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73 返回首頁    go 小米 go 小米 note


全球房價泡沫風險城市排行榜 為什麼沒有我們?

摘要

近日,瑞銀發布2017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加拿大多倫多成為頭等黑馬。

  樓市凶勐,全球大城市多不例外。

  近日,瑞銀發布2017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加拿大多倫多成為頭等黑馬,首次進入指數排名就名列泡沫風險之最。而在房價泡沫風險城市前10名中,中國香港位列第7.

  而其他我們認為價格很高的中國城市,卻沒進入泡沫20強。這到底怎麼回事?

  1、相比去年,全球樓市泡沫在膨脹

  首先,杠杆遊戲簡單分析下全球泡沫情況。如下圖1所示,2017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中,多倫多、斯德哥爾摩、慕尼黑、溫哥華、悉尼、倫敦、香港和阿姆斯特丹這8座的樓市被標注為較高的“泡沫風險”。

圖1.2017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圖表來源|UBS

  圖1.2017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圖表來源|UBS

  其中,冠軍多倫多過去五年以來,房價增長了50%。說到這裏,我國主要一二線城市是不是都要笑了。

  從下圖2可以看到,2016年,被標注為紅色“泡沫風險”的城市有6座,今年升至8座;黃色房價被高估的城市則與去年持平,同為7座,但風險指數比去年有所上升,可見全球樓市泡沫也是逐漸在膨脹。

  去年的第一名溫哥華跌到了第四,香港則從第6降到第7,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城市依然麵臨著巨大的泡沫風險。

圖2.2016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圖表來源|UBS

圖2.2016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圖表來源|UBS

  顯然,膨脹的泡沫裏,都有全球各央行們的功勞。

  悉尼的所有分項指標明確表明,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正如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房地產經濟學家Matthias Holzhey指出的:“過去四個季度房價再次上漲12%-,目前已較2012年上漲60%。經通脹調整的收入增長率僅為2%。稅收豁免以及可隻付利息的貸款,暫時掩飾了可負擔能力惡化的情況。”

  溫哥華的房價近10年來一直都被顯著高估。國外媒體紛紛將此矛頭都指向我國央行,而不是歐央行,至於原因,杠杆遊戲很傻很天真。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指出,新加坡通過多項監管措施為房地產市場降溫。實際價格過去六年以來小幅下降。房地產市場降至公允估值水平,2017年的風險指數也較去年有所回落。公共住房占房地產市場的80%,私人房地產市場仍難以負擔,但已明顯改善。房地產市場拐點似乎即將到來。

  2、海外投資推高全球樓市泡沫風險?

  這幾年海外投資火爆,也推高了一些超級明星城市的泡沫風險。杠杆遊戲此前就分析過,最近一年全球房價漲幅最高的前50名城市中,有42個漲幅在10%以上。

  加拿大的多倫多,全球房價漲幅第1,高達26%。而在2016年,多倫多漲幅為14.8%,當時漲幅位列全球28位。

  對於我們來說,當大都市的白領還苦苦掙紮於,怎麼買得起的時候,一係列數據表明,大量的資本其實已經跑去國外配置資產。甚至可以說,其中一部分對外投資的錢,正是來自於在國內房地產市場上的“洗劫”。

  這個過程是怎麼一回事,我想,杠杆遊戲的讀者都是明白人。

  不過資產配置出去了不代表穩賺,但至少這一財富轉移的趨勢動向,非常值得關注。顯然,我國高層也已經關注到了,發出了嚴厲警告。

  還讓人擔憂的是,如果房地產在調控之下真的有所退潮。那麼,明年乃至未來,財富怎麼配置將更是個問題,國內好像也有點資產荒,實體經濟回報率依舊不如過去。

  3、我國一二線城市在全球樓市泡沫的什麼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內地的城市暫時不在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研究範圍之內,原因可能是缺乏連貫的數據。

  不過,我們還是能夠從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比如參照這份報告,排名第一的多倫多五年以來房價增長了50%。再對比我國主要一二線城市近幾年的房價漲幅,你就會大概明白,我國的房地產泡沫風險究竟有多大了。

  當然不能完全這麼看,畢竟各自有自己的國情。

  再比如,如圖3所示,就房價收入比而言,在香港,收入達當地平均水平兩倍的人,也很難買得城市中心附近60平方米的住房。另外,人們的收入和房價,在倫敦、東京、紐約、巴黎和新加坡是脫節的,房價收入比超過了10。而我們的房價收入比,有些城市,要遠比這一數字大得多。

圖3。全國主要城市住房的可負擔性:一名高技能人才在近市中心購買60平方米住房所需的工作年限圖表來源|UBS

圖3。全國主要城市住房的可負擔性:一名高技能人才在近市中心購買60平方米住房所需的工作年限圖表來源|UBS

  這些泡沫什麼時候才能被戳破?誰也無法預測,但可以看看香港的軌跡:

  香港房地產業在70年代後期的產業調整中得以迅速發展。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的數據,香港房地業對GDP的貢獻高達20%,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近50%,而政府收入中也有35%來源於房地產業。

  進入90年代,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對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房地產價格上漲非常迅速。

  隨後,香港實施“緊縮”土地供應政策,並以低利率進行刺激,房價一路飆升,這其中炒房行為急劇升溫,買房幾乎成了大多數香港人實現財富快速積累的主要途徑。企業也是如此,開始向銀行貸款買地。

  再之後,銀行放鬆了對住房按揭貸款的審查標準,炒房客們變本加厲,樓市價格繼續高企。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一年時間,香港房價下跌50%-60%,成交大幅萎縮,房屋空置率上升。

  房價暴跌導致香港社會財富大萎縮。據計算,從1997-2002年的5年時間裏,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

  世界很少孤島,全球經濟緊密相連,故事接下來怎麼發展,又有誰能預料。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10-02 20:58:17

  上一篇:go 陳冠希:要向世界證明 中國製造不低於世界製造
  下一篇:go 鷹派美聯儲新主席或很快駕到 美元空頭已開始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