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09 返回首頁    go 小米6 go 小米 note


脫歐前景未卜 英國工商界忙整合

  麵對各種不確定性充斥的脫歐前景,英國工商界“坐不住”了。

  經過初步的兩個回合,英國與歐盟在分手費、雙方公民權益、愛爾蘭邊界等最主要問題上的分歧沒有獲得絲毫的進展。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英國央行卻在近期紛紛調低了英國的經濟增長預期並警示,外國對英投資出現觀望;由於英鎊貶值促進出口的景象也未出現;倫敦金融城內的一些跨國投資銀行則紛紛公開表示,正在準備撤離人員和部分業務去歐洲大陸。英國金融業的損失正在悄然呈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脫歐的“可行性”。

  在8月休假高峰期來臨之前,脫歐過程中和之後必將遭受重大影響的英國工商界,在英國政府處理脫歐事宜“毫無章法”的情況下心急火燎,紛紛行動了起來。新的英國金融協會成立、倫敦證券交易所設立新的特別部門,都是希望能為政府在脫歐談判中獲得最大利益而獻計獻策。英國企業董事協會更是發布報告,為政府諫言:拖延時間,爭取最大利益。

  英國工商界紛紛行動

  就在上個月,一個聯合了英國銀行家協會(British Banker Association)、英國資產金融協會(Asset Based Finance Association)、英國按揭貸款委員會(Council of Mortgage Lenders)、英國反金融欺詐行動委員會(Financial Fraud Action )、英國支付協會(Payments UK)以及英國信用卡協會(The UK Cards Association)六家最重要金融協會組織的、新的英國金融協會(UK FINANCE)成立。

  英國金融協會首席執行官史蒂芬·瓊斯(Stephen Jones) 在協會官網發表文章稱,應對脫歐是新協會的首要任務: “脫歐談判已經開始,對於英國金融協會來說,如何保障英國經濟在脫歐過程中和脫歐後,進行考慮周詳而節奏適當的轉型至關重要。通過適當的安排,確保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的用戶,繼續獲得可靠的各種金融服務。”很顯然,該協會將代表英國金融企業在政府脫歐談判中“發聲”。

  8月3日,倫敦證券交易所一則新聞引起關注。為保護倫敦作為金融業務集中地,預防脫歐引起跨國金融市場崩塌,倫交所宣布成立一個新的部門,推出應對脫歐戰略,意在向政府部門提供專業支持。倫交所方麵稱,他們將為英國和歐盟相關人員就脫歐正式實施後可能對市場造成的衝擊進行專業性指導。

  與此同時,被視為體現英國經濟“精氣神”、“晴雨表”、主要代表中小企業的英國工商協會的主管近期也是積極與唐寧街的政策製定者進行會麵,表達企業主在人才和勞工方麵的需求,也希望英國政府在與歐盟公民未來居住許可等相關的新移民、南北愛爾蘭邊境等政策製定方麵理性而具有操作性。

  另外,英國最大商業協會英國企業董事協會(Institute of Directors)更是出台了一份細節詳盡的政府建議書,直接“點播”梅首相,以“緩兵之計”,為與歐盟達成最後理想貿易協定爭取時間。在一份題為“為脫歐搭橋,過渡期選擇”的報告中,IOD指出,英國可以提議首先簽訂一個《裏斯本協議》50條延期條款,這是最簡單的操作方法,保證英國和歐盟有更多的時間來談妥一個“雙贏”的貿易協定,建立新的貿易關係。在2019年脫歐談判期限到期後,繼續保留“歐洲經濟區”成員一段時間,並要求歐盟給予英國一定程度上在繼續實施歐盟政策方麵有自治選擇權、簽訂允許英國延長遵守歐盟法律的期限、簽訂過渡性的關稅協議等。“工商界將會非常高興,如果政府方麵提升對於過渡期這個問題重要性的認知,這個過渡期可以將脫歐對英國商業和經濟的衝擊降到最低。”英國企業董事協會歐盟和貿易政策負責人艾麗·瑞尼森(Allie Renison)向媒體表示,並期待能夠與英國政府和歐盟方麵為落實這些提議做出努力。

