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8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6


逾200家中概股摘牌 海外上市苦旅一場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境外(不包括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數量共有334隻,與之相對的是,已有242隻中概股摘牌退市。也就是說,每10家赴海外上市的企業中,就有4.2家最終以退市結束其海外上市之旅。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內企業掀起了一股境外上市潮。一方麵,一批教育、互聯網金融企業赴美上市引起當地資本市場的關注;另一方麵,美圖赴港上市業績搶眼引發追隨效應,港股也在製度上正式向國內高成長科技企業伸出“橄欖枝”,境外市場對國內企業的關注熱度正在不斷升溫。對於國內擬上市企業和創投機構而言,境外市場的開放和活躍無疑給予了它們更多元的選擇,但是,海外市場真的是“伊甸園”嗎?什麼類型的企業才適合到海外上市?在不斷升溫的海外上市熱潮中,企業和投資機構或許都需要來個冷思考。

逾200家中概股摘牌

上市要求低、有利於企業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法律障礙少……相比在國內上市,在部分國內企業看來,境外市場就是它們的“伊甸園”,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境外(不包括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數量共有334隻,與之相對的是,已有242隻中概股摘牌退市。也就是說,每10家赴海外上市的企業中,就有4.2家最終以退市結束其海外上市之旅。

分市場來看,截至目前,從納斯達克退市的中概股數量最多,達62隻,排名第二的是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已退市中概股為59隻,緊隨其後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已退市的中概股數量分別為35隻和30隻。

海外市場聽上去很美,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概股退市的比例如此之高呢?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告訴記者,首先是海外市場嚴厲的監管機製。以美國為例,美國資本市場實行的是注冊製而不是審批製,所有的監管標準是公開的,沒有監管歧視,也沒有暗箱操作,無論是誰隻要達到標準就可以上市。在此體製之下,企業的自製與信譽就是賴以生存的根本。但這對於那些誕生於並不完全成熟、規範的市場競爭環境裏的企業,能否適應當地“嚴酷”的監管製度是一個很大的疑問。而且,還有諸多如渾水的做空機構時刻盯著上市公司財務問題。除此以外,價值被嚴重低估、股票交易量偏低也是中概股主動選擇退市的主要原因。

以納斯達克市場中的中概股為例,截至目前,112隻中概股的平均市值為30.22億美元,中位數市值僅1.27億美元;成交量方麵,2017年以來,累計平均成交量為51.06萬股,中位數為15.71萬股。對比整個納斯達克市場來看,該市場個股平均總市值為48.99億美元,中位數市值為3.95億美元;2017年以來累計平均成交量為66.47萬股,中位數為16.82萬股。可以看出,從市值以及活躍度來看,納斯達克市場中的中概股整體水平低於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

對於這種情況,深圳某券商人士謝先生指出,成熟市場的馬太效應非常強,強者恒強,業績和分紅比較穩定,投資風險比較可控,中小企業的買點在高成長性,但時間維度拉長,中小盤股有成長性的企業不多,沒有高成長性的話,配置就沒必要,小票的成交量都不足,在所有成熟市場都是這樣的。他認為,境外中小市值的中概股股價表現不好,主要與其沒有足夠的“幹貨”支撐有關。另外自身的主營業務不清晰,公司的治理和內控水平也相對不足。

中晟基金總裁葉亮也表示,部分中概股上市初期可能被當地市場認可,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磨合,發現投資邏輯對上市公司的認識不足,投資偏好上也不是很青睞,在美國的流動性和估值水平都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這些中概股而言,還不如回到A股。

三大指標決定

企業在哪上市

麵對三地市場各自的特殊性,企業該如何給自己選擇上市之地?總結多位受訪人士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指標:一個是企業的盈利性和成長性;第二個是當地投資者的偏好;再一個是企業所屬行業。

從企業的盈利和成長來看,謝先生指出,盈利周期較長的企業就無法在A股上市,可考慮美股或港股。以共享單車為例,這類平台型的企業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搭建平台積累用戶,短時間內看不到盈利;再比如新能源電動車領域,前期需要很大的投入,頭幾年都不可能賺錢,但未來潛力巨大。“這兩類企業都屬於厚積薄發型,目前也有大量的資本進入,未來肯定需要尋求退出的渠道,海外市場應該是首選。”

