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價值獨角獸第三名估值超3100億,小米:守得雲開見月明!
企創網:CB Insights近日發布全球最具價值的197家私營(未公開上市)科技創業公司榜單,這些公司都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所謂“獨角獸”公司。這些公司的總估值約為6790億美元,已募集資金總額達1420億美元左右。美國打車軟件巨頭優步(Uber)是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創業公司,估值達680億美元。中國共有49家企業上榜。滴滴出行全球排名第二,估值達500億美元;小米排名第三,估值達46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129億元)。
榜單上有15家“十角獸”公司,即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其中6家是中國公司。他們的排名依次為:優步、滴滴出行、小米、Airbnb(290億美元)、Palantir(200億美元)、陸金所(185億美元)、美團網(180億美元)、WeWork(169億美元)、SpaceX(120億美元)、Pinterest(110億美元)、今日頭條(110億美元)、Flipkart(100億美元)、DropBox(100億美元)、 Infor(100億美元)、大疆創新(100億美元)。(以上資料收集於新浪科技)
榜單詳情
開篇點題——小米科技,是企創網近十年來最為看好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這種看好,不僅僅是在小米科技如日中天,手機銷售量傲視全國,一眾媒體跟風鼓吹時;同樣在小米科技遭遇手機銷售量下滑,部分媒體落井下石不斷唱衰時。作為深度觀察財經商業專業媒體和小微創業企業服務平台,企創網認為小米科技是當下初創企業最值得學習和參考的對象。
小米科技,應該說是企創網近十年內,看到的幾乎沒有明顯短板的唯一一家創業公司。沒有短板,這對於一家創業項目或者創業公司到底有多難,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當下很多非常成功的企業,其實是沒有太多值得參考和學習的必要,因為它們中的多數,成功所憑借的是特殊時代下大環境和背景資源優勢,但他們從來不會拿到台麵上來說,導致很多單純的創業者認為它們的成功如此簡單,可以複製,最後在模仿的道路上摔得頭破血流。
而小米科技的成功,卻從多個緯度給予了後來創業者以近乎“教科書”級別的啟發。這些緯度包括:行業時勢、團隊建設、文化價值觀、商業模式、營銷推廣。事實上,可以從小米科技身上學習到的東西當然遠不止以上這些,但是受限於篇幅和時間,本文暫且就選取以上五種企創網認為最核心,也是對創業團隊最重要的因素進行逐一抽絲剝繭。帶你了解小米科技自創辦至今這七年時間裏,是如何做到守得雲開見月明的。
一、行業時勢:90%的人,都誤解了小米雷軍“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這句話。
在目前中國互聯網圈中的頂級大佬中,雷軍並不是語錄最多的人,這點和百度的李彥宏和騰訊的馬化騰有幾分相似之處。相比打開網頁,四處都是阿裏馬雲真真假假的經典雞湯語錄,雷軍為數不多能夠為人所熟知的語錄,“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這一句,絕對算得上流傳最廣的。但是非常不幸,這句話一般都被一些媒體當作調侃和抹黑雷軍的反麵素材。於是黑得時間久了,白的也逐漸變黑了。
我不知道讀者中有多少人是喜歡圍棋這一運動的,在不久前阿爾法狗與人類圍棋選手排名第一的柯潔進行的終極人機大戰中,人類選手最終以零比三的成績全麵敗北。但是,如果關心這則新聞的朋友就會發現,圍棋,可以說是當今棋類運動中難度最高、變化方式最多的項目。恰好,雷軍也是圍棋的資深愛好者。
我之所以提到這一點,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在圍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斷時勢的大局觀。大勢已去這句話,在圍棋中是非常常見的失敗方式。雷軍在帶領金山完成上市之後,曾經一度從職場中隱退,開始了為期幾年的投資人生涯。就網上的一些采訪資料我們不難發現,雷軍對於自己過去十年的職場生涯並不滿意,因為他竭盡全力在軟件業巨頭金山的拚搏,竟然輕鬆就被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遠遠超越。
