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電視選購詞典 掌握這些就不怕被忽悠了
電視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史了,不管時代怎麼變,電視在家庭生活中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客廳裏不擺台電視總覺得缺了點什麼。隨著電視的不斷進化,我們在選購電視時的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各種商業宣傳術語搞不清楚?沒關係,下麵列舉中一些經常會出現的詞匯,掌握了它們就不怕被忽悠了。
LCD/LED/QLED/OLED
首先我們必須把上麵這幾個詞的概念搞清楚。
LCD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縮寫,也就是液晶電視,很多人覺得LED電視就是液晶電視,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嚴謹,LED指的是有機發光二極管,液晶麵板本身是不能發光的,需要背光作為光源,LED電視就是以LED作為背光源的LCD電視,在此之前背光源主要是采用CCFL,也就是冷陰極熒光燈管,現在已經被LED所取代。
OLED與TFT-LCD結構對比
OLED是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結構及發光原理太過複雜,就不占用篇幅去介紹了,隻需要知道OLED顯示技術與當前主流的LCD顯示方式完全不同,它無需背光燈,使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塗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OLED的優勢主要在於高對比度、響應速度快、視角廣等,可以徹底解決LCD電視固有的漏光、拖尾等現象,而且現在OLED電視陣營正在不斷壯大,LG、索尼、鬆下、創維等廠商都有相應機型,價格也不斷下降,與高端LCD電視的價格差距逐漸縮小,可以考慮購買。
QLED是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的縮寫,指的是量子點發光二極管,它與OLED一樣擁有自發光的特性。雖然現在市麵上出現了很多量子點電視,但它們隻是在背光上做文章,本質上仍是液晶電視,基於電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也就是QLED還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量子點電視則通過藍色LED照射量子點材料來激發紅光及綠光,同時產生液晶顯示屏所需要的白色背光,由於量子點顆粒的大小及分布可以精準控製,量子點所發出光的顏色和純度也更為精細,從而使液晶電視的色域覆蓋率、色彩精確性大幅提升,NTSC色域能夠輕鬆超過100%,價格要比OLED電視更便宜一些。
4K
4K指的是圖像分辨率,2012年5月,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超高清電視UHDTV”標準的建議,將屏幕的物理分辨率達到3840×2160(4K×2K)及以上的電視稱之為超高清電視,4K電視就是它的簡稱。4K電視的物理分辨率達到3840×2160,這是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高清(HD.1280×720)的8倍。
4K電視在短短幾年時間快速普及,特別是大尺寸段,想買非4K電視已經很難了,即使4K內容還很欠缺,4K是唯一的選擇。
屏幕麵板
屏幕麵板大體可以分為軟和硬兩種,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軟屏液晶分子縱向排列,而硬屏是呈水平排列,對應的屏幕麵板也有主要的生產廠商,比如硬屏中LG的IPS麵板,軟屏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麵板類型有夏普ASV、三星S-PVA、友達光電MVA等,陣營更為龐大。
很多使用IPS麵板的電視“大肆宣揚”硬屏視角廣不易偏色等優勢,明確說明自己使用VA軟屏的倒是不多,而且軟屏按壓之後還會有水波紋的出現,給人的感覺就是硬屏比軟屏好,一聽用的是軟屏就放棄購買,軟屏有那麼可怕嗎?
先來告訴你個事實,索尼的高端旗艦電視Z9D、X9300E等機型用的都是軟屏,這足以說明屏幕與畫質好壞並沒有直接的聯係,至於IPS硬屏在可視角度上的優勢,也隻是在一些非正常的觀看角度才能顯現出來,如果是坐在沙發看電視,硬屏、軟屏差距並不大,選購的時候不用為此糾結。
屏幕的好壞不是由軟硬決定的,兩者雖然在製作工藝上有一定的區別,但在性能上並沒有優劣之分,對畫質影響最大的還是隱藏在屏幕背後的背光模組及畫質處理技術。
背光
上麵已經介紹過了,液晶麵板本身不發光,所以需要背光源的存在,它有直下式和側入式兩種。直下式是把LED發光晶粒放在液晶麵板的正下方,側入式是把LED晶粒放在屏幕四周的邊緣位置,搭配導光板將發出的光傳遞到屏幕的各個區域。
直下式背光
側入式背光
在電視超薄化的趨勢下,側入式背光方式越來越流行, 直下式背光在機身厚度上不占據優勢,但並不是說直下式不好,不少高端電視用的就是直下式背光,這是因為直下式背光更容易實現分區控製,這樣就可以根據顯示圖像的要求調整局部背光的亮度,使該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更暗。側入式電視也可以實現智能背光調節,這類電視在選購時可以優先考慮。另外很多低端電視也都采用的是直下式背光,這是利用直下式背光結構簡單的特性,並沒有在背光上下功夫。
HDR
HDR是High-Dynamic Range的簡稱,如果喜歡攝影,對這個詞一定不陌生。相比普通圖像,HDR圖像可以帶來更多的動態範圍和圖像細節,簡單來說就是亮的更亮,暗的更暗,明暗對比更鮮明。
在選購電視的時候你會發現HDR已經非常普及了,幾千元到上萬元的電視都有這個功能,看來HDR的門檻並不高。其實不然,HDR實現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實現HDR需要增加畫麵的亮度範圍,為的是提升畫麵明暗對比度,從而獲得更廣泛的色彩範圍。目前三星、索尼、鬆下等部分旗艦電視已經可以達到1000尼特以上的峰值亮度,普通電視亮度都在300尼特左右,相差十分懸殊。要想達到超高亮度,電視就必須改進背光控製,實現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雖然現在HDR電視很多,但其中很多並不是依靠硬件層麵背光技術的調整,HDR效果隻是靠軟件做出來的,效果並不明顯。
另外HDR的格式標準也不統一,比較常見的有Dolby Vision、HDR 10、HLG等,Dolby Vision的規格最高,它可以看作是HDR 10的高階版本,不過最為最尷尬的是,HDR的片源少之又少,HDR效果也就很難體驗到。
廣色域
色域就是能夠表達的顏色數量所構成的範圍區域,關於色域有好多套標準,電視行業常用的還是NTSC色域,它是美國電視標準委員會製訂的一個色域空間標準,普通電視色域值一般在74%左右,廣色域電視可以達到90%左右,量子點電視超過100%很輕鬆。
廣色域意味著電視能夠顯示更加豐富的色彩,隨著顏色的增多,畫麵變得豔麗的同時更接近真實的顏色,但廣色域並不意味著電視的畫質就一定好,影響畫質的因素很多,色域隻是其中一項,好畫質要全麵考量。
MEMC
MEMC是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的縮寫,直接翻譯過來就是運動估計與運動補償,這項技術可以改善液晶電視固有的拖尾、抖動等現象,在觀看一些高速運動的畫麵時尤其明顯,比如動作電影、球賽等,如果平時隻是看一些普通的電視節目,對於這個功能不必強求。
人工智能
以上基本都是畫質層麵的一些詞匯,評價一台電視的好壞還包括音質、硬件配置、係統UI、內容資源等方麵,而今年很多電視都開始打“人工智能”牌,主要體現在內容的呈現方式和語音控製兩個方麵,通過大數據實現內容精準推送,語音控製又可以替代大部分按鍵操作,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功能是用不到的,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還不值得去追捧。
無論是在電商平台還是實體賣場,買電視的時候上麵那些詞匯你可能都會遇到,或許能對你的選購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不代表小米社區
最後更新:2017-06-28 1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