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成立大健康集團 輕資產模式待考

涉足醫療健康三年後,萬達正式成立大健康集團,計劃以輕資產方式建設運營。盡管地產商不差錢、有土地,但截至目前,萬達及其他地產商轉型、投資醫療行業,尚未出現可圈可點的成功案例。
近日,萬達集團內部傳出調整人員和組織架構,並將成立大健康集團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消息稱,擬由王順擔任大健康集團總裁,劉瑋任職副總裁。
8月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可靠渠道得以證實。不過,截至8月9日發稿,萬達集團官方未有明確表態。
上述消息人士稱,這或許是不久前萬達出售資產轉型輕資產的模式,受到太多關注與爭議,此次不希望外界過多關注。成立萬達大健康集團按照萬達集團轉型方向進行。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萬達在醫療產業的總投入已累計達到144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毛利率高、國家政策鼓勵等優勢,大健康正成為包括萬達、恒大等地產商探索的新領域。但因醫療具有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等特殊性,截至目前尚未出現地產商轉型醫療的成功案例。
在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看來,醫療醫藥行業不僅政策風險大,而且品牌知名度、著名科室和專家資源的建立,都需要長期積累,但開發商本身缺乏醫療資源,“目前公立醫院改革進程緩慢,國家政策也在探索,醫生編製未解決,進入此領域為時過早。”
不過,雖然地產轉型醫療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其帶來的市場卻讓諸多醫療企業興奮不已。上海一位醫療器械聯合創始人坦言,希望與萬達合作慢病管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40家地產企業重金投資醫療健康,資金規模在1億至100億不等,並以10億規模以上居多。
延續輕資產路線
萬達完成此次內部調整後,大健康集團將成為萬達集團新成員,與商業、文化、網絡、金融四大產業集團“平起平坐”。據悉,擬由王順擔任萬達集團副總裁兼大健康產業集團總裁,劉瑋任職大健康產業集團副總裁。
萬達集團官網信息顯示,劉瑋2011年9月30日加入萬達集團,此前主要在萬達商業和文化集團。劉瑋共執掌過廈門集美萬達廣場、廣州番禺萬達廣場、廣州南沙萬達廣場等6個萬達廣場項目,並執掌過投資達500億元的廣州萬達文化旅遊城的建設。此次擔任大健康集團副總裁,或是劉瑋第一次擔綱大健康領域重任。
不過,截至8月9日發稿,大健康集團尚未作為產業之一出現在萬達集團官網上,對於未來發展也未有公開表態。但上述可靠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健康發展方向契合萬達集團的轉型方向。
此前,萬達早已多次在大健康領域做出實質性動作。今年5月12日,王健林到訪中國政法大學演講時指出,萬達在三年前進入醫療產業,第一個國際醫院明年(2018年)將在青島開業,位於成都的醫院也已經開工,萬達會逐漸把醫療作為投資方向之一,但能否作為支柱產業還有待論證。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萬達已投資1440億元用於醫療大健康。從這些已投項目看,萬達正在利用自身在地產上的優勢進行輕資產運作。
另外,2015年4月15日,參加深圳證券交易所第八期“創業家思享匯”時,王健林對萬達輕資產模式進行了詳細剖析,並以投資建設萬達廣場為例指出,萬達廣場全部資金別人出,萬達負責選址、設計、建造、招商和管理等,產生的租金收益萬達將與投資方按比例分成。萬達做輕資產的資金,一方麵來自基金、保險等機構投資者這些外部管道,另一渠道是建立內部融資管道。
而這一輕資產戰略也將延續到萬達大健康領域,其中就包括在醫院建設等方麵。
據了解,建一所三甲醫院,整體費用根據床位數不同從六七億到20億元不等。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根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評審標準》、《綜合醫院建設標準》等,從項目管理與財務管理角度,以新建中等發達省份為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估算,一家500張病床位的小型三甲醫院需要6.34億元,具體投入方向及費用如下:
