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小米6
卡塔爾危機:外揚的“家醜”難發酵
摘要
近期中東政治局勢再起波瀾,卡塔爾危機對未來市場的影響料將十分有限。
近期中東政治局勢再起波瀾。本周,巴林、沙特、阿聯酋、埃及、也門、馬爾代夫、利比亞等九國紛紛宣布與卡塔爾斷交,令美歐兩市油價瞬時大漲1%以上。然而,正如國際油價在最初的“應激反應”後很快恢複平穩一樣,卡塔爾危機對未來市場的影響料將十分有限。
事實上,在評估本次斷交風波的市場影響時,國際原油市場的最初反應並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為卡塔爾的石油產量僅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2%、沙特的1/16,其在中東石油版圖上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國際油價一度躥升1%以上,更多是緣於危機報道中“中東”或“海灣”的字眼,這也是它為什麼被稱為“應激反應”。
真正令卡塔爾置身國際能源市場“風暴眼”的,是這個暴富的彈丸小國所擁有的24.5萬億立方米、僅次於俄羅斯和伊朗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氣儲量,該儲量占全球的13%之多。而在2016年,卡塔爾7720萬噸的天然氣出口量,更是相當於全球總供給量的1/3.
那麼,當天然氣這一新的邏輯起點逐漸清晰明確後,此番卡塔爾危機又會帶來怎樣的市場影響呢?
首先,從基本形勢看。卡塔爾國內絕大部分天然氣資源位於世界最大的北方氣田,該氣田與伊朗接壤,遠離阿拉伯世界,因此卡塔爾天然氣產業無論產量和出口量都不會受到斷交風波的直接影響。實際上,優先保持與伊朗緊密的政治關係,既是本次危機的根本原因,更是卡塔爾依據本國資源稟賦狀況所做出的利己選擇。
其次,從後續發展看。與卡塔爾斷交國家做出的“斷絕海陸空聯係”舉動,遠比斷交本身更值得關注。雖然卡塔爾天然氣運往亞太方向必經的霍爾木茲海峽,因為伊朗的絕對影響力而有所保障,但其運往歐洲方向所經過的蘇伊士運河卻在埃及掌控之中,一旦卡塔爾船隻通行受阻,倍增的運輸時間和成本無疑將推升國際天然氣價格。
最後,看最糟糕的情況。一旦卡塔爾天然氣出口受阻,不排除該國退出歐佩克原油減產協議作為報複。作為阿拉伯世界經濟領袖的沙特阿拉伯絕不會放任自己的權威被挑戰,很可能尋求提升減產協議約束力,使目前執行力度普遍在40%以下的協議短時間內得到充分執行,加之天然氣價上行壓力的傳導,屆時的國際油價或將大漲。
綜上所述,後續引發一係列政治經濟風波並導致國際油氣價格劇烈變化,將是卡塔爾危機理論上對市場可能形成的最嚴重影響。
然而,歐佩克實施減產協議半年以來,國際油價未出現大幅波動的事實本身已表明,國際油價穩定在每桶50美元上下符合全球能源政治經濟領域大多數國家的利益,主要油氣輸出國既不會因價格高企而快速聚集財富,也不會因持續低價而難以為繼。
為實現這一平衡,過去9個月,美國不僅大規模釋放本國戰略石油儲備,還出台措施保證本國原油生產持續複蘇。作為美國在中東最長久、最緊密的盟友,沙特斷不會令美國的努力前功盡棄;而埃及要做的更簡單,繼續執行國際公約,允許卡塔爾天然氣運輸船通過蘇伊士運河,就能基本阻斷危機負效應傳導至油氣乃至金融市場的路徑。
有了美國這個阿拉伯世界“遠房家長”的威懾,以及歐佩克與其他石油輸出國之間保持政治經濟關係動態平衡的需要,卡塔爾危機很快將回歸其“兄弟鬩牆”的本質,這次外揚的“家醜”料難持續發酵。
(原標題:卡塔爾危機:外揚的“家醜”難發酵)
(責任編輯:DF319)
最後更新:2017-06-18 0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