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44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盒子


微信推出“好友大屠殺”

采訪、編輯 / 付曉萌、郭佳佳

在iOS6.5.13版的微信中,前幾日網上熱議的“可批量管理不常聯係的朋友”的功能終於上線,在更新了版本後,已經陸陸續續有iOS用戶可以使用這一功能了,Android用戶還需要等待。

通過“設置”——“隱私”——“不常聯係的好友”,會出現三個不常聯係好友的選擇條件。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篩選出自己想要刪除的微信通訊錄裏的好友:

半年內無單聊

無共同小群

半年內沒有回複過他(她)的朋友圈

點擊“下一步”之後,係統會識別出對應的成員列表,用戶可以通過“單選”、“多選”、“全選”來刪除好友。

這一功能的推出意味著什麼呢,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史上最大規模的朋友間殘殺和騷擾可能就要開始了,結合這一個功能的幾個選項,接下來我們可能預見用戶會進行如下的一些瘋狂舉動:

【1】突然收到不少的群發消息:“我怕除夕夜的鞭炮聲太多,我怕大年初一的祝福太多,借著現在,提前祝您2018年一切順利……”

【2】點讚行為會忽然增多,原來我發條動態,這麼多人關注我啊,以後我要多發朋友圈。

【3】突然莫名其妙地進入某些群......

【4】突然得到一些聯係人的關懷:“震驚!這兩種食物竟然不能一起吃!”

【5】突然有人表白了:我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味道,想念……

【6】……

言歸正傳,定位為社交的微信為什麼會推出這個看似和自己定位相違背的功能呢,我們在知乎上搜索相關話題討論,發現關於這個問題的關注者和瀏覽量也是不低的: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功能一出來,數以億計的朋友可能就要慘死在這個功能之下,可以說是一場微信通訊錄的“好友大屠殺”了。毫無疑問,這是反KPI式的自殺行為,但是為什麼微信寧願冒著自殺的風險也要做這一功能呢? 對此,我們采訪了不同領域的產品經理和用戶,結合聊天內容,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闡述:

一、微信推出這一功能的目的

1、回歸產品初衷

加強微信熟人社交壁壘,延長微信生命周期。對比QQ的發展,我們當初為什麼會離開QQ選擇微信?大概是因為好友太多,群太多,信息過載,因而選擇更克製的微信。微信的壁壘不是大而全的社交,而是熟人社交。

從市場來看,這是將騰訊的壁壘打造得更為堅實的過程,即使短期商業收益會有所影響,但對於用戶體驗以及產品生命周期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仕博

我認為是強化朋友圈的私人屬性,好比之前推出的查看朋友圈範圍,近期推出的好友互動可以設置不出紅點功能,都說明了微信團隊在功能上實現的私人化屬性。

——喜哥

對於微信推出這個功能的目的,我能想到的是維護自己圈子的私密性,因為目前微信基本成了大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總要做些取舍,感覺微信是選擇放棄了開放,變得更加封閉,留下熟悉的人,也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朋友圈關係鏈的作用。

——宏飛

2、提升好友質量

如果一個人的微信好友中,有大量的不常聯絡的好友,對微信用戶都是負擔和損傷。因為無論是發朋友圈、改頭像、簽名,都是需要顧及到可能會看到這些內容的人。應該是微信發現朋友圈的相關數據趨於平淡甚至有下降趨勢,且微信的社交關係由一開始的強社交,到現在不斷被衝淡,這些都是危險的。

——思遠

關係鏈是基礎,內容互動更高一級,以前在過濾內容,現在微信到了過濾關係鏈這一步,根本上說是從社交關係的選擇來緩解社交鏈過載引發的朋友圈活躍下降,微信公眾號打開度降低等問題。