雷軍困惑過,也迷茫過,但是聰明如他,很快便參悟了其中的奧秘:是時機不對。對於他職場的黃金十年,軟件業已經是逐步走向了衰落,而互聯網行業卻是方興未艾。在一個夕陽行業裏哪怕你能力再強,工作再努力,最後結果也隻能是事倍功半,令人歎息。但是,明白了這一點的雷軍也發現,互聯網的紅利期也已經結束了,BAT的觸角已經遍布互聯網的各個版塊。
當時很多企業想要模仿BAT,以BAT的方法試圖去打敗BAT,結果是怎樣,想必現在依舊在用著BAT各種服務的網友們,不難想到。而雷軍則一直蓄勢待發,直到找到了繼互聯網後又一個足夠大市場空間的新興產業——移動互聯網。2010年,正好是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全麵普及的節點,而當時有實力的智能手機廠商,還僅限於世界級的蘋果、三星等企業。
認準了方向,雷軍快速開始了小米這個創業項目。這個方向是否正確,站在現在這個時間,我們隻能感歎於雷軍的遠見和魄力。“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的本質,是把握時勢,乘勢而起,事半功倍。這樣的必要前提是,一是風口必須是確切存在的,二是本身實力一定足夠強。而浮躁的中國創業圈,遍地都是偽需求、偽風口,以及本身就是豬,還把投資機構和消費者也當豬的切切實實的蠢豬。這樣的豬,不死實在是對不起觀眾。
二、團隊建設:80%的初創企業,不是死在敵人手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裏。
企創網分析研究過百餘家的失敗企業,發現其中失敗的核心因素,絕大多數都在團隊內部而非外部。而初創企業這一點就尤為明顯,因合夥人之間意見不合,拉幫結派,勾心鬥角最終導致企業分崩離析的,不勝枚舉。
作為已到不惑之年的小米雷軍而言,自然不可能不清楚想要做一家世界級別的公司,需要怎樣的創業團隊。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米團隊雷軍之外的七位聯合創始人(資料來自百度百科詞條):
林斌,199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學位。1992在美國Drexel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1995年至2006年曆任微軟公司主任工程師、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開發經理、微軟亞洲工程 院工程總監等職務。先後參與了包括 Windows Vista、 IE8等產品的研發工作。2006年底加入穀歌,任穀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穀歌全球工程總監。全權負責穀歌中國移動搜索與Android本地化應用的團隊組建及工程研發工作。
黎萬強,2010年聯合創辦小米公司,並先後主管MIUI、小米網及小米市場、小米影業等業務,在軟硬件產品設計、研發,和市場營銷、創意等領域均有傑出表現,“手機控”、“F碼”、“米粉節”等網絡、微博熱門詞的創造者。黎萬強於2000年加入金山軟件,並創辦金山軟件設計中心,曆任金山軟件設計中心設計總監,互聯網內容總監,金山詞霸總經理等職務。在金山期間,參與了金山毒霸、金山詞霸、WPS Office等多個知名軟件項目的設計與開發,是國內最早的人機交互界麵設計專家及領軍人物,開創了中國軟件與互聯網人機交互應用新局麵。
周光平,1991年獲得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周光平博士曾是摩托羅拉最暢銷機型“明”的硬件研發負責人。1995年加入摩托羅拉總部, 擔任核心專家工程師。1999年回國協助創辦摩托中國的研發中心。曾任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摩托羅拉個人通訊事業部研發中心總工程師及硬件部總監、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通信專利委員會副主席、摩托羅拉亞太區手機質量副主席。
黃江吉,小米路由器和雲服務業務負責人。 黃江吉畢業於世界知名的普渡大學,1997年至2010年就職於微軟公司,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先後負責微軟商務服務器高性能數據分析係統、B2B係統Biztalk自動物流分布係統,微軟中國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 7多媒體、瀏覽器、即時通訊等項目研發。
