案。
而就在6月24日,公司披露的公告則表示,根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關於規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製度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相關規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需滿足特定條件並獲得相關監管部門同意。目前,相關政策尚未出台,根據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4號——上市公司實際控製人、股東、關聯方、收購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諾及履行》的規定:“因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變化、自然災害等自身無法控製的客觀原因導致承諾無法履行或無法按期履行的,承諾相關方應及時披露相關信息”,公司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現因政策原因,股權激勵的承諾無法履行。
這讓市場感到有點突然,因為就在今年4月27日燕京啤酒披露的2017年一季報中,公司雖然透露了“因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公司尚未具備實施業務骨幹和管理層激勵計劃的條件”,但仍然明確表示“2017年6月30日前提出激勵預案”。當時公司還表示,將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積極籌備激勵的前期工作。這說明公司相關股權激勵工作至少在4月份仍處於“積極籌備前期工作”的狀態中。
記者查閱發現,燕京啤酒首次確定股權激勵具體承諾期限,是在2014年6月28日發布的《關於公司及相關主體承諾履行進展情況的公告》中,燕京啤酒首次明確了三年內提出激勵預案,算下來正好是2017年6月30日前提出激勵預案。此後,公司至2017年4月27日,均保持了這一承諾期限。而在此之前,公司在“承諾期限”一欄裏的表述是“履行相關審批程序後實施”,並無具體時間段。
曾被期待
記者注意到,自燕京啤酒提出“最遲2017年”實施股權激勵後,其混改就備受市場期待,能夠與此搭上關係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市場冠以“為改革布局”的猜想。例如,2015年5月,被認為是燕京啤酒靈魂人物的李福成卸任燕京啤酒集團董事長職務,但繼續擔任燕京啤酒的董事長。2015年8月,公司連續推遲換屆,李福成續任燕京啤酒董事長。這些人事安排,都曾讓市場浮想聯翩。
至2016年8月10日,《北京市國資委國有經濟“十三五”發展規劃》發布。根據規劃,2020年底,80%以上的北京市屬國有資本將集中到公共服務、基建、民生、戰略性產業等領域。規劃還提出,打造10至15家國內行業領先、實力強、規模大、品牌好的上市公司,每家競爭類企業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突出深化改革,推進企業改製上市。而在行業內,燕京啤酒是國內啤酒五強企業中唯一沒有外資啤酒巨頭背景的企業,這更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這種關注甚至還是投資機構真金白銀的參與。燕京啤酒2016年半年報顯示,王亞偉旗下的“昀灃係”有兩隻產品進入了燕京啤酒前十大股東榜。市場認為,王亞偉彼時在加倉混改概念股。隻是,當年三季度,王亞偉就退出了前十大股東榜。
新動作?
然而,“混改”尚未到來,“換帥”還是來了。
今年6月10日,燕京啤酒公告,公司董事會選舉趙曉東為公司董事長,同時,聘任趙曉東為公司總經理。至此,在燕京啤酒集團37載的曆程中,伴隨企業走過34年風雨的靈魂人物李福成正式卸任。
顯然,經過此次換帥,燕京啤酒的管理團隊實現了年輕化。資料顯示,李福成出生於1954年9月,現年63歲;趙曉東出生於1972年,現年45歲。
與此同時,近幾年燕京啤酒也經曆著行業大考: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燕京啤酒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5.04億元、125.38億元、115.73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7.26億元、5.88億元、3.12億元。這雖然與行業大環境整體放緩有一定關係,但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仍能在2016年保持一定增速,還是顯示出燕京啤酒的窘境。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燕京啤酒在承諾期限即將到來的最後一周前宣布,公司股權激勵承諾因政策原因無法履行,這無論在啤酒行業內還是在資本市場上,都更加令人關注。
(原標題:燕京啤酒股權激勵在承諾期最後一周“停擺”)
最後更新:2017-06-27 04: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