——安心

3、滿足用戶的需求,提供用戶管理的工具

我認為微信上這個功能還是基於用戶的客觀需求吧,之前我記得時不時會收到朋友圈好友給我發的清除僵屍好友測試信息,感覺需求還是在的。

——憶菁

微信好友上限5000人,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觸到好友上限,這個時候要麼提高好友上限人數,要麼提供好友管理工具方便大家管理自己的好友。提高好友上限,一方麵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上限會被觸及。另一方麵,人類協作的半徑,5000人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範圍了,極少有人能夠觸及,所以提高上限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案。提供好友管理工具,給用戶更多選擇的餘地,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

——夢浩

人與人的關係跟產品功能一樣,少且強的關係更加重要。刪好友的需求存在的,但是用戶找不到一個理由或者路徑批量刪除,微信這個功能,從不常聯係的角度入手,批量清除還是很不錯。

——小欣欣

二、微信推出這一功能的弊端

微信擁有著巨大的體量,每一個功能的上新都會伴隨著爭議,這次刪好友的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有利一麵之外,也存在著可能會出現的弊端:

1、維度的選取太糙

我認為這三個維度選取的不是太好,我也會比較好奇這些條件之間是“and”的關係還是“or”的關係。這些維度劃分經我抽樣了解,每個人的好友中都有很多“雖然平常不往來”但是還很重要的好友。

——思遠

我試了下,雖然不知道它的篩選邏輯,但是能發現,三個條件篩選後的結果,並不夠精準,三個條件交叉篩選沒有辦法篩選出我真正想刪除的人,而那些被不常聯係的人功能篩出的部分好友又不是我想刪的。

——喜哥

2、增加用戶的學習成本

好友管理工具給用戶更大的選擇餘地,能夠更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各種關係,但同時,也增加了微信本身的臃腫程度,更多的功能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對新用戶的友善程度降低,當流失用戶>新增用戶時,就是一款產品開始顯現出衰老的時刻。

——夢浩

3、騰訊在重新定義“社交”?

微信作為影響力巨大的一個社交產品,加這樣小小的功能實際也體現了騰訊的價值觀。這個功能可能會被人解讀為騰訊變相定義了每個人的社交圈子,我現在想不到會有什麼嚴重的負麵影響,但這種偏向私密性的定義還是略有風險的。

——建男

三、這一功能的推出是剛需還是雞肋?

結合第一部分來看,這個功能推出似乎是順其自然的。那麼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個功能是剛需麼?貌似未必。

剛需!等這個功能很久了!全選,各位不熟的好友,以後漂流瓶聯係!

——仕博

站在用戶角度,我覺得有點雞肋,試用了一下,半年內無單聊和無共同小群的人,還是很多的,達不到一鍵清理的效果。不過操作上會比之前方便。我微信裏有2000多個人,無單聊的篩選出來有快2000,無小群的有1500左右,所以就沒啥意義了。

——雨晴

用戶角度覺得是一部分人的剛需吧。有時候因為很多活動或者什麼加了很多人就再也沒聯係過,這些人可能就需要清除掉。還有另外一部分不常聯係的朋友,可能是小學同學,前公司同事這類型的,可能即使不聯係也不太好刪除的,知道和不知道這些人區別不大,所以這點看算是雞肋吧。

——睿睿

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講,對我來說這個就是雞肋。微信對我來說已經不是親密關係承載的社交軟件,它還承擔著工作、陌生人社交等諸多職能。如果使用這個功能,可能我會把很多重要人物刪掉。

——思遠

我對這個功能興趣不是很大。其實是要看個人屬性和微信圈子,比如在什麼場景下會用這個功能?通常比如我5000人好友滿了,我會想要一鍵清除去刪選。但如果我好友遠遠低於這個數。不聯係也不代表關係不好,反而經常給你點讚開小窗的,都是工作同事老板。真正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可能來往也不頻繁。

——憶菁

我肯定是不會使用這個功能的,因為該刪的我早就刪完了,有人說這是喚醒熟人社交,我覺得價值不大,我覺得更大的價值會是清理極弱關係,緩解臃腫的朋友圈內容,讓微信拉回強關係的環境。

