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29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6


一位患者治療費高達二三十萬?精神病醫院上市的業績障礙

2017年12月,一家衝擊IPO的精神病醫院出現在證監會披露的IPO預先披露名單中。其實早在2015年,這家名為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寧公司”)的企業就是首家登陸港股的精神病醫院,募資5.8億港元,成為“首隻精神病醫院概念股”。

既非金融大拿,也非互聯網創新領域,一家以精神專科為主的集團公司選擇上市,引起圈內的廣泛關注。截至1月4日晚間,該股報收45港元,市值突破32億港元。不僅如此,2017年的最後3個交易日一度創下年內最高報價48港元。若康寧醫院成功登陸A股,將成為橫跨京港的A+H“精神專科醫院”第一股。

不過,證監會2017年12月披露的康寧公司IPO招股書也隱現出醫療糾紛、應收賬款過高和毛利率波動大等問題。除此之外,康寧公司以精神病院的身份參與上市,聚集了大眾的視線。有財經界人士從財務角度分析稱,若精神病醫院“衝業績”而“拉客人”,或將對社會造成負麵影響。

財報隱憂

公開資料顯示,溫州康寧醫院(下稱“康寧醫院”)又名溫州市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隸屬於康寧公司,創始人為管偉立。康寧公司成立於1996年,是國內最大的民營精神專科醫院集團。康寧醫院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獲評為三級甲等的民營精神專科醫院。

《華夏時報》記者通過公開財務數據了解到,康寧醫院從2014年至2016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實現雙增長,其中在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6.15億元,淨利潤6555.1萬元。如此營收或得益於醫院增大運營投入和愈加昂貴的精神疾病治療費用。

根據財務數據報告,康寧醫院投入運營的床位數持續增長。截至2017年6月30日,康寧公司一共實際投入運營了10家自有醫院和8家醫療機構,實際投入運營自有床位3050張,管理床位數1100張。報告期內住院率最高已經達到95.73%。在2017年上半年的6350個患者中,治療費用在20萬以上的有兩個,10萬-20萬之間的有50個。而在2015年,絕大部分患者的治療費用在10萬元以下,還有不少患者治療費用也在30萬左右。

在亮眼的數據背後,報告信息依然存有不少隱憂。作為一家醫療機構,康寧醫院在報告期內涉及經濟賠償的醫療糾紛共有32起,僅2017年上半年就有5起。在已發生的醫療糾紛中,出現了16起死亡事故,2017年上半年涉及3起。

而另一個受到業界廣泛質疑的問題是,康寧醫院的應收賬款餘額較大,主要應收款未計提壞賬準備。數據顯示,2013至2015年末,應收賬款持續增長,2015年末達到1.23億元。對此,康寧醫院解釋稱是因住院周期長的患者未結醫藥費,以及醫保部門結算周期較長。

此次招股,康寧公司計劃募集1.93億元資金,用於蒼南縣康寧醫院的搬遷擴建、平陽康寧醫院的新建和溫州康寧醫院培訓中心的建設。康寧醫院方麵曾表示,相比於港股,A股的流通性更大;並稱希望通過A股上市提升公司的品牌影響力。

而此前,天眼查顯示康寧公司已有4次融資曆史。除港股上市時融資的7.83億港元外,2015年10月還融資了3200萬美元(合2.08億人民幣),2013年1月融資了億元以上人民幣,以及2016年一筆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

“我國精神衛生醫療服務行業發展迅速,康寧公司的上市或是對行業的有益補充。但公司所涉死亡、醫療糾紛較多,且盈利主要依賴一家醫院,上市後能否給社會帶來良性影響,尚待進一步觀察。”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而此前,東莞證券分析師潘紹昌也公開指出,康寧醫院的精神疾病病人康複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這有可能對其上市進度有影響。

市場巨大

事實上,康寧醫院的發展得益於精神專科行業的整體發展。

精神專科為全球第二大用藥領域。據IMS統計,2014年全球神經精神疾病治療藥物市場達1338億美元。從全球醫藥市場規模看,該類藥物市場僅次於心腦血管用藥,成為全球第二大用藥領域。而中國市場在此類藥物的消費中增速全球第一。

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540萬例。根據康寧醫院發布的招股書數據顯示,精神專科醫院入院人次從2010年的93.5萬人增長至2014年的148.6萬人;診療人次從2010年的2046.1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3041.2萬人次。

病患的增長意味著市場的擴大。招股書同時顯示,神經專科醫院總收入從2010年的164.58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24.59億元。據媒體報道,我國精神衛生市場規模預計在2019年達到650億元,民營精神科醫療市場規模預計2019年將增至136億元。作為我國最大的民營精神科醫療集團,康寧醫院通過複製醫院的方式快速擴張,其在我國整個精神科醫療市場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約1%,僅次於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不過,與其相反的是,精神疾病病人顯好率逐年下降。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精神疾病病人的顯好率從2005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66.2%。

“一直以來,中國公眾對於精神疾病的知曉率較低。”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公開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表明:抑鬱症僅次於艾滋病、心髒病等重大疾病之後,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五,全球範圍內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而這其中,隻有10%的人尋求幫助。

在巨大人口基數、轉型期社會壓力等特有背景下,一個龐大的精神障礙群體在中國催生。“中國城市裏中產階層以上的人其實麵臨很大壓力,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這些人需要有專業的精神健康醫療機構,來幫助解決問題。而我國在此之前並無重視精神衛生的傳統,所以解決方案上就比較欠缺。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需求特別大,但供給特別少。”康寧公司股東之一、北京鼎暉維鑫創業投資中心高級合夥人王暉公開表示。

某會計師事務所從業人員在分析康寧公司上市時,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在她看來,中國精神疾病病人越來越多與當下社會發展節奏快、誘惑多,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缺失等有關,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容易焦慮,處理不好就轉化成精神上的問題。

在肯定從商業層麵關注精神疾病病人這一群體的同時,該從業人員對於精神病院上市持反對觀點。在她看來,精神病院的上市意味著需要為衝業績而“拉客人”,這或將對社會帶來負麵影響。“資源是有限的,上市資源與市場上的資金、資源該用在什麼地方、資金該流向何方,導向應該指向積極的、防禦性的心理谘詢與教育方麵。”她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原標題:一位患者治療費高達二三十萬?精神病醫院上市的業績障礙)

最後更新:2018-01-06 10:49:28

  上一篇:go 持續下滑無法止跌 三星手機在華被掐住“三大命門”
  下一篇:go 並購者紫光:趙偉國背後的“國家隊” 連續舉牌聯想和中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