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停擺前後:騙子太多哄抬價格 坐莊成常態
一紙政策出台,讓ICO(代幣)的發行者與參與者們都沒了以往的興奮勁兒。
根據《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各類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回首ICO近乎瘋狂的發展曆程,離不開的話題是攀升的幣價和暴漲的神話。但眾多玩家在一夜暴富的美夢裏,卻忘記了經濟的基本邏輯。沒有實質的應用、卻有幾百倍暴漲的幣價,靠的是什麼?是那些莊家與操盤手。
“所有幣都是零和的,大家在裏麵炒來炒去,莊家一開始用三五百萬元拉漲停的事兒太多了,然後吸引投資者過來買,再把自己籌碼洗出去。”幣圈人士王明(化名)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如今,國內市場落幕之後,很多平台和企業選擇了轉戰海外,以謀求更多的生機。
“必須炒到100倍以上”
“ICO裏的騙子太多了,這些人搞亂了ICO市場。”某區塊鏈投資平台的負責人陳海(化名)對記者表示。
而在王明看來,人們看到了ICO暴漲的神話,卻不一定願意深究其暴漲背後的原因。
事實上,ICO項目用一紙白皮書和一個團隊就能製造二級市場瘋狂上漲的價格。而價格上漲的背後並不是基於代幣的真正價值,而是由團隊炒作來實現的。
“我們在很多白皮書上都能看到外國人的麵孔,然後發行方說自己有多少海外背景、資源等。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的。之前就有人跟我推銷過,不用多少錢就能籌建全套的外國團隊,然後把英文網站搭建起來就成了。其實,隻要投資者查一下,就會知道這些外國人根本不存在。”陳海痛心疾首地陳述投資者的盲目。
量子鏈漲幅47倍、公信寶漲幅36倍、幣安漲幅20倍……投資者之所以盲目,是被這些高漲的幣價蒙蔽了雙眼。
“你要現在問我,我一方麵後悔,後悔當時沒多買點;一方麵後怕,怕自己成為接盤俠。”幣圈玩家吳越(化名)這樣告訴記者。
吳越準備投資ICO時,經人推薦買了鯊魚幣(注:鯊魚幣在央視發布的“2016最新傳銷組織名單”中,被列為“金融詐騙”)。他的運氣極好,眼看著鯊魚幣在幾個月裏從幾毛錢漲到了幾塊錢,翻了十倍。吳越沒敢遲疑,當機立斷地賣了。
“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知識,根據常識就能判斷這個幣當時有人在做盤子。因為本身技術上沒什麼進展,但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卻很好。所以漲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就不敢再持有了。”吳越稱。
事實上,在區塊鏈資產交易平台雲幣網運營者老貓的文章《我們為什麼沒有上線鯊魚幣?》中,也提到了其“坐莊”的問題。文中稱,鯊魚幣的開發團隊持有大量籌碼,聯合平台和坐莊團隊一起控製價格。
但這事兒,在王明看來,上述炒作在幣圈裏太稀鬆平常了。
據了解,所謂炒作的邏輯,即錢分散在幾個人手裏,用錢買大量的幣,製造出這個幣的市場很火爆的情況。因為幣的總數就那麼多,以此讓人感覺幣很緊俏,從而抬高價格。
“早期的大多數幣都是這樣,背後什麼也沒有,就用三五百萬元拉很多漲停,這樣就能吸引人過來買,再慢慢把自己籌碼洗出去。但有人做盤子就一定有成本,有成本就一定要拉高幣的價格,至少要拉高100倍。”王明稱。
據他介紹,大多數幣沒功能、沒內涵,要跌是很快的。比如1分錢拉升到1塊錢,用了100萬元,跌的話可能很快就跌回到1分錢。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將幣拉升到非常高的價錢才能出貨,因此我們看到的山寨幣通常都是百倍的上漲。
關鍵的問題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好運氣的吳越,不會成為接盤的那個人。但事實是,掙錢的始終是少數。
“在ICO發展很快的那個階段,很多人一直說希望擁抱監管、就是希望這個市場能規範。而現在的局麵,不是劣幣驅逐良幣,而是劣幣直接毀掉了這個市場。”陳海對記者表示。
轉戰海外仍需“坐莊”
前述《公告》要求,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代幣發行融資交易相關的業務。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台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而目前,在各ICO群裏都有“高價收購某某幣”的“倒爺”。這些已經在國內了無出路的數字貨幣,人們收了之後賣去哪裏?答案顯而易見:海外市場。
目前,已經在國外交易平台上線的有NEO(小蟻區塊鏈)、BTM(比原鏈)、GXS(共享股)等。其中,NEO是國內市場上最大的ICO項目,2015年正式成為國內首條原創公有鏈。今年9月7日其公布退幣方案,幾日後便在Bitfinex上線。
對ICO項目來說,出海是他們的選擇之一。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一大批ICO項目將走向死亡,部分項目則會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投資者。也有些項目會自己經營,或者尋找機構融資、走私募道路。
“對於有些幣,收購人出的價格一般都高於市場價20%~30%。”一位交易平台工作人員李華(化名)告訴記者。
“其中不乏炒作,有消息說某幣馬上要去海外市場了,那麼收幣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收幣人的心態很大一部分是賭,幣圈就是大賭場。”李華稱。
據他稱,現在的問題就是把美元變成人民幣會比較困難,但除了這點之外,海外市場還是可以賺錢的。
一般來說,在國外上市的ICO,是要經過平台方核查的。
“作為發起方,隻要獲得國外的一個電子錢包就成了,國外的平台收費也會比國內低。至於審核,那些純粹的騙局、甚至是傳銷的幣種,肯定是通不過的,但有些就很難界定,到底是技術沒做出來,還是發起方一開始就有意為之。你說我是騙子,但我說是夢想,這是很難分辨的。”李華說。
而據王明向記者透露,國外有些交易市場也是國內人辦的。“我了解到的交易平台都在國外另起爐灶了,這樣的話,很多事情就是可以商談和靈活處理的了。”王明稱。
同樣,即使在海外市場,ICO也要有人“坐莊”。
“二級市場上沒人掛單是很難看的,一樣需要有人去抬價格。其實國外對ICO也挺狂熱的,畢竟貪婪這是人性,不分國界。” 陳海稱。
(原標題:ICO停擺前後:對敲抬價格 坐莊成常態)
最後更新:2017-10-07 1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