按醫療土地投入每畝85萬元,共計8500萬元,醫療用地占比13%;醫院建築28785萬元,占比45%;醫療設備17500萬元(價格按中等發達城市采購平均價算),占比28%;醫院信息化建設1000萬元,占比2%;醫院人力資源(按500病床、30科室、800名人員編製算)7635萬元,占比12%。
據悉,萬達共進行了包括與IHG合作、與成都市政府合作打造一座世界級醫療產業中心,引進相關醫療機構在內的5次市場運作。而這五次運作,均采用合作或共建模式。
具體來說,萬達商業負責項目投資開發,IHG負責醫院管理,雙方各司其職,共同運營。比如計劃投資20億元建設的青島英慈萬達國際醫院,位於青島東方影都中,已在2014年8月拿下醫衛慈善用地,樓板價僅150元/平方米。而負責拿地及整體開發的青島萬達東方影都投資有限公司,正是萬達商業的全資子公司。
尚未出現成功案例
不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萬達醫療健康的輕資產,剛開始啟動,具體模式尚待觀察,但醫療因投入大、回報周期性長,幾乎很難賺快錢,而非公立醫療大都麵臨人才短缺、品牌力差等問題。
在史立臣看來,房企跨界醫療的優勢是雄厚的資本以及可籌建醫院的場地,但醫療政策和行業特殊性更多,醫療資源主要由公立醫院壟斷,醫生、醫院管理和業務拓展、品牌知名度的建設都是難點,所以地產企業需要與三甲醫院或專業醫療機構合作,才可能跨界轉型。
為解決品牌等短板,對醫療領域不熟悉的地產企業均會尋找醫療方麵的合作夥伴,以獲取成功運營經驗實現資源落地。
如上述萬達與IHG達成戰略合作。就在8月4日,IHG還宣布與碧桂園達成合作協議,且合作思路與萬達基本一致。據了解,碧桂園和IHG的合作落地在“森林城市”,IHG向碧桂園輸出醫療專家、運營管理等資源。
富力地產則於2016年11月,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合作在廣州開發新型國際醫院,富力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兼董事長助理陸毅表示,富力將主要提供硬件服務和資金支持,醫療專業領域由UCLA Health提供支持。
雖然是國際知名醫療機構,但台北醫學大學醫院體係、北京集智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陳棟煒認為,雙方合作的長久性、管理模式的落地深入性還有待觀察。“走高端醫療在中國有局限性,高端市場成本也高,市場需求量小隻能做精不能做量,超過200張床位就很難盈利,如濰坊市陽光融合醫院一年虧損數十億。”
在陳棟煒看來,地產涉醫更多是炒作概念,為了更好地拿地,因為醫療用地與住宅用地價格存在很大差距。據了解,萬達青島東方影都項目中,當年醫衛慈善的用地樓板價是150元/平方米,科教用地是219元/平方米,住宅用地卻高達2083元/平米。
不過,陳棟煒卻看好萬達與華西口腔醫院的合作:“在每個萬達廣場中開辦華西口腔診所,投資相對較小,並且受眾麵廣,在萬達自己的物業裏麵做,成本低,而且可以借助華西的品牌,未來收益不錯。”
地產轉型、布局醫療大健康產業並非易事,不僅尚未出現成功案例,還陸續有地產企業退出醫療行業。如世榮兆業5月23日發布公告稱,退出涉足醫療健康產業的橫琴國際生命科學中心項目,其“主營業務向大健康產業轉型”戰略目標也或滯後。
不過,盡管地產企業轉型醫療不被看好,由於資金、土地等優勢,醫療行業仍願與其合作。
從萬達成立大健康集團的消息傳出後,互聯網醫療、醫療器械等企業都想與萬達大健康建立合作。一位上海醫療器械聯合創始人直言不諱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萬達大健康管理層都是外行,不懂醫療,希望能以我們專業所長跟他們建立聯係,共同做慢病管理。”
實際上,投資醫療很大一部分費用花在醫療設備上,如上述計算,可達到總投資近30%,包括各種診斷設備、醫用耗材、診斷試劑、康複設備等,在萬達醫療項目建立起來後,也將帶來巨大市場。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規模化布局、轉型醫療行業的地產企業接近40家,投資主要集中在1億-100億元之間,10億元以上的居多。
(原標題:萬達成立大健康集團 輕資產模式待考)
最後更新:2017-08-09 09: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