——安心

我覺得這個功能比較雞肋,因為社交圈對個人來說都是很私人、個性化的。但是埋藏的較深,我也不是很care。

——建男

我覺的對於我 ,沒什麼價值吧, 因為我也說不定什麼時間就聯係了那些好友呢。世界都是在變化的,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某個瞬間你會不會和他發生點什麼故事。靜靜地放在那裏就好,當然這個人數也不能太多。

——德宇

四、微信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

從最開始的加法,到現在的朋友圈半年可見、朋友圈三天可見,可以說微信在逐步做減法,管理不常聯係好友的這一功能也是順其自然發生的,或許不久,微信還會有以下動作。

1、弱化“標簽”功能

微信發展至今,已經不是簡單的社交軟件了,也不必焦慮於朋友圈或者社交來往密度相關的數據,想盡辦法幫助用戶去篩選。在我看來,幫助用戶輕便、有序地構建好關係更重要。標簽是個很好的功能,為什麼沒有用起來,其實是值得深化思考的。

最開始是標簽+朋友圈可以選擇性屏蔽,後來又是“好友隻能觀看三天內朋友圈”。接下來又緊鑼密鼓地推出這個功能,可以推斷出之前的效果都沒有達到微信的預期,也就是說全麵保證用戶高質量的朋友圈及好友。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將微信全麵作為自己的線上交流方式,這就可能造成用戶可能都不清楚這些好友到底是誰,用標簽的習慣大概也沒有養成。

——思遠

2、強化“強關係”屬性

半年內無單聊——指沒有一對一關係

無共同小群——指沒有群組關係(如同學、職場、興趣愛好等)

半年內容沒有回複朋友圈——指沒有內容互動需求

關係鏈是基礎,內容互動更高一級,以前微信在過濾內容,現在已經到了過濾關係鏈這一步,根本上說是從社交關係的選擇來緩解社交鏈過載引發的朋友圈活躍下降,微信公眾號打開度降低等問題,猜測未來有可能出現“特別關心”關係的朋友圈。

——安心

如果真的出現了“特別關心”這一層關係,是否我們也可以大膽預測,以後朋友圈也可以根據標簽進行分組了?過幾天要和大學同學聚會,想集中看一下同學們的近期動態,省去了一個一個去“扒”的時間。

3、篩選維度自定義

這個猜測源於上文中提到的“維度的選取太糙”。

微信推出這玩意會有啥後果啊,一大幫人嗷嗷激動刪了好友,微信用戶的個人空間進步一收縮,進一步實現“你的微信好友就真的是你的好友”,生態會更私密,估計搞數據推薦會更準吧,但是為了這點事兒就出這麼個功能,有點....不太好形容;總之,這個功能我看不懂,我也不會用,微信要真想做,希望未來能好好搞搞,比如篩選維度自定義。

——Triple

4、打造為企業服務的AI微信號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功能會對哪些比較明確的用戶群體產生影響呢?我覺得一些類似於大V的賬號或營銷號,才會有清理不常聯係好友的需求。

這些人為什麼要清除不常聯係的好友?是因為這些不常聯係的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的目標受眾。這樣分析來看,此功能是專門為一些生活中的大V或者某些營銷號設計的。從而進一步可以發現,推出這個功能之後,這些微信號的受眾更加精準了。從這一點進一步能推斷出:

以前不小心關注了的營銷號,可以批量清理掉了;

