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博合金庫存數據淩亂 千萬元原材料去向不明
重慶順博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順博合金”)是一家主要利用各種廢鋁材料生產再生鋁合金錠的企業,今年10月13日,公司報送了新版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招股書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內(2014年至2017年1~6月,下同)營收呈現出上下波動現象,《紅周刊》記者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其庫存、原材料、負債方麵數據,發現公司庫存數據“太淩亂”,債務數據明顯異常。
庫存核算淩亂
對於順博合金在招股書中披露的報告期內鋁合金錠的產銷情況,《紅周刊》記者發現,根據產量和銷量及單位成本所測算出來的庫存增減金額,與招股書另行披露的庫存商品(含發出商品,下同)金額存在較大的差異,兩項數據之間很可能有一項是存在錯誤的。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鋁合金錠的產量有249655.34噸、249635.33噸、272539.54噸、148145.61噸,而對應期間的銷量分別是252208.31噸、250271.02噸、272011.77噸、143457.37噸(見表1),由此可知,產銷之差為-2552.97噸、-635.69噸、527.77噸、4688.24噸,進而意味著公司的庫存商品的數量也將出現相應的增減。與此同時,招股書還披露了鋁合金錠每噸的生產成本,即報告期內各期的單位成本為每噸11986.04元、11079.57元、10604.88元、11685.62元。
由上述產銷之差和單位成本,我們可以大概測算出各期間庫存商品增減金額,即報告期內庫存金額增減分別為-3060萬元、-704.32萬元、559.69萬元、5478.50萬元。可實際上,招股書存貨部分卻披露,報告期內的庫存商品有8191.90萬元、4469.69萬元、6580.48萬元、12463.71萬元,而發出商品有1421.87萬元、1750.77萬元、1394.26萬元、1169.29萬元(見表3);再考慮到舊版招股書中(2016年10月報送)所披露的2013年庫存商品12426.07萬元和發出商品761.99萬元,由此推算出,報告期內包括發出商品在內的庫存商品金額增減情況是-3574.29萬元、-3393.31萬元、1754.28萬元、5658.26萬元。
將測算出來的庫存增減金額與披露的庫存增減金額對比,發現2014年兩者的減少金額差別有514.29萬元、2015年相差2688.99萬元、2016年相差1194.59萬元、2017年上半年相差179.76萬元。
綜上所述,招股書所披露的2015年和2016年的庫存增減金額跟按一般核算方法測算出來的增減金額存在數千萬元的差額,而另外兩個時間段的差異則不算太大。但不管如何,如此明顯的數據矛盾說明了順博合金存貨的庫存核算不但淩亂,且招股書披露的庫存數據很可能是存在錯誤的。
數千萬元原材料去向不明
與存貨聯係比較緊密的,還有原材料的采購、使用與庫存問題。在招股書中,公司雖然沒有直接披露原材料的采購總額,但可以根據“向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情況”及其采購占比測算出相對準確的采購總額。令人奇怪的是,測算出來的采購總額數據與原材料的采購、使用、庫存之間卻存在很大的差異。
招股書披露,順博合金的銷售成本中包含廢鋁、A00鋁錠、鋁水、矽、銅等這幾種原材料,這幾種原材料的合計金額即成本中的直接原材料金額,在報告期內分別為280710.21萬元、256281.88萬元、267647.65萬元、156410.39萬元(見表2)。而除了銷售成本中包含原材料之外,存貨中還有原材料以及在產品、庫存商品、發出商品中包含一部分原材料。
報告期內,存貨中的原材料分別為15067.04萬元、16853.49萬元、14108.02萬元、11407.05萬元,由此可推算出,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增減金額分別為1786.45萬元、-2745.47萬元、-2700.97萬元。由於存貨中的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中包含的原材料並沒有在招股書中披露,但鑒於同樣的鋁合金錠產品,其成本構成應該是相同的,在產品與產成品之間應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由此我們在理論上可以用銷售成本中的原材料占比作為估算這三種存貨的原材料金額的比例。
報告期內,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的合計金額分別為9757.52萬元、6651.00萬元、8719.08萬元、14441.15萬元(見表3),同時,如表2所示,廢鋁、A00鋁錠、鋁水、矽、銅等幾種原材料在成本中的占比合計為95.54%、95.11%、95.63%、95.83%,因此可推算出,這三種存貨中包含的原材料金額分別為9322.33萬元、6325.77萬元、8338.06萬元、13838.95萬元,增減變化分別是-2996.57萬元、2012.29萬元、5500.90萬元。此處的增減變化金額即為三種存貨所消耗的原材料金額。
綜上,根據銷售成本中的原材料,庫存原材料增減,以及在產品、庫存商品、發出商品之中原材料部分增減金額等情況可知,報告期內庫存原材料及使用的原材料金額合計分別是280710.21萬元、255071.76萬元、266914.47萬元、159210.32萬元。