洪鋒,洪鋒是MIUI產品負責人。 洪鋒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後取得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創立小米之前,洪鋒在穀歌和Siebel擔任了一係列產品和工程主管工作。主導或參與了穀歌音樂、穀歌拚音輸入法,穀歌日曆、穀歌3D街景等項目。
王川,負責小米盒子及小米電視相關業務。 1993年,王川自北京科技大學以計算機碩士學位畢業,隨後於1997年創立了雷石科技,並將其發展為中國最大的影音娛樂設備公司。在2010年,王川於北京創立多看科技,並擔任CEO一職。2012年,王川加入小米科技,擔任聯合創始人及副總裁。
劉德,負責小米手機的工業設計和小米生態鏈業務。 劉德畢業於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獲得工業設計碩士學位。曾創辦了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係,並擔任係主任。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建校80多年來,隻有20多位中國畢業生,劉德是其中之一。
小創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聯合創始人隊伍做何感想,小創自己的感受,第一是豪華,第二是專業。關於豪華,是說小米的七位聯合創始人履曆,無一不是非常亮眼的。換句話說,這七個人全部都是非常難得的業內人才。而雷軍能夠把這七個人匯聚到一起,並且時至如今依舊團隊穩定,沒有出現分崩離析,可見團隊管理能力之出色。關於專業,這可能比豪華更為重要,因為之前也曾有過大集團開設新項目時,由於財大氣粗,所以重金吸引來一票名聲在外的高管。但是,這些高管卻未必是所要做事情合適的專業人才。
上麵這張圖,其實是早期的小米核心業務了,當時小米還未進入生態鏈構建階段,核心產品就是小米手機,以及手機之上的MIUI和米聊。時至如今,小米手機和MIUI已經是為小米生態鏈立下赫赫戰功的戰將。而米聊,非常遺憾,由於騰訊在發現移動互聯網浪潮來臨第一時間推出微信後,在社交基因無比強大的騰訊集團壓迫下,隻能逐漸被當作非核心產品來運作了。
關於小米的團隊,由於崗位的原因,對於其中技術性的人才這裏不多做分析。但是互聯網圈內所有做市場相關行業的朋友,小創個人認為黎萬強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學習的一個對象。黎萬強本身並非市場出身,而是產品出身,但是小米的市場營銷工作,行內人無一敢否認其強大。關於這點,在接下來的“營銷推廣”部分,還會單獨進行說明。
三、文化價值觀:雷軍與小米的夢想與價值觀——知君者,謂君心憂;不知君者,謂君何求?
如果我們把時間退回到七年前的2010年的話,換位思考,站在當時雷軍的位置上,有多少人會選擇傾其所有,重新創業呢?
那一年的雷軍剛過四十歲,但是卻早已完成了多少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完成的目標——財務自由。雷軍的財務自由是真正的財務自由,絕非那些萬一樓市、股市略有風吹草動,一夜之間就會返貧的那種偽財務自由。
頂著武漢大學學霸光環畢業的雷軍,先是在金山奮鬥了將近十年,用一生中最為寶貴的十年,幫助金山成功上市,並且實現了財務自由。卸任金山總經理的雷軍,把精力轉入天使投資行業,期間投資的項目包括卓越網、逍遙網、尚品網、樂訊社區、UC優視 、多玩遊戲網(歡聚時代)、拉卡拉、凡客誠品、樂淘、可牛、好大夫。其中不乏非常成功的企業一步步完成上市,至此,雷軍的身價百億,說實現財務自由絕對是自謙的表現。
雷軍是程序員出身,又是行業內有名的勞模,金山當時選擇的行業又是非常勞心勞神的軟件業,可想而知雷軍在金山的十年,是何等的傾盡全力。雷軍之所以在金山上市後選擇卸任總經理,之後也並未馬上就進入任何一家公司,毫無疑問是想好好休息一下。
熟悉商業的朋友不難理解,從資本市場裏賺錢的速度,要遠比任何實業都來得快,來得狠。如果說實體行業是冷兵器時代的盈利方式的話,那麼資本市場就是核武器級別的盈利。關於這點,如果難以理解的朋友,可以想想先前在資本市場不斷掀起風波的寶能姚振華、樂視賈躍亭,甚至藝人趙薇,無一例外都是操縱資本市場的個中高手。
四十歲,百億身家,瀟灑自在,雷軍完全可以就此隱退江湖,過上無比快活的生活。那麼為什麼還要再回來,而且是選擇變化最快的互聯網行業,又是選擇互聯網行業中較重的自主生產產品模式?作為行業老兵,BAT的輕模式,賺快錢的輕鬆,聰明如雷軍不可能不知道。更關鍵的是,創業就意味著失敗永遠是大概率事件,已經功成名就的雷軍,何必要與自己的名聲過不去?