以前關注了的感興趣的營銷號,其受眾會更加精準了。

這樣可以發現,微信是在為這樣一批用戶服務,讓每個人的圈子更加純粹一些。讓營銷號的受眾更加精準一些。

那麼基於此,微信以後會不會打造出為企業服務的AI微信號呢?這批企業微信號能更進一步的與自己的粉絲或用戶產生互動,像一個你的朋友一樣,與你互動。

——馬老師

5、上線“同步刪除”、“誰刪了我”、“訂閱號分組”功能

“同步刪除”功能、“誰刪了我”功能以及“訂閱號分組”功能是網上關於亟需微信上信的唿聲最高的功能。

雖然滿足了強弱社交的選擇,但是沒有上線同步刪除功能,會對被刪除用戶的體驗造成不良影響,真有這麼多人把我刪了,屏蔽了,還特麼被我發現了,我肯定不爽,還不如在其我刪了的時候,就直接將其從我的通訊錄中悄悄移走。

——喜哥

幾乎每個微信用戶都多多少少收到過某一好友群發的“清理好友”的信息,為的是篩選出有沒有誰把自己刪了。雖然煩不勝煩,但也側麵體現了部分用戶是有這一需求的,如果能夠有一個可以查看“誰刪了我”的功能,勢必會大大減少此類群發信息對用戶造成的幹擾。

“訂閱號分組”功能也是很多用戶期盼已久的。放假了,我隻想看些輕鬆的文章;上班了,我想找些專業的訂閱號看些專業文章等,這個需求是存在的。通訊錄好友可以打標簽進行分組,但訂閱號一直以來都是隨發布文章的時間來羅列,雖然後來有了置頂功能,但還是沒有從本質上解決這一問題。也許微信有自己的考量,也或許之後會慢慢出現?

五、總結

對於微信推出的這個功能,三節課創始人後顯慧(luke)認為:

微信“殺死假好友”的功能一旦上線將帶來史上最大規模的好友間戰爭,數以億計的“假好友”將拋屍荒野。但從產品角度看,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功能上線。之所以影響巨大的原因是“它在一個巨量的產品的核心功能上做的符合用戶預期的優化”!雖然這一功能讓之前的核心指標“平均好友數量”下降,但同時也極大提升“好友關係質量”,讓那些占坑的好友都清除出去。

同時,這個功能讓微信的好友列表“活了”,這可能直接帶來微信的用戶間發送信息的交流效率提升,更能激活微信好友列表裏的交流頻次。最重要的,代表了微信的產品態度:在最核心的功能上聆聽用戶需求,不斷改善體驗,而不是在什麼亂七八糟的功能上換著法的“玩花樣”!

體量再大的產品,都要關注最核心的業務流程和最核心的功能模塊,這一點不是所有的產品超盤者能做到的。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巨量產品的可能性超級多,多到產品方向迷失在各種需求當中,反而忽視了產品最核心的功能呢。我們都可以學習微信這一點,產品的核心功能和核心流程永遠要保持迭代,畢竟這才是產品存在的最大基石!

而三節課的聯合創始人黃有璨則認為:

微信推出這個功能,背後可能有這樣兩個方麵的考量,一方麵大量用戶的信息是過載的,這導致用戶的時間變得極度稀缺,如果一款產品帶來的打擾和時間損耗是大於它所提供的價值的話,也許一部分用戶會慢慢逃離這款產品,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閉朋友圈,或者不再看微信公眾號,都是這種現象的表現。微信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需要去降低整體對用戶的打擾。

另一方麵,對於諸如我這種好友數達到上限的用戶,後台或許是可以檢測得到的我們在微信的平均活躍度,且有極大的可能性這種活躍度越來越低。克製自己,回歸用戶本身,從長遠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單從這個功能,無法看出它對微信商業化的影響,但從目前微信的各種動作來看,下一步進行商業化毋庸置疑。用戶產品和商業產品的推動,是微信在進行的兩個維度,後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二者之間需要找一個平衡。(完)

更多內容,請關注三節課(微信公眾號:三節課),一所互聯網人的在線大學。這裏有成體係的線上課程,有挑戰的線下實戰活動,以及有深度的產品運營觀察+評論。

最後更新:2017-08-19 23:25:46

  上一篇:go 微信語音新騙術!
  下一篇:go 微信增加批量管理不常聯係朋友功能,終於可以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