那麼,原材料的采購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對此,招股書並沒有直接披露。不過,《紅周刊》記者在其中找到了“向前五大原材料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及其占采購總額的比例,由此推算出報告期內的采購總額。其中,向前五大原材料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分別是73330.35萬元、101572.48萬元、92336.19萬元、68222.39萬元,占比分別是26.16%、39.28%、34.09%、42.52%,即推算出報告期內原材料采購總額分別達到280314.79萬元、258585.74萬元、270860.05萬元、160447.77萬元。
將庫存原材料及使用的原材料合計金額與原材料采購總額對比,可以發現兩者存在數千萬元的差別。具體來說,在2015年至2017年1~6月期間,原材料采購總額比庫存及使用的原材料合計數還要多出3513.98萬元、3945.58萬元和1237.45萬元。這意味著,每年都存在數千萬元的原材料采購回來之後,既沒有用於生產也不在庫存之中,就這樣莫名地消失了!而即便是我們剔除核算中出現的合理誤差,也不應該出現如此大的差額。
債務數據異常
存貨、原材料的數據出現大額差異,其實是跟采購有著莫大關係的。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順博合金的原材料采購的主要區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重慶地區轉向廣東、江蘇等沿海地區。由此,采購的付款方式產生了較大變化,從傾向於預付賬款變成更多采用應付賬款。正因為這樣的變化,使得采購中應付、預付賬款的數據出現大幅波動,而且每年均有數千萬元得不到合理的匹配。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根據“向前五大原材料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及其占采購總額的比例可測算出報告期內的采購總額分別是280314.79萬元、258585.74萬元、270860.05萬元、160447.77萬元,考慮17%的進項稅額,則含稅采購總額達到327968.31萬元、302545.32萬元、316906.25萬元和187723.89萬元。
其中,2015年的含稅采購總額有302545.32萬元,相比較於當期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的325187.15萬元,少了22641.83萬元。這意味著除了相當於采購總額的現金流出量之外,還有2億多元的現金流出,那麼,是否由於用現金償還了應付賬款,或者采購中用現金預付了賬款所致呢?若是如此,應付款項應當會減少相應金額,或預付款項應當增加相應金額,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順博合金在2015年有4610.91萬元的應付賬款和9500萬元的應付票據,合計14110.91萬元,比上年的25423.44萬元少了11312.53萬元,這意味著應付款項隻減少了1億多元。而這年的預付款項12489.30萬元比上年的8883.68萬元隻增加了3605.61萬元。整體核算後,可以發現應付款項的減少和預付款項的增加金額合計僅有7723.69萬元,與前述采購與現金流之間的22641.83萬元的差額並不匹配。
2016年的應付、預付款項變化情況亦是如此。這一年的含稅采購總額316906.25萬元與“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322098.30萬元相比,少了5192.04萬元,這意味著公司存在相應金額的應付款項減少或者預付款項增加。可實際上,2016年應付賬款8249.76萬元與應付票據5000萬元合計為13249.76萬元,和上年的合計14110.91萬元相比僅減少了861.15萬元。而預付款項8915.30萬元和上年的12489.30萬元相比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3574.00萬元。
綜合核算的結果是,應付、預付款項的變化與采購、現金流出的差額之間仍存在7904.89萬元差額無法得到合理解釋。
除了上述兩年,今年的1~6月依然有類似情況發生。187723.89萬元含稅采購總額和“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188144.83萬元相比,少了420.95萬元,差異並不明顯。然而在資產負債表中,公司應付款項19767.68萬元比上年13249.76萬元卻大增了6517.92萬元,預付款項7281.85萬元比上年減少1633.45萬元。在前後數據綜合核算後,應付、預付增減與采購、現金流出的差額之間竟然出現了8572.32萬元的大額差異。
很顯然,梳理2015年至2017年1~6月之間的應付款項、預付款項增減金額跟采購與現金流出的差額之間的勾稽關係,可以發現分別存在7723.69萬元、7904.89萬元、8572.32萬元的差額數據無法合理解釋。那麼,這些差異是否是由於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而形成的呢?
如表4所示,在隻考慮購置與增加的情況下(在此不考慮減少的情形),報告期內“剔除轉固後固定資產賬麵原值的增加”、“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額”、“無形資產原值的增加額”合計達到3716.46萬元、3209.65萬元、8833.36萬元和5452.39萬元(增減額為負數的情況下,視作增加額為0).
三項增加額的合計數與“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相比,分別少了251.80萬元、少了99.10萬元、少了3327.87萬元和多了569.47萬元。就算考慮了這個差額對應付和預付款項的影響,仍無法與前述的7723.69萬元、7904.89萬元、8572.32萬元差額相符,則意味著各時間段內仍然存在數千萬元的差異。■
最後更新:2017-10-28 17: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