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第一時間評測:大愛Face ID和人像光效
騰訊數碼訊(杜傑) 十周年產品的意義不同以前,你可以說iPhone曆史上真正讓人感到影響深遠的產品就兩款:第一代iPhone以及這一代iPhone,也可以說這一代iPhone打破了很多蘋果堅持多年的陳規,甚至是革了自己的命。如果說第一代iPhone是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那麼這一代則是重新定義了iPhone,重新定義了自己的意義可能更加深遠,因為它也同時開啟了iPhone的下一個十年。
帶有“劉海”的全麵屏,還好沒逼死處女座
iPhone X算是比較晚啟用OLED全麵屏的旗艦手機,這其實符合蘋果在產品技術方麵穩妥的策略。
拿到手機的第一感覺是,這尺寸有5.8英寸嗎?實際對比了一下,比4.7英寸的iPhone 8大了一圈,但比5.5英寸的iPhone 8 Plus小了很多,所以依然可以保有單手握持的特性。可以肯定的說,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塊5.8英寸的OLED全麵屏,將是iPhone的黃金尺寸,達到了握持感與美感的平衡。
為什麼能做到這麼“小”?其實是因為往上下方向延伸了,因此視覺上比較窄長,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帶魚屏”,個人估計長寬比能達到18.5:9甚至是19:9,這個比例適合橫置看視頻,瀏覽網頁也更有縱向滑動的優勢。
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是全麵屏產品,但兩邊的邊框還是比較明顯,粗略對比了一下,隻比iPhone 8窄了一點點。在其他旗艦手機想方設法擠掉側邊框的同時,iPhone依然保留了較寬的側邊框,雖然觀感上有一點不爽,但也防止由於側邊框太窄帶來的誤觸屏幕的可能,以及更加現實的防摔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不適應有“劉海”的全麵屏,但就我在現場的體驗來說,它並沒有給我的使用造成障礙,甚至與這塊“異形屏”相處得十分和諧,“劉海”兩邊的屏幕顯示電量、信號、時間等信息確實是將這塊空間極大地利用了起來,而如果沒有“劉海”,那麼中間這個位置也不過就是顯示時間而已,雖然這一次蘋果在全麵屏方麵的步子沒有邁得特別大,但顯然也沒到逼死處女座的地步,因為這個“劉海”並不算難看,甚至還有點設計感,如果一定要給聽筒、攝像頭和一堆感光元件找一個棲息地,那麼這幾乎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了。
此外就是iPhone X屏幕的四邊像很多全麵屏手機那樣是圓弧導角,就我現場的體驗以及發布會後了解到的情況來說,第三方App的適配並不是問題。
現場提供的樣機預裝了騰訊PITU這款軟件,適配得完全沒有問題。而任何遵從蘋果開發協議的開發者,大約隻要花幾個小時,就可以讓App適配了。一個細節是iOS 11在很多動畫裏麵都能看出四邊角是圓弧的,早就暗示這個變化了。
玻璃後殼回歸,手感更柔和
這次iPhone X後蓋材質回歸到了iPhone 4時代的玻璃,其實很多人都很懷念iPhone 4的手感,不像金屬那樣冰冷,而且還比較耐磨,握起來手感也不錯,以至於iPhone 5發布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都對前代念念不忘。
我在現場感覺不仔細辨別的話,你會覺得玻璃後蓋材質與jet black版iPhone 7的手感很相似,但仔細觸摸會發現,玻璃材質比前代更溫和,但有沒有更耐磨就得後續測試了。
不過背後雙攝像頭卻繼續、繼續、繼續突出於機身,改為豎向排列後也沒能變得好看。之所以變為豎置,估計是前麵的元件太多,邊框太窄,所以隻能改變布局方式。
Face ID解鎖神速,應用太有趣了
“蘋果把Face ID做得實用又有趣,所有人都能玩得到、感受得到,比國產廠商層次更高。”這是發布會後返程大巴上一個媒體同行的看法。
所有人都知道iPhone X這次換用了Face ID麵部解鎖,現實情況是誕生才4年的Touch ID技術竟然因為沒有HOME鍵的空間而“陪葬”了(背後指紋解鎖這種事肯定會挨罵),那麼Face ID能不能在安全性以及實用性上更勝一籌呢?
