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小劇場之體溫計那些事兒
關於體溫計,栗子有很多的話想說。
在栗子小劇場視頻裏有幾個問題:
1.傳統水銀體溫計要是裏麵的水銀不流動了,該怎麼處理?
2.還有米家這款iHealth體溫計到底好不好?
前言
栗子7月份的時候開始今年第一次發燒,然後當時發了下麵這個朋友圈!因為傳統體溫計太坑了,測一次要10分鍾左右,等得想哭,所以表示想求個智能體溫計測評。哈哈,沒想到,等了沒多久真有了!我覺得米家產業鏈真是太6了!我們米粉想要什麼,他們都能做出來!而且我以前一直在想小米的口號“為發燒而生”,就應該做個體溫計什麼的呀,因為發燒了嘛,要用體溫計呀!
細節展示
機身整體為圓潤的長條狀手柄,整體曲線很圓潤,上層的透明亞克力和下層白色塑料組合,讓我想到米家體重秤,不過我家那款米家體重秤上層是玻璃。
白色的底色、灰色的按鍵,配色很簡單,卻比市場上花花綠綠的那些體溫計看著顯檔次多了。設計師也是用心良苦,看著簡單的設計,其實並不簡單,看過ID故事,發現之前是推翻了好多個版本,也做了好多的實驗,才有現在的形狀。
手感也是很不錯。外觀接縫邊緣沒有任何尖銳劃手的地方,弧度設計也很讚。15.5度彎曲,就像伸出手指貼到眉心般的自然。
上麵的孔是測溫探頭,下麵是測距探頭。
背麵的顯示屏在按鍵上方,這樣按鍵時就不會遮擋到屏幕了。
LED液晶屏幕顯示字體很大,用尺子量了一下字體那行就有有差不多14mm。而且字體是加粗的,所以即使有老花眼也能看清字。
這款體溫計用的是7號電池,聽說用7號電池也是一種情懷。現在很多設備都是充電電池,但是如果不是經常發燒,體溫計的使用頻率不是很高,用充電電池的話,萬一待機時間沒那麼長,隔個一年兩年的突然發燒了,一開機發現沒電就尷尬了。所以用7號電池還是很方便的。栗子才剛寫完彩虹7號電池的帖子,後悔帖子寫早了點兒。
我稱了下加電池差不多快到90克。比我平時盤的大金剛手持還輕呢。
栗子的手算小的,握著感覺操作挺合適。(這次剛好收到的當天晚上遇上跨界藝人DJKEVIN從外地回來,出去的時候順便讓他幫忙拍了幾張,因為當時電影院光線不太好,不過人帥就是有優勢啊,怎麼拍都帥!不好意思又一臉花癡的跑題了。)看KEVIN的大手握著這款體溫計自己操作的話也很舒適!
體溫計適用場合
在爆發流感的時候、還有換季的時候都特別容易發燒,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地鐵機場安檢前、醫院等各種公眾場合特別容易被傳染,米家iHealth體溫計1秒就能出讀數,簡直不要太方便了,這樣檢測快又不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
醫院門口不是經常有量體溫的嚒,我上次去的時候,人家讓我去測個體溫,然後去發熱門診。我去那裏盯了半天水銀體溫計,人家小護士看我嫌棄的小眼神,就直接問了我在家測的度數,然後就放我過去了。不是我潔癖,是真的感覺那麼多人都用過的,實在是下不去手拿起來用啊。
工作原理比較
傳統水銀體溫計用了很多年,很多醫院也都還在用,之前栗子一直覺得,這些醫院是不是不舍得花錢買那些設備,後來看人討論,說是水銀體溫計測得會比較準,有些老醫生就喜歡用這種。好吧,可能我買到了假的水銀體溫計?開頭視頻裏就說了踩爆了一個水銀體溫計。事情是這樣的,栗子7月份的時候今年的第一次發燒,夜裏起來拿東西的時候,因為體溫計是放床邊的,摸黑爬起來,接著聽到啪的一聲,開燈一看,水銀體溫計被我踩爆了,當時因為高燒著,沒怎麼處理,丟袋子裏也沒紮起來,房間還不開窗,第二天下午才扔掉的,現在想想膽子還真大。所以從這之後我就深深的感覺,安全健康的家用醫療設備對一個家來說太重要了!第二個水銀體溫計,也是視頻裏前麵出現的那個,那個不知道什麼原因,怎麼甩都甩不下去讀數,視頻拍了好幾遍,0.1℃都沒掉。所以我這個測的話肯定讀數不準的。參考其他小夥伴的數據,說誤差率在0.1℃左右。本來想來個水銀體溫計和米家iHealth體溫計的比較。奈何我家水銀體溫計不給力。