  倫敦金融中心地位無法替代

  在8月的夏季休假高峰期間,倫敦金融城看似尋常,但一場撤離行動正在悄悄進行。根據歐洲獨立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的預測,倫敦金融業將會有約3萬人轉戰歐洲其他城市,而其他研究顯示,可能倫敦最多會丟失20萬金融從業人員。目前已經有花旗集團摩根大通、摩根史丹利、渣打銀行、德意誌等銀行宣布或將在歐洲大陸設立歐洲總部,或轉移更多人員和部分業務到歐洲其他城市。其中,德國的法蘭克福最受青睞。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從全球金融中心研究機構Z/YEN研究員馬克·延都爾(Mark Yeandle)了解到,倫敦在全球金融城排名中依然數一數二,沒有一個歐洲城市能夠替代。目前預料或者已經看到的“遷徙”,完全不足以動搖倫敦作為全球第一金融中心地位。“我認為任何人猜測有大量金融機構撤離倫敦是錯誤的。倫敦金融城不會有大規模撤離。的確倫敦會失去一些金融機構,一些大銀行會轉移部分業務和人員到歐洲其他國家首都或城市,但這並不表明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會消失。”延都爾說道。

  延都爾對一些城市正在爭奪“倫敦金融城”,甚至猜測會替代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論調表示非常不屑:“單純從競爭力來看,法蘭克福緊隨倫敦,在歐洲排名第二,但是我不認為有任何城市有可能替代倫敦。從選擇地點來看,可能出現比較分散的情況,一些轉移到法蘭克福,一些去巴黎,然後還有阿姆斯特丹、盧森堡。美國銀行可能會選擇都柏林,但它們中沒有一個能夠達到替代倫敦的水平。別忘了,在倫敦從事金融業務的人口超過了法蘭克福的總人口數。”

  在延都爾看來,要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僅是金融業務聚集程度,商業環境、生活方式、法律稅務政策、包括文化都是決定性因素。

  事實上,倫敦金融城在這個夏天確實推出了文化軟實力大項目。由倫敦金融城聯合其他三個金融城內的文化機構共同倡議的“文化一英裏”(對應倫敦金融城別稱“一平方英裏”而來)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通過利用金融城內的音樂、舞蹈、戲劇、博物館等文化資源,為金融人士帶去藝術享受,營造和渲染金融城的文化氛圍和氣息。

  英國同意支付400億歐元分手費?

  英國央行上周四宣布保持利率和貨幣政策不變,並調低了英國經濟增長預期。行長卡尼更是表示,英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脫歐談判的進程和結果,“不確定性肯定會讓英國經濟增長承壓”。調低經濟預期的決定,從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對脫歐談判的消極情緒。

  之前梅首相“情願不要協議也不要一個壞協議”的強硬立場給工商界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惶恐。而至今不清晰的談判路徑更是令人商家無所適從。英國央行前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周末向媒體表示,達不成協議肯定不是雙方的首選,英國這樣說隻是要表明脫歐的決心。在他看來,“孤注一擲”的態度是談判技巧而已。但是,他也指出梅首相必須要做出一個有“信譽”、令英歐雙方都“信服”的具體安排。

  問題是,已經進行過的兩輪談判,在分手費、公民權益、愛爾蘭邊境等主要焦點問題上的進展幾乎為零。

  8月5日,《星期日電訊報》傳出消息稱,根據三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相關信源透露,英國政府準備有條件地拿出400億歐元作為分手費,在脫歐談判期限日之後,以平均100億歐元、連續支付3年的方式進行付款,不過先決條件是必須同時與歐盟達成詳盡和令人滿意的貿易協定。“英國政府所為分手費的底線是300億~400億歐元。”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說。

  然而,這估計又可能是英國方麵的一廂情願,這條底線與歐盟索要的600億~1000億歐元,差距頗大。

  之後的脫歐談判將會在10月繼續進行。歐盟方麵希望在10月29日的會麵中,在“先分手”這個程序上雙方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8-06 22:50:47

  上一篇:go 非農數據好於預期美元指數強勢反彈
  下一篇:go 鄭商所啟動會員單位協查交割倉庫試點