我們排除了上麵一條中提到的行業時勢和雷軍想要創辦一家世界級別工作的個人夢想,如果站到更高層次的企業價值觀層麵,就會發現,無論雷軍還是小米,骨子裏都凝聚著一股產業報國的宏大理想。中國製造這個口號,中國喊了幾十年,目前能夠叫的上來的進步,主要集中在航天、高鐵等一眾國家級別的高端製造上。而涉及民用的高端製造業,中國依舊遠遠落後歐美國家,甚至是鄰居日韓。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到日本搶馬桶蓋事件,就是鐵的證明。
就拿小米最為人熟知的手機產品而言,在小米出現之前,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可以說是完全為國外品牌壟斷的。蘋果、三星兩大巨頭橫掃中國市場,手機品牌別說像現在這樣高達百分之幾十的市場占有率了,當時就連零頭都沒有。小米的橫空出世,高性價,強易用性,迅速拉動了整個行業格局的商業思維和模式進化,並且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國產手機品牌大崛起的盛況。
對此,總有些詭辯者咬死一個悖論:小米不這麼做的話,遲早還會有別的公司也會這麼做的。是啊,這句話聽上去一點毛病也沒有,但是,為什麼做的人恰恰是雷軍,是小米,而不是你呢?改變中國,是靠嘴炮,還是靠行動?
時間推進到2017年,當我們再次打開小米商城官網時,我們無疑會為其琳琅滿目的商品所震撼。七年時間,小米從一個MIUI手機係統ROM做起,一步步做成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國貨中國製造品牌。並且,小米涉足的每一個行業,都對固有的行業格局造成了相應的正麵推動。就拿電源插板這一並不算多大的行業來說,在小米進軍該行業之前,行業老大公牛已經不知多少年如一日,從外觀到技術沒有進行過升級換代了。這樣的態度和潛力,你能想象依靠它去改變中國製造,甚至打贏國際市場嗎?
四、商業模式:在當今創業圈浮躁無比的大環境下, 99%的“商業模式創新”都是假的,但小米是那稀有的1%。
中國人是極端喜歡玩概念,玩模式的。關於這點,如果有不太理解的,可以參觀一下樂視的賈躍亭,其開創的PPT創業模式,堪稱再度刷新了國人玩概念的尺度。在創業圈,一度出現一種極為反常的怪狀:一些偽創業者本身不專注於創業項目,而把重心全部瞄準了投資機構,依靠虛構、偽造、欺騙投資人,騙取投資,然後項目自然是不了了之。並且還有了一種很不要臉的模式,叫做TO VC。
時間推進到現在,其實已經很多年未有堪稱技術革命性的創新誕生了。至於互聯網,自開創至今也已經數十年,早不是什麼新科技和新創新了。於是比較靠譜的創新,大多是在既有的行業基礎上,進行微創新。所以企創網經常說一句話,在當今創業圈浮躁無比的大環境下,99%的“商業模式創新”都是假的。比如像之前炒得火熱的O2O團購,這樣的線上下單線下取貨,原本就是互聯網最基本的生活應用罷了,哪裏值得大書特書?千團大戰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行業內做的最好的新美大(美團+大眾點評),在綜合實力上也遠不能和傳統的BAT巨頭相提並論。
而近十年來如果說互聯網行業真正有什麼算得上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的話,其一就是小米的生態鏈模式,其二則是共享單車的共享模式。隻不過相比而言,小米的生態鏈模式顯然耗資巨大,門檻很高,於是現階段的市場行情,就是資本裹挾下一窩蜂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大亂戰,赤橙黃綠青藍紫,顏色已經不夠共享單車企業使用了。
入股但不控股;分享品牌、渠道;共用打法、價值觀;通過移動互聯網鏈接。這四點,是小米生態鏈模式的最核心要素:
入股不控股:毫無疑問,判斷一個商業模式的成功與否,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是否存在可持續的營利性。為什麼太多太多想要做大而全的集團企業,最後的結果都是死在大公司病上呢?原因無非兩點,第一是大品牌子公司背靠大樹好乘涼,沒有任何鬥誌和創新意願;第二是外行瞎指揮內行,戰略戰術一團糟。而小米生態鏈的入股不控股,其實就是當下階段最好的解決方案:首先不直接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不迷信花大錢收購一票高管就能成功的癡心妄想,而是找到領域內一家專業的優秀團隊入股,但又同時做到不控股,把利益留作團隊持續創新的動力。
