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6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6


微信群內索紅包:官員“小節”為何被輿論揪住不放?

近日,網友爆料山西省政協辦公廳某公務員生日時,在微信群內向公務員考試培訓班學員索要祝福和紅包,並稱“沒腦子的趕緊退群”,引發輿論關注。雖然當事人事後回應“係酒後失言”,也得到了相應的處分,然而,圍繞這起事件的爭議卻並未平息,“官員微腐敗”“腐敗新變種”“幹部從政品德”等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

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數據,自8月5日輿情發酵至8月11日,相關新聞資訊達1024篇,微博115條,微信596條,論壇貼文67篇,報刊報道57篇,博客貼文24篇。其中,8月7日的相關報道最為集中,形成了輿論高潮。

圖1:相關新聞統計(8.5—8.11)

圖2:相關新聞報道走勢(8.5—8.11)

畸形價值觀誘發“微腐敗”

目前,部分官員有著“收個微信紅包隻是小事情”“一點點錢不算貪汙”的心態,殊不知正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了失足。《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都有此類規定,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為本人或者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在公務活動或者工作中接受禮金、各種有價證券、支付憑證”。輿論唿籲官員幹部嚴於律己、守住底線,清醒認識到腐敗沒有大小、形式之分。隻要是涉及到貪汙,“蒼蠅之腐”也照樣要受懲罰。

官員輿情回應能力有待提升

在這起輿情事件中,“酒後失言”是最受網民關注的焦點。涉事官員刑某回應媒體,索要紅包行為“係酒後失言”,網民表示“是‘酒後吐真言’才對吧!”“喝醉了還能發消息要紅包,不愧是幹部啊。”雖然是否醉酒未有定論,然而涉事官員應對輿情時能力的缺失可見一斑。輿論危機發生後,涉事官員刑某雖然通過媒體回應了外界質疑,然而“酒後失言”“開培訓班隻是公益活動”等話語,讓公眾認為其態度敷衍。事件爆料者“蕉門客”對媒體表示,他將微博發出後,已經有人找到他希望他刪除微博,同時可以給點“煙錢”。必要的反思與公開道歉的缺位,讓涉事官員刑某留下了缺乏真誠、沒有悔改之意的公眾印象,導致輿論不滿頻發。

刑某雖已被要求立即退還微信紅包並作出深刻檢查,然而通告稱“此事機關紀檢部門還在進一步核查中,待查清後依紀依規作出處理”,據目前媒體報道情況來看,仍然沒有後續。8月6日,有媒體記者致電山西省紀委,值班工作人員表示,對此信息不太了解,待了解清楚後,會有相關部門予以回應。這也讓部分網民質疑相關部門處理速度較慢。輿論認為,“進一步核查”不能一直在路上,政府部門應盡快查清事實,給予涉事人應有的處罰,“微腐敗”同樣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輿論唿籲精準反腐

輿論認為,十八大以來,反腐日漸常態化、細微化,從“打倒巨貪”到“老虎蒼蠅一起打”,“微腐敗”也成為反腐重要對象。 據中紀委網站,僅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62.3萬件次,黨紀處分7.1萬人。

然而,隨著反腐鬥爭日益嚴厲,腐敗也衍生了“新變種”——由明轉暗、隱形變異、花樣翻新。其中,微信紅包、支付寶、購物卡等方式,為某些官員收取賄賂開辟了新渠道,成為了腐敗的“新路徑”與“重災區”。這些新型的腐敗方式具有較為隱蔽、範圍難以界定、數額相對較小等特點,給反腐敗工作帶來了一定困擾。

輿論唿籲更加精準的反腐,網絡不是法外,絕不能讓微信紅包等支付工具成為藏“貪”納“腐”的角落。應完善相關法律製度,更加精細地厘清貪腐的範圍,加大對於新型支付工具的監管力度,讓變種腐敗鑽不了法律的空子;運用大數據平台等新型科技手段進行監督檢查,做到更加精細、精準、高效地反腐,讓變種腐敗無處藏身。

(作者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盧紫瑤)

最後更新:2017-08-20 00:50:58

  上一篇:go 微信又出新騙局!朋友發語音借錢,竟然是假的!但是聲音卻一模一樣…
  下一篇:go 微信聊天看的是情商,而不是瞎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