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32 返回首頁    go 小米6 go 小米電視


王川:小米做AI爆款的方法論

  人工智能可能是2017年中國互聯網討論最多的一個關鍵詞,但如何落地、找到真實且剛需的用戶場景,一直是令業界最為頭疼的問題。過去幾個月,小米有兩款人工智能產品成為市麵上的爆品。在整個電視行業陷入低迷的2017年,小米一躍成為線上銷量第一的電視品牌,最大的貢獻來自其主打人工智能語音的係列——小米電視4A。小米AI音箱更是成為國內賣的最多、也是最難買的一款智能音箱。而這兩款產品的爆紅,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是趕上了AI的風口;恰恰相反,它們其實是跟隨用戶需求不斷進化而來的「網紅」。

 

雷軍最煩「布局」二字

 

  「小愛同學」可以說是目前中國市場上使用體驗最好的智能音箱。微軟、亞馬遜和Google的相關負責人看了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怎麼這麼快? 其實我們在很多方麵已經不落後於國際的一線巨頭了,主要原因是我們有大量的用戶在用。小愛同學最早是在小米電視上實現的。當時為了解決電視語音的交互問題。因為電視跟手機不一樣,電視搜索一直是最困擾我們的問題。在電視上,我今天看到的最好的交互工具就是遙控器,還沒有看到更好的交互工具。但是在電視上輸入一個文字是非常非常吃力的事兒。但有了語音以後,搜索問題就變成一句話的事兒了。我們最早在電視上做了語音助手,後來命名為「小愛同學」,再有現在的小愛音箱。可以說是環環相扣,但不存在布局一說。在小米,雷軍最忌諱的就是「布局」二字,我們內部沒有人談布局、沒人敢談布局。總有人問我小米是怎麼布局的,我說我們從來沒布局,在我們這兒布局是貶義詞。我們想的就是怎麼做出一款能「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如果你能做出這樣的產品,這就是衡量你成功不成功的標誌。所以我們其實看的都是產品,比如怎麼把電視做好、怎麼把它的交互做好、怎麼把它的畫質做好、怎麼把它的音質做好、怎麼把它的外觀做漂亮。小愛音箱其實也是產品需求的進化。我們這個團隊是做電視的,一直在研究電視的交互。去年10月我們在小米電視上嚐試了智能語音,在電視搜索上內置了小愛同學這個智能語音功能。兩個月之後決定把這個功能升級為互聯網音箱,音質特別特別好,上麵帶了一個按鍵,帶語音,當時賣399,一下子賣得特別好。但那個是近場語音,遠場的一定更受歡迎。我們就把這個功能強化,推出了小愛音箱。

 

需求的進化:從遙控器到智能音箱

 

  大家今天看到的是小愛音箱這個爆款,但沒有看到它是怎麼一步步進化而來的。可以說,小米音箱的誕生,離不開我們最初的遙控器。小米電視最早做了11鍵遙控器,這是全球鍵數最少的遙控器。在此之前,所有的遙控器都是40多個按鍵,甚至100多個按鍵。小米當時麵臨的挑戰是,智能電視的功能要遠比功能機多很多。按照常規,我們可能要加更多的按鍵才能控製智能電視這麼多的功能。但是說實話,40多個按鍵已經很難用了,如果再加幾百個按鍵基本上就不能用了。當時決定做智能電視的時候,我問了一下傳統廠家:你們智能電視機的日活有多少?他們說先別說日活了,說聯網率,雖然智能電視賣出去了,但是真正連到互聯網的有多少?不到50%,聯網以後使用智能功能的有多少?他說不到5%。使用率極低,大家賣智能電視是把它當成一個噱頭來賣的。後來我們開始當時設計這個遙控器,我對自己提了幾個要求:第一、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少按鍵的遙控器、但是它能夠覆蓋功能機和智能機的全部功能;第二、這個遙控器應該是4歲孩子到80歲老太太都能用;第三、不用看遙控器,可以盲操作。大家平時在家裏看電視的時候燈光很昏暗,如果還需要看著遙控器去找按鍵,就很痛苦。所以我要求是憑手感、憑直覺,完全不用看。這是我們設計11鍵遙控器的初衷,這是當時世界上按鍵最少的電視遙控器。做小米盒子就是為了做電視,所以設計小米盒子遙控器就是為了電視遙控器設計的。小米盒子出來以後才使得智能電視的使用成為可能。以前為什麼買回去智能電視,其中50%的人不聯網?聯網的人裏麵隻有5%的人才會用智能電視功能?是因為根本沒法用,使用起來很痛苦。在Windows之前,我們為了使用Dos,要上了一個月的課,就是你要先學一個月的課,然後才能使用Dos。Windows出來後,讓大家玩兩下就會上網。有了這個遙控器,我一直覺得在智能電視的海量內容下,操作應該會很簡單了,但很快發現搜索一直是個問題。所以我們第一個在電視裏頭做了「小愛同學」這個智能語音功能。因為我們發現一句話能解決的事兒,都特別適合語音來解決。

 

小米做AI的先天優勢:數據

 

