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启动图片更换 可惜就持续4天……背后的故事,快看!
更换前后的微信启动图:前者为原图,后者为未来四天内将更换的风云四号拍摄的成像图。
9月25日傍晚,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微信的启动画面出现了些微小变化,启动画面中地球的位置出现了移动。该地球图片将从以前的美国卫星成像图换成“风云四号”拍摄的高清东半球图。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微信启动页面为什么9月25日换图?
这是因为,9月25日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轨交付的日子。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取得的巨大突破,微信启动页首次“变脸”。
风云四号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图源:国防科工局
风云四号A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于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6年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
目前,我国成功发射15颗气象卫星,8颗卫星在轨,分别是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D/E/F/G星,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B/C三星,以及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
先来个动画。

再来个真实的卫星照片。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起吊现场。图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和上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相比,风云四号A能够15分钟生成一张地球圆盘图,最快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气温度和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观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观测产品数量提高了3倍。
下图为风云四号卫星第一套彩色合成图像
“风云四号”A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图像。图源:中国气象局
为什么它这么厉害呢?这是因为它携带了四大“利器”
“千里眼”——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
“风云四号”A携带的第一大“神器”是“千里眼”——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它是迄今为止我国静止轨道最先进的辐射成像仪,覆盖了可见光至波长达13.8微米的甚长波红外波段,光谱通道增加到14个;能够每15分钟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高空间分辨率达500米。
可能有人觉得500米分辨率不够精细,但别忘了,它可是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位于赤道上方约3.6万公里,这样的精度与美国发射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GOES-R相当。
你们看,位于赤道上方约3.6万公里,很远的,哈哈。
“风云四号”A卫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2017年2月20日13:15(北京时)第一套全通道图像,包括一张彩色合成图和14个单通道图像:2个可见光通道、1个近红外通道、3个短波红外通道、2个中波红外通道、2个水汽通道、4个长波红外通道。
14个光谱通道意味着什么?它的前辈(风云二号)配置的成像辐射计有5个通道,也就是通过5种颜色的眼镜看地球,而“风云四号”A可以通过14种颜色的眼镜看地球,如此一来,地球大气的物理性质更难逃脱它的“法眼”。
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仪器图。
此外,它还配有大气“CT机”——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专门用于探测三维大气垂直结构的遥感仪器,它利用大气和地球表面的辐射性质,在空间遥感地球温度、湿度及成分的垂直分布,实现大范围、快速、连续和长期的气象测量。
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仪器图。
强对流“示踪器”——闪电成像仪,闪电成像仪可对我国及周边区域闪电每秒拍摄500张照片,准确记录闪电的频次和强度。从太空中观测闪电,尤其是静止轨道上观测闪电,具有24小时不间断、覆盖范围大、实时性好等优点,是世界上有研制能力国家优先采用的闪电探测方式。“风云四号”A搭载的闪电成像仪也是我国首台星载闪电观测仪器。
闪电成像仪仪器图。
下面是“风云四号”A卫星澳大利亚西部雷暴过程闪电监测动画,真的是什么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第四大“利器”——空间天气仪器包,包括高能粒子探测器、磁通门磁强计、卫星辐照计量仪与充电电位测量仪。它具备监测太阳活动和空间环境的能力,探测通道数量、探测精度显着提高,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空间天气监测能力。
空间环境监测仪器中包含有高能粒子探测器、磁强计和空间天气效应探测器。
从发射到现在,“风云四号”A一直处于在轨测试期间,也就是不断调试它携带的仪器,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在轨测试的这几个月里,沙尘、暴雨、台风等几类灾害性天气轮番登场,几乎每次重大天气过程它都没有错过。
2017年2月27日,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获取的图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中正式使用。来,听宋老师说天气。
下图为5月份风云四号对北方地区的沙尘动态监测
以及今年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风云四号都进行了连续、实时地监测,包括:2号台风“苗柏”、8号台风“桑卡”、9号台风“纳沙”、10号台风“海棠”、13号台风“天鸽”、16号台风“玛娃”。
13号台风“天鸽”
16号台风“玛娃”
怎么样,风云四号A星的本领够强大吧?
