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52 返回首页    go 小米 go 小米MIX


iPhone 8 上的“全面屏”,究竟从何而来?

临近 9 月,手机市场的硝烟味也更浓了。

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新 iPhone 将会在 9 月 12 日正式发布。这或许是苹果保密工作做得最差的一次,新 iPhone 还没发布,就已经被人扒了个底朝天——新 iPhone 最后的悬念,或许只剩下名字了。

无论是叫 iPhone 8,还是叫 iPhone Pro,其实都不太重要,因为当你在茫茫人海中看见它时,肯定一眼就能把它认出来。

全赖这一块惹眼的「全面屏」。

大家都知道新 iPhone 有一块「全面屏」,但「全面屏」从何而来却鲜有人知。

「全面屏」 iPhone 概念设计,图片来源:9To5Mac

手掌与大屏之间的矛盾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屏幕」一直是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屏幕越大,意味着能承载的信息就越多,在手机上处理事务的效率也就越高。

2007 年,当乔布斯发布的初代 iPhone 时,「大屏幕」其实也是 iPhone 的一大卖点。当时主流的智能手机诺基亚 E62、MOTO Q 的屏幕尺寸都在 3 吋以内,而 iPhone 由于摒弃了实体按键,因此拥有更多富余空间,屏幕尺寸达到了 3.5 吋,屏占比高达 52%,连乔布斯都忍不住在发布会现场感叹:

3.5 吋屏幕,真的很大!

(2007 年 iPhone 发布会截屏,图片来源:YouTube)

iPhone 开启了手机的新纪元,由于触屏集成了更多的操作,因此屏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手机的屏幕要多大才合适?

当时,力推 Super AMOLED 的三星开了个好头。2010 年,三星发布智能手机 Galaxy S,其拥有 4 吋 AMOLED 显示屏,已经算是同时期屏幕较大的手机之一。在 Galaxy S 上市后,乔布斯还曾忿忿不平地指责道:

对消费者来说,3.5 吋才是最完美的尺寸,大屏幕简直愚蠢至极……你根本没法一手掌握它,没有人会买这样的手机!

话虽如此,但其实苹果早在 Galaxy S 上市前就推出了配备大屏幕的智能触控设备——iPad。或许在乔布斯眼中,「平板电脑」才是大屏幕的正确使用方式。

乔布斯发布 iPad,图片来源:YouTube

不过,三星可不这么认为。2011 年,三星又推出了主打「平板手机」概念的 Galaxy Note,其配备了 5.3 吋 AMOLED 大屏幕,并自带触控笔 S-Pen。三星通过主打「大屏」的概念,成功地从 iPhone 手中夺走了不少的市场份额。

想必,在 2012 年前后换智能手机的用户,都会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

是选择系统更好用的 iPhone,还是选择屏幕更大的三星?

历代三星 Galaxy Note 对比,图片来源:CNET

虽然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但并不是屏幕越大越好,对于移动终端来说,便携性、操控性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是,从 2013 年起,手机设计师们开始思考:

如何在机身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给手机塞下一块更大的屏幕?

此时,另一个高频词出现了:屏占比

从「高屏占比」到「全面屏」

「屏占比」,顾名思义就是屏幕面积在手机前面板上的占比。

LCD 屏幕为了防止漏光、方便走线,不得不在屏幕两边设立 Black Matrix,也就是常说的 BM 区,反映到手机屏幕上,就是屏幕两边的黑边。黑边并不属于有效显示面积,因此,通常认为「屏占比」的计算公式为:

屏幕有效显示面积 / 手机前面板面积 = 屏占比

「高屏占比」意味着在同等体积下,手机将拥有更大的显示面积。当时扩大「屏占比」的方法主要还是以收窄 BM 区为主,这也对厂商在屏幕方面的设计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 - 2013 年手机屏占比的变化,图片来源:Twitter

最早追求「屏占比」的手机厂商,主要有三家:本身有完整屏幕供应链条的三星和 LG,以及选用夏普作为屏幕供应商的魅族。

2013 年上市的 LG G2 屏占比高达 75.7%,同期的三星 Note 3 屏占比达到了 74.6%,魅族 MX3 屏占比也有 74.1%。

屏占比惊人的 LG G2 对比同期旗舰机,图片来源:The Verg

次年,魅族又推出了号称「全球最窄边框」的 MX4,边框仅有 2.6mm,屏占比高达 75.5%。然而,很快这项记录就被超越了。

2014 年 8 月,夏普发布了主打「全面屏」的 AQUOS Crystal,其取消了听筒,利用屏幕震动进行传声,同时把前置摄像头等传感器移到了手机下方,从而大大提升了显示面积,屏占比高达 78.5%。此外,还借助特殊的切割技术,对屏幕进行斜面切割,从而让 AQUOS Crystal 的三条边看上去就像消失了一样。