不得不說Face ID的設置過程就和當年Touch ID一樣有趣新鮮,設置的過程分兩部,就像你們在直播中看到的那樣,第一次我的設置失敗了,而且現場被“教學”了幾分鍾,其實是因為我的距離太近,而且腦袋太歪,如果按照正確的指示,腦袋緩慢勻速且小幅轉動兩圈就行,那個提示圓環很容易就閉合了,這個設置過程不會超過30秒。
為了保證安全性,Face ID隻能對一張臉認證,不像Touch ID那樣可以存5個,想要儲存新臉,就得把舊的刪掉。
設置好以後就到了驚訝時刻!Face ID的解鎖速度快到什麼程度?你從桌麵拿起手機的時候,看清屏幕的同時就已經解鎖了!並不比Touch ID慢,而且動作十分自然,拿起手機的過程隻要保證正麵朝上且頂部沒有遮擋就行,你甚至不用刻意去追求什麼角度或者動作幅度,相比虹膜解鎖那種必須正對雙眼的操作,甩出去好幾個街區。
另外像什麼戴眼鏡(我就戴眼鏡),眼睛小(我就眼睛小),光線昏暗等情況都沒問題可以正常解鎖。
不過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不能閉眼,閉眼就失敗,這樣就確保你睡覺的時候媳婦不能偷著解鎖了;第二不能蒙麵,第三不能側臉,側臉到什麼程度就不行了呢?頭轉動20°就不太像了,所以基本是要正麵朝向手機。
但是我也了解到一種常見情況,那就是整容,那種整得連自己爹媽都不認識的情況也別指望iPhone能認識你了,不過簡單地化妝還是可以的(現場沒有嚴謹試驗,解鎖失敗別怪我)。
而Face ID真正厲害的是,它有學習能力,當你給自己加了一些配飾(比如眼鏡、帽子),或者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了容貌,Face ID都是可以正確識別出來的。最厲害的是,通過算法可以屏蔽掉《碟中諜》裏那種人皮麵具,相比Touch ID那種用指紋膜騙解鎖來說安全性更高。
在沒有把Face ID玩壞之前,還是看看它能幹啥吧,解鎖、購買App、登陸認證、Safari瀏覽器自動填充都沒問題,比較有意思的是對於Apple Pay的支持,你需要先雙擊側鍵,然後認證,再把iPhone X放到POS機感應區就行了,雖然不像Touch ID那樣保持手機不動就能完成支付,但已經是比較省事的解決方案了。
另外我也了解到,即便是全黑的環境,Face ID也能正確識別,由於現場沒這個條件,我無法測試,但是你可以觀察到一個細節,就是Face ID工作時,手機頂部紅外傳感器在工作,它會以很高的頻率給臉部建立3D模型,保證識別的精確度,而夜間也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不過有一個細節有點尷尬,那就是Face ID解鎖後並不是直接進入主界麵,而是仍然停留在鎖屏界麵,隻是這時屏幕已經解鎖了。這句聽起來不像人話的說法,其實是蘋果對於鎖屏界麵有了新的想法:第一,如果用戶隻是想看時間,那麼停留在鎖屏界麵就行了,無需進入主界麵;第二,當有新信息時,Face ID解鎖後可以在鎖屏界麵看到更多的展開內容,也無需進到主界麵(進去了反而看不到,還要進App)。而如果想要解鎖之後直接進到主界麵,正確操作是,先點擊一下屏幕,然後Face ID,就會直接進入主界麵了。對於這個微妙的解鎖操作,我建議大家多試試,就能感覺出來到底哪種方式更符合日常習慣。
蘋果聰明的一點是,為這樣一項高深的技術賦予了大眾娛樂化的體驗,比如iMessage裏的動畫emoji,可以有幾十種表情變化;再比如PITU這樣一款軟件,結合AR功能,可以玩變臉,而且實時效果非常好,變臉刷新速度非常快,甚至光影效果都保持得不錯,比如在現場我的兩側臉的光線不一樣,就能在臉譜中反應出來,墨鏡的反光效果也會根據光源變化而改變,一款娛樂軟件做到這個效果,真是沒得說。
雖然在體驗過程中玩得很歡樂,我也毫不懷疑Face ID極有可能是你割腎也要買iPhone X的最大動力,但還是希望蘋果或者第三方App可以開發出娛樂以外的剛需功能,讓這項技術可有有更久的生命力。
沒有HOME鍵是什麼感覺?沒感覺!
本以為取消HOME鍵會不習慣,沒想到屏幕操作非常順手,上滑退回主界麵,滑到一半開啟多任務,而喚醒Siri以及Apple Pay則交給了側鍵(Side button,分別是單機和雙擊),為此側鍵的位置下移並且變長了,就為了單手能操作到。HOME鍵能起到的作用,都被很好地承載了,那還要它幹嘛。
現場體驗時我注意到屏幕底部會有一個很窄的提示條,挑逗式地提醒你往上滑動就能推出,而即便是在看電影或者第三方App當中也會有這個提示條,橫屏也會出現。而且我的返回主界麵操作,一次也沒失誤過,靈敏度很高。
不過那些以往按一下HOME鍵隻為看下時間的人,你們要改變這個無聊的習慣了。
人像光效大讚,給我一個不喜歡雙攝的理由
之前iPhone 7 Plus的人像模式可以將背景虛化,而這次的光效簡直是給你加了PS外掛,雖然蘋果一直不要美顏模式,但如果能把照片拍得如此有藝術感,誰還要美顏。
人像光效一共有5種模式,我試了Studio和Stage兩種,誇張點說,你自己都不相信這是之前拍過的那張普通照片嗎?就好像一個人穿了西裝那樣立刻有氣質。比如Stage光效會把背景黑掉,給人像一種更加突出的油畫般的效果,而且仔細看打光的細節也經過了重新調整,讓普通得掉渣的照片,也好像是精心修飾過的那樣。本來攝影就是光影的藝術,不會用光就肯定不會拍出好照片。這個人像光效功能可以在拍攝時實時預覽,也可以給以前的照片套用。
總之在現場體驗過兩個模式之後,我就已經深度中毒,以後發朋友圈就得用這模式了!順便說一下,同為雙攝的iPhone 8 Plus也有這項功能,但iPhone 7 Plue能否升級出來還不清楚。
小結
OLED全麵屏、Face ID麵部識別、無線充電,這些都不是最新的技術,但蘋果的能力在於將成熟的技術搭配自己擅長的係統和App生態,將用戶體驗提升一個層次,所以你可能會覺得這一代iPhone有點陌生,甚至變得激進,畢竟很多體驗對於iOS用戶來說都是首次嚐試。但是從現場體驗來看,當你嚐試過這些新鮮點之後就會念念不忘,畢竟用戶體驗是蘋果的強項。
這一代iPhone會不會大賣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創新程度僅次於初代iPhone,成為十年來革新力度最大的機型。
最後更新:2017-10-08 1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