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有限 機構打新料趨理性
四季度以來,由於網下申購平均獲配比例下降,“打新”對保險和券商的整體收益貢獻率非常有限。業內人士認為,新股發行數量和規模將基本維持穩定,未來新股申購獲配率預計將維持較低水平,券商保險等機構“打新”熱情將趨於理性。
熱情不減
新股發行網下配售方麵,數據顯示,截至11月21日,今年以來,保險機構和券商參與初步詢價的次數分別為9421次和16132次,同比去年的3574次和7155次有明顯提高。
按上市日期統計,截至11月21日,今年四季度以來共有54隻新股發行,數據顯示,共有200家(隻)保險公司和保險產品參與首發配售,共有74家(隻)券商自營盤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參與首發配售。
2017年,不少新股發行方調高了網下配售參與者的市值要求,資本實力雄厚的保險機構投資者優勢明顯,泰康、安邦、平安等大險企“打新”更為活躍。以四季度新上市的公司來看,上述大型保險機構進入了多家上市公司的網下配售名單。其中,泰康係參與首發配售次數達720次,首發累計動用資金559.67億元。
券商方麵,四季度以來,參與首發配售次數超過50次的券商共12家。其中,中天證券和銀泰證券均為60次,高居榜首,緊隨其後的還有申港證券、五礦證券和渤海證券等。
川財證券分析師楊歐雯認為,由於取消了新股申購預先繳款製度,改為以市值配售申報,中簽後再繳款,大幅減少了“打新”動用的資金數量,券商和保險對新股的申購熱情進一步提高,交易更加活躍。
獲配比例下降
由於有越來越多的資金熱衷參與網下“打新”,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網下申購平均獲配比例有所下降。
中國證券報記者對四季度以來已公布網下機構詢價情況的45隻新股統計發現,本輪參與“打新”的券商自營賬戶及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共計84家(隻),平均獲配比例為0.0087%,網下獲配比例進一步走低;平均獲配數量僅為566股,與三季度的575股相比再創新低,且最低賬戶獲配數量仍僅為100股。
險資方麵,四季度以來,參與“打新”的保險資金涉及7446.8億元,獲配資金僅為1.84億元,資金獲配的比例僅有0.024%,與三季度的0.029%相比又進一步下降。由此可見,“打新”對保險公司整體收益貢獻比較有限。
“‘打新’資金利用效率下降。”天風證券分析師陸韻婷表示,由於越來越多的資金熱衷“打新”,導致“打新”的獲配比例較低。目前,參與網下“打新”風險較低,具備條件的保險和券商投資機構都參與了新股申購,受到“打新”年化收益率上漲的影響,“打新”的機構數量不斷上升,因此獲配比例有所下降。
“打新”料趨理性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1日,54隻今年第四季度網下配售新股中,一字漲停板超過10天的有23隻,且54隻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均超過40%。
券商方麵,中天證券和銀泰證券浮盈最高,均超過30萬元,主要是由於申購個股數較多。中天證券共獲配股數23364股,總體浮盈33萬元。參與首發配售次數最少的中泰證券僅申購了2隻新股,分別獲配600股合盛矽業及400股風語築,累計浮盈5.84萬元。
山西證券分析師劉麗表示,IPO審核趨嚴,在“打新”資金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機構“打新”的收益率不斷走低將是趨勢。
楊歐雯表示,IPO審核更加嚴格,近期審核速度較以往有所加快,新股發行數量和規模基本維持穩定。未來新股獲配率仍將維持較低水平,市場對其投資熱情將趨於理性。
(原標題:收益有限 機構打新料趨理性)
最後更新:2017-11-22 06: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