夏普 AQUOS Crystal「全面屏」设计原理,图片来源:Sharp

夏普的 AQUOS Crystal 是 2014 年屏占比最高的手机,也是最早推广「全面屏」概念的手机之一。换言之,当一部手机屏占比足够高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归为「全面屏」手机——至于屏占比要达到多少,目前业界并没有定论。不过,目前标榜为「全面屏」的手机,其屏占比几乎都在 78% 以上。

78% 的屏占比,或许就是成为「全面屏」手机的临界点。

2011 - 2017 主流旗舰手机屏幕尺寸与屏占比参数对比

「全面屏」的阻碍与未来

假设以 78% 的屏占比作为基准,目前能够称之为「全面屏」的智能手机,只有寥寥几款:

三星 Galaxy Note7,屏占比 78%

三星 Galaxy S8/S8+,屏占比 83% / 83.6%

三星 Galaxy Note8,屏占比 83.2%

夏普 AQUOS Crystal,屏占比 78.5%

夏普 AQUOS S2,屏占比 79%

LG G6,屏占比 79.1%

小米 MIX,屏占比 83.6%

Essential PH-1,屏占比 84.9%

除了小米和 Essential 之外,其他的三个厂商都是世界最顶级的屏幕供应商;而小米,是销量排名前五的国产手机厂商之一;Essential 则是「Android 之父」安迪·鲁宾(Andy Rubin)的最新项目,背后的股东是富士康、腾讯和亚马逊。

Essential PH-1,图片来源:The Verge

由此可见,「全面屏」手机的门槛还是相当高的,但毫无疑问,「全面屏」将会是新一轮旗舰手机竞争的关键所在——在手机体积逼近极限、电池续航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当下,「全面屏」是智能手机显着提高效率的最优解。

但目前,全面屏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最大的问题在于:

手机前面板密密麻麻的传感器该如何安置?

一般的智能手机,前面板至少拥有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听筒、前置摄像头、指纹传感器等多个部件,还要考虑屏幕 IC 驱动、手机天线等问题。

iPhone 7 前面板元器件示意图

由于全面屏会极大地压缩前面板的空间,因此,留给这些传感器的空间并不多,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全面屏」分化出了两种解决方案:

非异形全面屏

异形全面屏

所谓「非异形全面屏」,是指在基本不改变屏幕形状的情况下,把屏幕的比例拉伸至 18:9,从而获取更大的显示面积。整体上看,屏幕形状还是比较规则的,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对屏幕显示内容进行过多的适配,生产良率较高,成本也相对较低。

目前 LG G6、三星的旗舰、小米 MIX 都是采用了这种设计。

由于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尚未成熟,因此三星不得不把原本前置的指纹传感器改为后置,给屏幕留足空间。至于其他的传感器,则一字排开地挤在屏幕上方。好在三星拥有比较成熟的 AMOLED 柔性屏技术,通过将屏幕左右两侧做成曲面,进一步增大了显示面积。

三星 S8+ 屏幕拆解图,图片来源:iFixit

尽管 LG G6 也是采用了 18:9 的全面屏,但由于屏幕材质是 LCD 液晶屏,因此左右两边的边框仍然存在,屏占比显然也没有三星旗舰的高。不过,传闻 LG 新旗舰 V30 将采用自家生产的柔性 OLED 屏,届时,或许屏占比会有所提升。

采用 18:9 屏幕的 LG G6

小米 MIX 的方法则迥异于前两者,采用了整体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利用陶瓷机身带来的「陶瓷声学系统」代替听筒,通过陶瓷中框进行传声。其次是采用超声波传感器代替了红外线距离感应器,这也就避免了在屏幕上多开一个孔。另外就是把前置相机安放到了屏幕下方,从而实现了「三窄边框」的设计。

虽然小米 MIX 的屏幕比例是 17:9,但其在整机设计上的创新,弥补了屏幕比例上的不足,也让屏占比高达 83.6%,是目前在售机型中屏幕最大、屏占比最高的手机之一。

小米 MIX

最后更新:2017-09-04 13:59:52

  上一篇:go 华为Mate10:安卓8.0我先用啦!
  下一篇:go iPhone 进水保修吗?这份苹果售后全指南必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