好了,了解了风云四号,我们再回到开始的话题,说说微信启动页面更换这件事吧。
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取得的巨大突破,9月25日17点起至9月28日17点,用户在启动微信时,可以欣赏到由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卫星图片。
更换后的启动页面,为风云四号拍摄的成像图。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为中国所在的东半球上空视角。
你无数次启动微信,但可能从没有仔细研究过的这张图,哈哈。
下图中地球的从非洲大陆上空视角拍摄的,画面中心点在南半球,可以看到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大陆。
过去6年微信启动画面所用的图片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宇航员所拍摄的着名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The Blue Marble)”。当时飞船正运行至距离地球29000公里之处,宇航员用一台80毫米镜头的哈苏照相机拍下了这张完整的地球照片,拍摄时飞船正背向太阳,此时对于身在飞船上的宇航员来说,地球的大小就像小孩子玩耍的弹珠一样,因而命此名。
报道要小心、要认真啊,出了偏差谁负责?哈哈。
由于位置特殊,从他们的角度看,地球是倒着的,所以宇航员们当时拍下的原图是这样的。
后来整理图片的时候,为了方便观看,就倒过来了。它还获得了官方的编号:AS17-148-22727。
NASA在公布这幅图后,可以说是大受欢迎。
除了微信选用这张图做启动页面的素材。2016年3月,这幅图出现在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俗称“小高考”)地理科目的考试题目中。题目给的是微信登录图,要求考生从图中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推测该图的拍摄时间及M地所处的风带最有可能是什么。
A.6月份东南信风带
B.6月份盛行西风带
C.12月份东南信风带
D.12月份盛行西风带
正确答案:D
很多考生天天玩微信,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是,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同样能做对题,当然,前提是你熟练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并熟练联想运用。
微信启动页背后的故事
关于选用这张照片作为素材的原因,微信团队透露称:“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页面。因为人类的出现,才有了沟通的存在和意义。
而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最近几天微信登录界面使用的这张云图,拍摄于2017年6月7日13时。云图反映出该时刻我国北方及东部沿海受锋面气旋云系影响,出现降水天气,我国南方的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切变线云系也带来了持续降水天气,赤道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及西太平洋有多个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
你,看到了吗?
目前呢,风云四号A星的云图还没有全部向公众开放,有望在今年年底具备业务运行和实时服务能力,它的数据将实现全球共享。到时候,我们就能在网上查阅浏览风云四号A星的云图了。公众浏览风云卫星图像最简洁的渠道是访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数据服务网。相关的APP也在开发之中。总的来说,风云四号卫星的数据资料对国内社会公众是免费公开的。这一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微信启动页面换了,很新鲜。很可惜,就用4天,28号傍晚(9月25日17时-9月28日17时)可能就换回去了。
4天后为啥还要换回去?
相信大家都有这个疑问,换成我们国家的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挺好啊,为什么还要换回去呢?对此,微信团队含糊其辞,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微信初始启动页所用的“蓝色弹珠”。上面的非洲图像寓意人类起源,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摇篮。而人类能够在地球上不断繁衍,进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特殊技能就是创造了自己的沟通体系。起源、沟通是微信采用它作为启动页面最重要的涵义,这个会坚持不变。
这个解释……
也算是一次尝试吧,这次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取得的巨大突破,微信启动页首次“变脸”,有报道称,腾讯将与中国气象局开展进一步的战略合作。
我想,以后还可以推出实时的风云四号A星云图APP啊,用风云四号实时云图做屏保,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没看到的赶快更新一下版本或者重启一下吧,哈哈。
图片来源:NASA,中国气象局,央视截图。
最后更新:2017-10-08 10: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