在謝先生看來,現在A股和港股有一定的默契,再加上港交所有了新的製度安排,許多南下的資金會追逐這個概念,因此,那些利潤沒有完全釋放,還需要燒錢培育的內地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會受到內地投資者的歡迎。

從投資者的偏好來看,謝先生認為,A股的投資者比較傳統和保守,對行業的判斷能力,特別是對新興行業的專業判斷能力不足,要麼看不懂,要麼就似懂非懂盲目追高;此外,每個市場的投資者對某些行業的定價能力是不同的,他們的資金期限不一樣,資產配置就有所區別,歐美的投資者一般可以慢慢等待企業成長,但A股的投資期限普遍比較短。因此,一些新興領域,需要慢慢培育的企業或許就更適合到海外上市。

葉亮分析,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目前在美國的中概股多集中在能源、房地產、互聯網、科技和醫療領域,但要麼是業內龍頭企業,要麼是國內知名的新興企業,才比較被美國市場接受。而謝先生分析,從2017年赴美上市的企業來看,多集中在金融科技、物流公司、教育類企業,這些公司采用美元架構更加合適,因為它們在國內受到非常嚴格的監管,基本不可能上A股。

對於盈利指標符合國內上市要求、同時在國際上有比較好的知名度的企業,赴美上市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如果企業利潤薄,在國際上不太知名,則在A股或者香港上市更好,畢竟內地投資者更加了解國內的公司。

對於港股市場,如果有海外業務布局需求的內地企業,基於香港與內地和海外市場的連接性都強,這類企業去香港上市不僅可以借助香港布局海外,還可以引起內地資本的注意。而如果是技術類的企業,在市場的知名度不是很高,盈利能力也一般,未來融資有A+H的安排,或者是國資企業在融資上有特定的要求,就更適合在香港上市。

創投機構:企業上市路徑

要“科學”也要“藝術”

對於創投機構而言,被投企業上市地的選擇既關乎到其能否順利成功地實現項目退出,還關乎到退出之後的收益水平。毅達資本創始合夥人尤勁柏分析,目前A股估值最高,交易最活躍,但同時上市門檻也較高,上市申請周期較長,監管也最嚴。相對而言,港股和美股的上市審核相對寬鬆,但是市場估值總體偏低,交投活躍度偏弱。對麵向國內市場的企業而言,國內上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A股仍然是首選上市地。

盡管三地市場各有利弊,但受訪的創投機構認為,境外市場對國內企業的開放度的確正在提升,這對創投機構和創業企業而言無疑都是利好。“美股和港股市場的開放讓創業者多了一條融資渠道,讓創投機構多了一條退出渠道,特別是在A股審核趨嚴的情況下,境外上市或許會成為創投機構的重要退出渠道。”華睿投資董事長宗佩民說。在尤勁柏看來,多元退出渠道還會引導一級市場投資機構調整投資結構,加強對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投資力度。

“企業上市地的選擇是對企業基本麵、估值、流動性、再融資等因素的綜合動態權衡,不可一窩蜂更不能一時衝動。”尤勁柏認為,越是熱就越要冷靜思考。宗佩民則認為,那些行業發展空間大、模式創新、容易被境外市場認可的項目,可以優先考慮境外上市。

“麵對更多上市地的選擇,我們還是建議被投資企業在做資本市場規劃時保持冷靜和理性,既要科學,又要藝術。”何為“科學”和“藝術”?尤勁柏分析,首先,資本市場規劃必須實事求是,充分考慮產業周期、企業階段、股權結構、經營情況、對標企業情況以及各地證券市場發行和上市規則、再融資政策、估值情況、市場活躍度,去選擇那個最懂你的市場。這是所謂“科學”的部分。“藝術”即相機抉擇,在合適的時點,選擇合適的方式,登陸合適的市場。

(原標題:逾200家中概股摘牌 海外上市苦旅一場)

最後更新:2018-01-12 03:33:46

  上一篇:go 解構宇順電子重組:中植係買殼清殼 再賣殼星美控股影院資產分拆回A
  下一篇:go 巨頭壟斷供需失衡 內存價格上半年漲勢難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