分享品牌、渠道:小米前期通過高易用的MIUI係統和高性價比的小米手機爭取來高知名度後,緊接著就是對小米品牌和對應電商渠道的構建,最後完整地推出了小米商城及主流第三方平台入駐。至此為止,小米的品牌和渠道強勢完成,後續無論生態鏈企業推出怎樣的產品,通過小米的品牌和渠道,都可以迅速完成初創品牌最為艱難的市場推廣階段,直接進入量產。
共用打法、價值觀:毫無疑問,小米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其特有的產品價值觀,二是移動互聯網下的智能互聯。這裏我們先說第一種,傳統的生產製造企業,往往是進入一個領域後,開始不斷擴張品類,代表性的就是服裝品牌,站穩腳跟後,就開始把能生產的品類全部生產,挖掘市場空間。但是這樣一來,無疑是不斷分散專注力,在任何一個子品類上都無法持續創新,做到最好。而我們仔細觀察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就會發現小米生態鏈的產品觀非常相似,從外觀設計,到定位定價,再到精專的產品數量,無一不是在嚴格執行小米的打法和價值觀。
通過移動互聯網互聯:從小米創辦的第一天開始,移動互聯網就是小米科技名稱中“科技”的最大意義,也是其最大價值。為什麼小米願意把旗下的手機產品作為核心產品,銷量如此巨大,但卻定位如此之低,甚至於可以幾乎不在這項業務上盈利?核心因素,就是因為小米手機,才是小米生態鏈未來成百上千款智能設備的核心樞紐。通過手機的APP,消費者隻需要輕輕一點,就可以遠程、實時、智能操控所有智能設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小米的商業野心,可想而知。
五、營銷推廣:粉絲營銷、口碑營銷、新媒體營銷…這些營銷方式小米不是創造者,卻是近十年來最佳使用者
作為當下如日中天的手機品牌蘋果,顯然並不是手機這一產品的發明者。同樣,在粉絲營銷、口碑營銷、新媒體營銷上非常強悍的小米,也並非這一係列營銷手法的發明者。但是毫無疑問,無論是蘋果還是小米,都是毫無疑問的最佳使用者。
營銷推廣是非常廣闊的一個領域,所以我們不可能把小米在營銷上的所有手法都介紹一個遍。如果關注微博營銷的小夥伴,想必對於杜蕾斯的曆次文案營銷手法之高明不會陌生。但是,在國內廠商中,能夠把微博、QQ空間等新媒體營銷玩得最好的,絕對有小米的一席之地。這一點,大家可以到小米的官方微博去參觀,去學習。
在針對年輕人的針對性營銷中,小米可謂是不遺餘力。無論是之前紅米請來的吳秀波、劉詩詩、劉昊然三位代言人,還是小米近期在熱門網絡綜藝《奇葩說》上投放的廣告,無疑都是小米不斷開拓創新其營銷渠道和方式的表現。相比以OPPO、VIVO為代表的砸大錢做電視廣告,小米顯然更傾向於更精準、更有效率的投放方式。
另外,這裏我是要特別提一下雷軍。作為小米的創始人,從不少的消費者眼中,小米就是等同於雷軍的。而雷軍現在在各個社交平台上巨大粉絲數量,都證明了雷軍是當之無愧的網紅企業家。在直播最紅的那段時間,雷軍還曾親自嚐試過網絡直播,向網友介紹小米的全新產品。可以想象,一個身家數百億的頂尖成功企業家,願意接受和嚐試通過直播平台與千萬粉絲和水軍直接溝通,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的企業圈是非常不多見的。
作為綜合性企業服務平台,企業谘詢培訓也是企創網經常為一些初創型小微企業進行的一項服務。而小米,則是小創經常在培訓過程中,用來向創業者和創業企業進行分析剖析案例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創業者能夠理解並且嚐試學習小米的一些經驗和技巧;而有些創業者則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懂。
對於這樣的創業者,其實小創也非常無可奈何。因為中國當下的商業大環境,變化速度非常之快,而互聯網行業又是所有行業中變化最快的。作為從業者,小創幾乎每天都要花上起碼數小時去了解和學習行業最新發生的變化和創新的方法,但饒是如此依舊會感到壓力很大。我不知道如果早早就放棄了對新鮮事物學習的一些創業者,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如何保持活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中國經濟全麵放緩,進入一個全新的周期後,各行各業的競爭不是在放緩,而是在增加。每一天,各個行業都在闖入新入局者,它們充滿活力,他們野心勃勃,他們渴望通過創新來改變既有的一些落後現狀。作為先入場者,如何保證自己的領先優勢,如何確保自己不被出局,才是重中之重。
最後更新:2017-06-07 09: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