傳統的水銀體溫計就不再多說了,槽點滿滿。不經常用的或者年紀大了的人,找讀數要找半天,最後也不一定能看出來是多少度,而且我這還遇到過不流動的水銀,破了的話又很危險。市麵上的有種腋下電子體溫計,采用熱敏電阻測量溫度,測量時間也需要很長。耳道式體溫計是根據黑體輻射原理通過測量人體輻射的紅外線而測量溫度,這種也沒有傷害,但是即使平時使用的都是一家人,但這耳道測量總覺得不太幹淨。米家這款全稱叫iHealth非接觸式紅外體溫計,通過接收人體額頭部分散發的紅外能量,來測量人體溫度的。而且非接觸式測量這點對有潔癖的人就特別友好。可能有些用戶會擔心測量過程會不會對身體有傷害的問題。這是被動接收式的,收集的是人體散發的紅外線,本身沒有什麼輻射,所以不用擔心。
測試遊記
那晚出去吃吃吃的時候,新新小學生表示很喜歡這款體溫計,拿上手就想測這兒那兒的。剛學會了使用方法,就對著耳朵測,對著頭頂測,對著肚子測……對著各種能看得到的地方測,測完還會跟我報備一聲,比如他會說肚子現在的溫度是36°這樣,可好玩了。
他還試著對體溫計哈氣。
這款體溫計的標準測量如下麵兩張圖(雖然姿勢也不是很標準,但是可以假裝很標dou準bi嘛),對了,開頭視頻裏後半部分也有母親大人給栗子測的片段。自測或別人幫助下,將體溫計探頭瞄準額頭中心大約≤3厘米,然後輕按背麵的測量鍵,測量成功後機身會震動提示,屏幕會顯示讀數。如果測量失敗機身不會震動,屏幕顯示“___℃”。
這款體溫計還可以測物品的溫度。新新那天晚上路過電動車、柱子、木頭都往上湊去按一下測溫度。這個是隱藏的開發者模式,也叫物溫計模式,這個模式下支持0-100℃的物體表麵溫度測量,在32°C-42.9°C範圍內符合±0.3°C的精度要求。
玩王者農藥玩一半,哎喲喂,好燙手,拿米家iHealth體溫計來測測溫度,看看為發燒而生的小米手機能燒到多少度?讀數顯示是36.5攝氏度,還沒體溫高呢。我其實還想測果機和我米手機的,奈何手中N台全是小米手機。
還測了一下連續放了一天歌的小愛同學,也才35.1攝氏度。
建議
希望以後會有APP或小程序可以存儲測過的體溫信息,根據體溫信息列出一些問答題,最後得出可能是什麼病症。還有最好能連米家APP,然後可以和我的小愛同學互動。
栗子7月份那次發燒,開始因為前一個晚上剛好是凍醒的,以為是著涼引起的感冒,結果買錯了藥,吃了反而越來越嚴重,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是急性咽炎引起的。所以如果測完還可以聯係在線問診醫生的話更好了,如果能推薦附近的醫院電話或預約就醫這樣的提示就更好了。可以通過小愛同學幫助定位,然後選擇就近就醫,或是否預約某某醫藥。
文章的最後,對於開頭第一個問題,要怎麼處理傳統水銀體溫計不流動,其實很簡單,都有iHealth那麼方便的紅外體溫計了,誤差也僅在±0.1℃之間,這哪還需要傳統的呀。至於第二個問題,好不好,用過就知道啦!
美女顏值棒棒噠,產品顏值也棒棒噠。
lz哪裏拿到的,這麼快…
最後更新:2017-09-11 17: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