智能語音不是今天才有的,上個世紀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有了,二十年來,一直沒有真正的使用。語音搜索一開始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甚至很不靠譜。到今天,我們才突然發現它的準確率越來越高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智能提升了它的準確率。當準確率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用戶才可以接受。我覺得這就像有一個無形的門檻:在門檻下,大家就不會用,過了門檻,大家都開始能接受了。所以,怎麼使我這個語音的準確率達到用戶的使用門檻,我覺得是巨大的挑戰。核心問題就是要有足夠多的數據。用的人越多,數據量越大,準確率就會越高。從小愛同學到小米音箱,之所以能夠持續爆款,就是因為小米有很大的用戶量。「小愛同學」剛出來時,我說咱們做一塊錢公測,看看大家到底用不用,結果網上100多萬人報名,超出我想象。後來我說,再設計個門檻:家裏至少有15個小愛同學能控製的家居設備(不是15件小米產品)的用戶才有資格參與。結果這100多萬人裏有20多萬人符合。公測以後,有用戶反饋說小愛同學控製不了家裏的設備,我說怎麼可能?就讓工程師去查,後來發現我們工程師限製了智能設備的連接數量,上限是200件。我說家裏有200件?這不可能的啊。結果很多人說我們家裏設備就是超過200件。小愛音箱是今年7月份發布的,意圖準確度從當時的不到80%提升到了98%;真正銷售應該是從9月底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一億的數據了。就是因為小米有海量的數據,所以使它在不停地學習,越用越好用。當時做小愛音箱,其實心裏也沒底。這個產品到底能不能被用戶接受,說實話,我們心裏是打鼓的。從我個人來講,我認為肯定能賣,而且這個價錢也肯定能賣。但是到底能不能賣,得看實際情況,不能說我覺得好,它就能賣。創業這麼多年,在產品上我們有過很多血淚教訓,我覺得特好的可能最後賣不動,我覺得不起眼的可能也賣得挺好。據說培養一個飛行員需要黃金等身,我覺得培養一個產品經理可能需要花更多的錢、交更多的學費。一開始我們隻開了一套模具,一套模具是四萬台的產量。為什麼隻開一套模具呢?因為我了解到市場上已有的同類產品,過去兩年時間才賣了四萬台。一套模具一年大概是50萬台的量,人家是兩年才幹四萬台,一年才兩萬台,所以我覺得一套肯定夠。

 很快,在公測之前我就覺得一套不夠了,我專門給廠商打電話,我說再加開兩套。沒想到的是,一上市,我又加開了四次模具。

 

風口就是用戶需求

 

這都是根據需求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而不是布局、規劃出來的。如果在電視上推了以後沒人用,我們就不會在音箱上去試了。我們最怕什麼呢?最怕的不是技術先進不先進,而是是用戶不用。如果小愛兩年隻賣四萬台,有什麼用?你說我們的算法很好、科學家很好,語音都是世界最領先的,用戶沒用,就沒有數據。產品經理就是要洞察用戶的需求,然後推動產品按照用戶的需求方向去走。我覺得這才是產品經理的責任。雷總經常說風口,但風口是什麼?我覺得這個風口就是用戶需求。用戶需求並不會隨著時間發生急劇的變化,實際上隻是滿足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在變。為什麼解決方案會發生大規模變化呢?這就是技術帶來的。產品經理就是要追求解決方案的最優解。當時小米做遙控器,我們追求的就是最優解。最優解有時間性。今天是一個最優解,可能明天就不是了。不是最優解發生了變化,而是技術發生了變化。比如小米遙控器原來的最優解是11鍵,現在變成了12鍵,多了一個語音鍵,是因為今天語音技術成熟了。今天的最優解不是昨天的最優解,但是隻有技術的變化才有可能產生新的最優解。時機很重要。我說的時機是什麼呢?這個技術成熟到產生了新的最優解,原來的最優解變成了次優解。在這個時間點,你應該推出產品,早了它還是不是最優解,晚了就不是你推出的最優解了。我記得很早以前IBM、索尼的產品都用指紋技術,我也專門為這個買了筆記本,但是再也沒用過,那時的指紋功能根本不好用。但直到今天蘋果在手機上用了指紋以後,大家才算離不開指紋了。語音識別其實有一個用戶體驗的門檻。在這個門檻之下,大家就不會用,超過這個門檻他就會用。產品經理要把握這個門檻在哪,今天的技術到沒到這個程度,蘋果不會是現在有了指紋技術,就采用它,蘋果一定是把握到了這個指紋已經達到了用戶可接受的程度,才會在產品中采用。雷總在做小米之前,大概是2009年10月份,他跟我講,2010年我們一定要創業,一定要幹,2010年不幹,肯定來不及了,之前幹又早了。他研究過,所有互聯網的大公司都是1998年進入互聯網或者轉型互聯網的。騰訊、阿裏、百度、搜狐、網易,很奇怪都是1998年幹的,或者1998年轉型的。從三大門戶到BAT,全是1998年那一年。智能音箱這個事我覺得今年必須幹,今年不幹就很難了,今年就是風口,就是這個時機。我是從去年下半年才感受到,先推動在電視上弄。電視上一證明行,我就意識到今年必須幹了,今年不成就來不及了,明年可能就做不大了。

最後更新:2017-12-28 11:49:11

  上一篇:go 求推薦個看視頻不用開通VIP的視頻應用
  下一篇:go 小米電視越來越惡心,全是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